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李波失蹤案,涉及事主被安排非法離港北上助查,輿論一片譁然。但在不少政治冷感、屬沉默大多數的港人眼中,即使真有其事,也是李波賣政治禁書,咎由自取,不值得大驚小怪。然而,筆者認為,沉默大多數們輕視此案,乃大錯特錯。
沉默大多數最關心的是甚麼?是香港經濟繁榮、歌舞昇平,一切商業價值至上、搵食大晒。而李波為何被失蹤?便是賣書營生而已。綜合各方資料,李波及其妻子並非甚麼政治異見分子,既沒有政黨背景,過去也未見參加任何政治活動,更曾長期在左派機構工作。李波妻子曾向媒體指出,賣政治書只因市場有需求──說穿了,不外搵食啫。
再看看銅鑼灣書店出版售賣之政治「禁書」,絕大部份只是一些描寫大陸政治內幕、官場八卦、秘聞以至情史等側重娛樂的書刊,並非甚麼煽動分裂國家、推翻政權的反動書。此類書刊,本質上與港人平日愛看的娛樂八卦、豪門恩怨新聞實在無甚分別。
大陸近年講求依法治國,凡事按法律程序辦事。如果此類政治書涉及惡意編造、散佈虛假信息,受害者大可以控告書店諸君誹謗,同時向法庭申請禁制令,阻止書刊出版。
香港政圈有人指申請禁制是抬舉他們。但如現在般「低調請人」到內地助查,豈非反證他們出版的書刊有幾分真實,所以才不能以誹謗罪訴之?再者,書在內地被禁,犯錯的是將書帶往內地的人,而非出版商。就像書報攤賣禁書刊予未成年人,理應書報攤主被處罰,而非追究發行商。「搵食啫,係香港又冇犯法,咁都唔得?」
營商要顧及內地法規?
如果說在香港合法賣書,損害內地和諧穩定、「在一定範圍內造成惡劣影響」,便可以被安排北上助查。那麼日後港人做生意高賣低買、賤價拋售國內股票或期貨,又會否被視作惡意破壞國家市場秩序,繼而被拘控整治?
須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採用屬人管轄原則,第七條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亦即是說,只要持有中國國籍,不管你是否在大陸司法管轄區內,也不能觸犯中國法律,否則都可被追究。
按港府九八年對張子強及李育輝案件的解釋,《刑法》第七條「只適用於內地居民而不適用於香港居民,因為香港居民只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的定義下算是中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下,香港居民則不算是中國公民。」李波失蹤案,不免令人懷疑這份解釋現在是否仍然有效。
日後港人在香港以至外國營商時,是否也要顧及大陸的法律法規?大概可從李波最終下落如何,會否因為在香港賣內地禁書而被大陸審訊、判罪得知,故李波案絕對值得一眾搵食至上的沉默大多數多多留心。
〈延伸閱讀〉
【革新保港 民主自治 永續自治 ── 香港前途宣言】
【《香港革新論》 Facebook】
本文章原刊於《蘋果日報》評論版,特別鳴謝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