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成公民主導、強調新聞專業倫理、以推動社區民主為己任,並且能持續出版的社區報,「獨立媒體(香港)」及「香港獨立媒體網」於去年啟動社區新聞眾籌計劃,獲市民捐款逾30萬支持。我們已完成社區記者培訓工作,超過20位參加者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社區大小事,至今刊出31篇社區報導並發行兩份實驗出版物。其中兩區獲選的團隊《馬聞》及《元居民》,亦開展了第二階段示範項目出版工作,創刊號於今年2月誕生。
過去工作、下一步計劃及財政收支將報告如下:
第一階段:社區記者培訓
計劃較原定的4月延遲開展,原因為招聘程序需時。我們於去年3月成功聘請一名項目統籌並於5月底上任,5月下旬開始招募熱心社區事務的街坊學員,並於一個月後收到來自15區的個人及團體報名,共有約60人參加。
一、工作坊
我們於7月開展了為期3個半月、共14節的培訓工作坊,課堂內容分為四大單元:
- 「採訪及新聞寫作」單元:我們邀得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譚蕙芸,一連3課教授新聞寫作、人物訪問及訂立稿題等技巧。
- 「區議會及民間團體實務」單元:灣仔區議員楊雪盈及南區區議員柴文瀚,向學員講解區議會基本運作,並分享跟進社區議題的經驗。我們另外請得中西區關注組成員羅雅寧,講解如何發掘及跟進社區內的歷史保育議題。
- 「技術」單元:香港眾志主席林朗彥教授電腦軟件製圖、知名攝影師兼「西環變幻時」版主戴毅龍教授攝影,以及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梁啟智,為數據收集及分析、統計圖及地圖兩個課題擔任導師。
- 「出版實務」單元:《明報》前編輯屈曉彤為學員講解排版語言及原則,並示範軟件基本操作;立法會議員、社區報《埔紙》及《八鄉錦田地區報》前負責人、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講解刊物發行流程,及分享以社區報連結街坊的經驗。
在最後一課中,我們以其中兩組擬定之社區專題為例,讓學員嘗試自己蒐集資料、選定角度並編定採訪計劃,再作討論與檢討。
![47682673_1558475760963932_4028912183889887232_o]()
二、實踐及產出
社區報導
於工作坊中段,我們協助大部分學員依社區配對成小組,並成功與其中7個組別共議出報導題目。工作坊結束後,我們陪伴各組學員走入社區採訪,連同第二階段之實體社區報稿件,至今刊出的報導共31篇。
實驗刊物
2018年12月,青衣社區報《青衣島民》在我們協助下,出版了一份實驗刊物,主題為島內交通問題,共印刷2,000份。
作品合集
同月,我們將學員們初試啼聲的報導印成合集,節錄了來自7區、超過20位社區記者的7篇作品,印出1,000份,於1月1日元旦遊行上派發。
![_DSC2255-2]()
三、檢討
課程設計上,課堂成功燃起參加者對編採工作的熱情,學員表示課堂內容實用,亦享受參與工作坊的過程。不過發掘題目方面的指導略為不足,亦未能掌握如何報導區議會新聞。另外,多位參加者表示對社區報概念模糊,希望有更多嘉賓講解出版流程及分享派發經驗。
不少參加者反映工作坊欠缺實習安排,工作坊以單向教學為主,期間僅得兩份獲導師批改的採訪功課,學員討論稿題時往往顯得欠缺信心、充滿疑慮。大部分參加者對自己社區的觀察、對區議會的了解都比我們想像中少,故在構思稿題時依賴編輯指引。
以上種種期望落差,可見當初計劃時間表訂立得過份理想。大部分學員均要兼顧正職工作,在工作坊以外相約開會或訂定採訪計劃並不容易,原初的時間表亦忽略了組員之間磨合、溝通所需的時間。加上實習機會不足,難以要求學員於工作坊結束後馬上出版實驗刊物並不合理。結果,工作坊結束後兩個月的實地報導,成為了工作坊以外學員的實習期,幸而他們在這段時間中亦有明顯的進步,更有能力應付下一階段的出版工作。
在整個工作坊中,我們樂見學員們除卻研習課堂教授之知識,更共同反思新聞倫理,就社區為何、社區刊物為何,在課堂內外開展了一場又一場的討論,符合我們培訓尊重新聞專業、以公眾利益為先之社區報人的期望。
第二階段:社區報出版
一、示範項目
我們挑選了馬鞍山及元朗兩組作為資助對象,開展為期最少半年的示範項目,每4至6星期出版一期。兩區社區報已於2019年2月中旬出版創刊號,分別先印出3,000份作試驗,此後印刷量會以每期一萬份為目標逐漸增加。
![_DSC7021-2]()
馬鞍山社區報:《馬聞》
關注馬鞍山區內事務,以及地區政治形勢,亦關心沙田區議會討論。
創刊號頭版報導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落戶耀安邨之消息。團隊在訪問居民意見時,發現大部分受訪者皆未收過相關通知,惟傾向接受決定,與數年前大圍美林邨居民激烈反對的情況大為不同。團隊逐探討落戶的決策過程,以及社署、承辦機構、法團、區議員在地區溝通上的角色,亦追問由敲定選址到啟用耗時7年的原因。
內頁有區議會會議新聞,以及社區人物專訪。為抗衡馬鞍山為「美食沙漠」的論述,社區報特設一飲食專欄,向街坊介紹區內非屬大集團之食店。
元朗社區報:《元居民》
關注元朗市中心(雞地至朗屏一帶)事務,特別是元朗區議會對規劃之立場,亦會觸及天水圍及洪水橋發展。
創刊號頭版報導區議會有意搬遷元朗臨時批發魚市場,追訪背後大型屋苑YOHO與魚市場多年的衝突,以及現時情況膠著、魚市場想搬又不能搬的原因,從而說到魚市場與本地名產「元朗烏頭」的存亡關係,揭示本港養魚業缺乏支援政策的困境。報導又跟進區議員提到搬走魚市場,以釋放土地增建社區設施的說法,發現魚市場周邊早有大片閒置官地,擬建之體育館自市政局年代策劃至今,卻仍未動工。
內頁承接頭版,採訪在元朗大生圍魚塘舉辦的藝術節,與元朗養魚戶參與生態保育的故事。另有社區人物專訪,並設小專欄予區內組織如「元朗讀書會」、「不是垃圾站」及「保健站」。
我們主要擔任支援及「執漏」角色,並鼓勵他們自行籌組派發小隊、籌辦宣傳活動,以促進社區討論,讓社區報在區內發揮最大影響力。
二、社區反應及檢討
《馬聞》及《元居民》團隊成員親身於區內派發,並成功於區內設置多個取閱點,包括區議員辦事處、各式店舖及屋苑大堂等,反應不俗;尤其是元朗區,於派發第3天便已用盡存貨。
雖然網上推廣力度不足,兩區頭版報導仍在社區內引起廣泛討論。其中《馬聞》耀安邨ICCMW報導中牽涉的團體,如社會福利署及承辦機構神託會,都在社區報派發後現身就ICCMW啟用作地區溝通,包括舉辦簡介會及探訪法團。本身拒絕受訪的耀安邨法團亦於報導刊出後,首度正式通知居民落戶決定,而當區區議員亦在區議會高調就落戶決定表示關注,又突然否認「支持」落戶。《馬聞》出版後,亦迅即接獲「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主動接觸,要求根據《本地報刊註冊條例》註冊,相關程序現已完成,《元居民》亦已在辦理相關手續。以上種種,均可見社區報的影響力。
![52327090_1200979933359944_4611864856570626048_o]()
創刊號不論在內容或排版上,仍有不少進步空間,社區報的風格亦有待建立。編採上,團隊仍非常依賴支援,尤其在處理「硬新聞」的技巧嚴重不足。因為人手不足,物流處理及派發亦比想像中困難,工作節奏仍在摸索階段。
從上述兩份刊物創刊號的出版,已可見社區報的威力,推動居民關注社區,成功迫令公權力回應民意。
三、其他支援
除卻以上兩區,深水埗組亦有意出版社區報,無奈因人手缺乏,原定出版目標未能達成,未來計劃仍有待商討。青衣及東涌兩組表現相對活躍,不過相比起採訪,青衣組較熱衷於籌辦社區活動及政策倡議。東涌組則因人手太少,難以應付出版工作。我們將繼續鼓勵學員撰寫社區報導,並給予編採支援。
我們亦鼓勵其他未有意出版之學員隨時與我們合作,報導社區事務。
行政及財政
計劃總開支預料為23萬,開支較預期為少的原因包括:處理招聘程序需時,待至項目統籌上任時已是5月底,比預期遲兩個月。項目統籌因個人理由,於11月轉為兼職員工,由「香港獨立媒體網」職員分擔部份工作。去年12月項目完成人手重整,增聘3名兼職員工支援本項目,維持對社區報學員的支援。
社區報發起人在過去一年共召開4次會議,監督項目進展。
新年度計劃
一、延續《馬聞》及《元居民》出版
在新一年度,我們會繼續支援《馬聞》及《元居民》出版,我們期望兩區社區報團隊在出版第4期或之前,爭取到以招收廣告、讀者訂閱或捐款等方式補貼營運開支,在一年內達致自負盈虧及完全自主的目標。兩區團隊亦有意未來在區內舉辦活動,包括開放稿題討論、閱報檢討會、就報導題目邀請嘉賓作社區論壇等,促進街坊討論及參與社區事務。
二、暑期社區新聞記者工作坊
我們計劃於2019年6月至8月期間,舉辦暑期記者工作坊。回應參加者對去年工作坊的意見,訓練班擬大大增加學員的實習機會,以不多於20人的小班形式,並以特定地區為本,集中訓練編採技巧與新聞觸覺。
三、社區報出版資助計劃
除現有兩份社區報外,我們將公開邀約關注地區事務的團體考慮出版,讓公民主導的社區報遍地開花。成功申請者將獲獨媒行政及財政支援。
去年度10.5萬餘款,將撥入今年計劃中使用,本年眾籌計劃將於4月開展,目標為30萬。
獨立媒體(香港)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9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