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媒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65

香港電視業─球會式市場

$
0
0

在家中偶爾看一會兒無綫電視,發覺劇中演員來來去去三數人,某些演員甚至在黃金時段的三套戲都有份飾演。近數年,娛樂新聞偶爾也會報導一些無綫花旦約滿離開,可見無綫拍劇選角逐漸受到限制。眼見無綫劇此情況,發現香港電視業正在走一條「球會式市場」的道路。

何謂「球會式市場」?這意思是指每間電視台就像一間球會,旗下演員就像是球員,簽了一間電視台的合約,就不能到其他電視台演出,除非合約完結才有機會「轉會」。其實,這種演員跟電視台的合作關係是否應該改善或轉換一下呢?這種僵硬的模式,不僅縮窄了演員演出的平台,連電視台拍劇選角也有很大的限制,令觀眾不禁提問一句:「點解又係呢幾個人?」,甚至有某演員一天死六次等滑稽情況發生。

眼見鄰近地方,例如台灣、韓國、日本,內地都沒有這種情況,演員都是自由接拍電視劇以及電影,合約由經理人公司或其他單位處理。惟獨香港這麼特殊,電視劇演員是效力於電視台。在港視仍有拍劇的時候,想看一套港視男神王宗堯伙拍無線花旦楊怡的電視劇好像比較困難。

近年雖然無線偶爾邀請外來演員飾演一兩部作品,例如吳鎮宇飾演《衝上雲宵2》以及黃子華飾演《My盛lady》,卻只屬少數例子,大部分劇集仍然由旗下藝人飾演。這種「球會式市場」電視業,不只綑綁著演員演出的機會,同時間亦加重電視台的負擔。

電視台養著一兩百名藝人,成本不輕,其他部分的製作費被分薄,自然影響劇集質素。如果能轉變模式,藝人片約由經理人公司處理,港視開台時王維基不用向無線藝員游說「轉會」,亦不用長期支付著旗下藝人的薪金,開拍電視劇時才找個别藝人簽那部劇集的合約,就像電影公司開戲選角找演員一樣。這樣電視台能減少開支,演員亦有更多平台選擇演出,觀眾也能觀賞到不同演員合作的火花,可謂三贏局面。

香港電視業的「球會式市場」是根深蒂固的制度,合約藝人從以前的佳藝、麗的到現在的無綫都一直存在著,不是投放大量資金就能改變。這個制度猶如一個良性腫瘤,不會致命,可以留它在體內,但仍然對身體有一定影響。至於應否切除,這制度應否改變,還要看各單位的造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6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