Quantcast
Channel: 媒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96

香港電台,那些不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
0
0
內容: 

相片中的《城市論壇》在十年前今天(六月六日)中午十二點舉行,地點在中大。

之所以移師中大,是因為兩天前,民主女神像在市民護送下,衝破政治封鎖,成功豎立在中大校園內。《城》的製作團隊認為,在此處搞一場論壇具紀念價值和象徵意義。據有份接待當年主持謝志峰的朋友憶述,謝先生早一天已親臨中大做直播前的預備工夫,尋找發射訊號的合適地點也忙了半天,見他坐下來時一臉疲憊。他說自己身體有些老毛病,靠食藥頂住。但翌日做主持,又見他在鏡頭前精神奕奕。

《城市論壇》是港台老牌節目,近月因疫情改在錄影廠舉行,但過去曾經常遊走於不同社區,設下龍門陣,讓附近居民更容易親眼目暏、親身感受和參與,不用山長水遠專誠去維園。

如此大費周章走入民間,當然不是為了做宣傳、谷收視。用雷鼎鳴這些經濟學者的眼光去看,捨易取難並不合乎(可量化的)成本效益。但作為公營電視台,抱著公民教育的使命和宗旨,相信啟迪民智,提升一般市民的論政水平和質素,有助監督政府施政,亦可讓不同觀點和立場的人士意見交鋒,加深了解,營造健康的公民社會。

這些工作的意義,是開口閉口講 GDP 或商業利益的人所無法理解的知識領域。所謂經濟發展,所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素,在政府官員或商界御用經濟學者口中,說到底就是令人有工作做,賺錢消費,形成需求,支持生產。這些工作不是不重要,但只屬理想社會運作的一部分。消費至上的循環過程,所謂做大個餅,有若一部機器。機器越大部,越行得快---在官方講法中---對社會越好。但香港過去多年的發展史告訴我們,GDP掛帥到頭來令城巿變質成吸人血的怪獸,工作奴隸化,貧富兩極化,環境劣質化,市民嘗盡苦果。香港變壞的過程得以減慢,實有賴一班抱有專業精神的新聞、法律、教育和醫護等領域的工作者,鍥而不捨地緊守崗位,制止住種種不合理的事情發生。港台員工的努力,當然佔一個重要地位。

請留意,就以《城市論壇》為例,港台並無偏幫民主派,撐政府人士一樣有不少機會在節目中放言高論,甚至販夫走卒,都可以拿到米高風向全港電視觀眾講出自己的心聲,體現言論自由不分尊卑之可貴。建制派一直指控港台偏頗,覺得被針對,只是打壓港台的藉口,或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言論大多內容空洞、邏輯不一致、與事實明顯不符。點出這些問題,不過是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操守要求,與政治立場無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96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