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媒體
Viewing all 19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長毛扮「太后」寸盡警察 斥投訴《頭條新聞》打壓新聞自由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港台節目《頭條新聞》早前遭警方投訴,批評節目多次以嘲諷形式抹黑警隊。工黨及社民連今午到灣仔警察總部示威,譴責警務處打壓港台可恥,強調新聞自由不容剝奪。「長毛」梁國雄更化身節目中影射林鄭月娥的「太后」上演街頭劇,諷刺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早前在與明星足球隊飯聚的「擦鞋功夫」了得,「見人講人話,見神講神話」,猶如慈禧太后身邊的太監李連英。

IMG_2216 (1)
長毛梁國雄

長毛扮「太后」寸盡警隊醜聞

梁國雄以「太后」裝扮到場上演街頭劇,諷刺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早前與明星足球隊飯聚,更指自己是學習成龍及方中信做警察。梁國雄批評他「擦鞋功夫」非常了得,「見人講人話,見神講神話」,猶如慈禧太后身邊的太監李連英。他又諷刺警方在抗疫期間,仍參與多人閉門飯局,甚至在飯局中吸煙,以及林鄭月娥在公開場合不戴口罩,「攞咗400個口罩返屋企,但唔戴,我就可以唔戴啫」。

梁國雄之後繼續「太后」上身,指《頭條新聞》得罪警察需重判死罪,「我派你出去,帶埋偉仔、信哥、龍哥郁佢!」他又提及警方在元朗7 .21事件不見人,暗諷林鄭月娥曾派穿白衫的「義和團」打人,「白衫打黑衫,炳kam梗係睇唔到啦。」

IMG_2321 (1)
岑子杰

警連環飯局被踢爆 岑子杰:只識吃喝玩樂

民陣召集人、沙田區區議員岑子杰就直斥「鄧炳強好戇居」,指警隊早前被傳媒發現在黑社會旁的酒樓房間「飲飲食食」,今次又與一眾明星開派對,批評警隊只懂「吃喝玩樂」。他斥責鄧炳強在抗疫時期只顧「睇電視」,強調他無權監管港台做法,違反了基本法賦予的創作自由及新聞自由,亦無法控告港台誹謗罪,反而暴露了警隊在抗疫間的不作為。他認為警隊有三萬人,但卻要消防處及懲教署負責防疫隔離工作明顯是「笠水」,質問「打市民佢地就人山人海?」他稱全港市民都目睹警隊「匿喺船尾」的行為,認為警方想證明清白就應「做返啲嘢比市民睇」,感嘆現時市民只能自救。

長毛梁國雄則指警方的投訴不但嚴重侵犯《頭條新聞》的新聞自由、創作自由及言論自由,亦突顯了其「律人嚴,律己寬」。他狠批收入30多萬的鄧炳強只要「明星比個like就赴湯蹈火」,是警隊失格及有損廉潔奉公,令港人不禁猜度7.21 是否警黑沆瀣一氣。

IMG_2292 (1)
郭永健

工黨批警干預港台 打壓新聞及言論自由

工黨主席郭永健指,《頭條新聞》一直以來皆以「嬉笑怒罵」針貶時弊,促進公共討論及監察政府施政。他認為警務處的投訴是施壓,意圖令媒體自我審查,引發寒蟬效應。他直言鄧炳強猶如「土皇帝」,任意干涉其他政府部門工作,做法與軍政府控制傳媒如出一轍。他續指,新聞自由是民主自由社會的基石,但自上年逆權運動起,警方便不斷對各新聞報導「指手劃腳」,更多次斥傳媒為「黑記」。他表示香港在世界新聞指數中已下跌至73位,被歸類為「問題顯著」,警惕香港的新聞自由岌岌可危。

郭永健補充指,警務處處長及整個警隊都是由市民大眾支薪,絕不應因政見及立場而偏頗執法。他表示過去警方只聆聽奉承的說話,對於批評說話如「不遵守警例、法例等」卻充耳不聞,斥鄧炳強作為「一哥」是完全失格,亦摧毀了過往警隊建立的聲譽。

工黨副主席李卓人則稱「PK鄧」將整個特區政府班子「PK化」,指警務處處長投訴由廣播處處長管理的港台,一眾司長,以至特首林鄭月娥竟縱容做法,「而家係咪黑警治港?」他亦揶揄把已「PK化」的警察學校改建作隔離營用途,因為警察學員只需「睇戲」即能學習成為警察。

記者:倪嘉俊、麥倩怡


「黃標」結束我與Youtube的七年之癢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我的Youtube頻道是七年前開的,但一直都沒有用心去經營,直至去年才開始全心投入,促使我加入Youtuber行列純屬偶然,去年四月香港娛樂圈爆出「安心事件」,筆者本著湊熱鬧的心態,在Youtube頻道上製作了一段影片,分析安心事件背後的種種疑點,結果那條《安心背後,局中有局?》的視頻竟然在兩天內創下了近20萬view的記錄,一夜之間訂閱人數超過600人。

自此一役,我以為憑著這個基礎可以在Youtube大幹一番,從那天開始,我每日很努力的製作視頻,經常通宵達旦,但做Youtuber真的很累,一條十分鐘的短片往往至少需要六、七個小時才能完成,有時候甚至要一整天功夫,製作過程所消耗的精力真是難以形容。可是在安心事件過後,來我頻道觀看的人數一次比一次少,漸漸從6.3萬view,跌到3.7萬,再來是2萬,以後就再沒有五位數出現過了。辛苦了十個月,縱使我多努力,我不但在Youtube上得不到分亳收入,訂閱的人數更是與時並「退」,距離我想從Youtube賺錢的目標越來越遠。

按照他們的規定,如果YouTuber要有收入,個人頻道在過去12個月需有4,000個小時的公開觀看時數,而訂閱人數需達1,000人。現時我已有17,372小時的公開觀看時數,是Youtube所要求的四倍多,但對於在12個月內要有1,000個訂閱者來說卻是十分困難,需知道view數是可以不斷累積,但訂閱者人數是會「縮水」,有些訂閱者會中途取消訂閱,如果Youtuber未能再吸納新訂閱者,訂閱人數是會不升反跌。

我的情況就出現在六個月前的關口,當時我的頻道訂閱人數逼近850人,但隨著香港「反送中」運動越演越烈,我的影片主題傾向了討論時弊,自此以後訂閱人數開始下降,目前只剩下823人,12個月的限期現在不到兩個月,與1,000個訂閱者的距離還欠180人,雖然不斷努力出片,但人數始終都沒法增加,如果不是Youtube要求12個月內達1,000人,我的訂閱人數便可以慢慢累積,不必受時間所局限。

另一個令我士氣低落的原因,是Youtube最近開始有政治審查,香港很多KOL因為他們的言論支持「反送中」被Youtube列為「黃標」,縱使是最TOP的網紅,只要內容出現了某些敏感詞,視頻都不能插播廣告,甚至有出名的網台頻道被Youtube封掉,什麽時候復播目前還是未知之數,而我的影片大部份都是支持香港的抗爭者,所以相信我的頻道在某程度上也被審查了,徒令很多人根本看不到我的影片,再者因為我支持抗爭運動,也令不少持不同政見的訂閱者跑了,所以因為政見的不同,令頻道訂閱人數縮減是在所難免,隨著四月的死期到來,我手上800多個訂閱者即將報廢,慘矣!

【文化論政】歐陽檉:港府引入闢謠政治容易愈闢愈謠

$
0
0
內容: 

圖片取自添馬台Facebook專頁。

自去年6月反修例運動以來,香港警隊功能由「為市民提供五星級服務」為主的民警和社區警察變成「忠誠勇毅」為政權鎮壓市民為主的半軍事化武裝力量,將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重組後幾十年來建立的專業形象毀於一旦。雖然我們仍然見到中層探員有效偵破多宗爆竊等日常罪案,但防暴警察卻將本來靠惡粗暴對付罪犯的違規陋習應用於一般市民,甚至在老牌有公信力的傳媒記者身上,走上成為過街老鼠的不歸之路。

進退失據闢謠變罵街

本來,在2015年,警察為修補雨傘後的警民關係,開設Facebook Page,製作貼近潮流和親民的短片,例如提醒大家要扣好安全帶之類,一度深入民心。但自反修例運動後,這個由PPRB把關的page 亦隨之而防暴化,對警方形象不利的流言咬牙切齒,變成以所謂「闢謠」為己任,向市民罵街的小喇叭,動輒扣上「妖言惑眾」「居心叵測」「添煩添亂」等帽子,一般市民於是對它棄如敝履。

員佐級警察頭目多次公開恫嚇政府文官單靠警隊鎮壓「孤掌難鳴」,政府新聞署後來也在本來已有的「政府新聞網」上架床疊屋,煞有介事地另設「添馬台」Facebook Page,專門「反駁」「偏頗、不公道、不負責任,甚至別有用心」的言論。在影片製作上特地請得幾位相貌端正專業的主播坐鎮,但製圖和文字內容質素則比較參差不齊,是否能守住基本的得體,還需拭目以待。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自古以來人類也喜歡講是非八卦。一方面在一個群體之中,哪些人可信、不可信,對自己的生活和生存往往是十分珍貴的情報;另一方面,在未有科學、普及教育和大眾傳播媒介之前,流言蜚語其實只是大家共同討論和認識一件事情的必要過程而已。但在今天的現代香港市民為什麼復古「愛流言」?

學術上,早在2009年,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胡泳副教授在《傳播與社會學刊》發表的「謠言作為一種社會抗議」一文中已經清楚總結了在三種情況下謠言會獲得豐厚土壤:「一、在一種社會秩序中,訊息被當局嚴密控制,謠言就會非常激烈;二、當發生的事件威脅了正常生活的理解基礎的時候,謠言會不脛而走;三、假如對一個人有力地的共同行動的推動受到阻遏,謠言也會生出來。」

在香港,雖然政府在與時並進的 open data 上不如其他國家,但民間商業媒體一向相對百花齊放,基本上毋須跟從政府的「主旋律」,除了很邊緣化的議題外,主流新聞尚算「寡頭壟斷」而非一言堂,因此對謠言的渴求,我們一直都未能充分感受得到。在大陸,習近平上台後,則對網上言論採取愈趨嚴厲的控制,回到有殺錯無放過的程度:也因為這樣「武漢造謠八君子」,包括日前身故的李文亮醫生的遭遇,近日在冠狀病毒肆虐的大陸激起了千重浪,目前後果仍然難以估計。

勿讓港式闢謠政治萌芽

反觀香港,林鄭政府對「闢謠」的追捧卻有與日俱增的跡象;和香港本來的用語「澄清」不同,後者主要是提供事實,消除誤會。但「闢謠」的重點在於假設言者的「動機」,是一種「誅心之論」,要動員「更高級的武力」去打擊消滅。似乎滋長自警隊的野蠻,又反過來和林鄭的「好打得」契合。君不見近日來林鄭特首在記者會上,一開始當大家熱切期待最新疫情消息和策略的時候,總是要先聽她要反駁這樣那樣。各位心急如焚的家庭觀眾多數毫無興趣,只希望睇live 也可以有skip 制。

政府吹捧闢謠政治也滋生另一個問題,就是眾多「流言」之中,有些固然是十分愚昧和浪費時間的,不過另一些卻是不完全準確,但非空穴來風,而又沒有辦法從官方獲得的資訊。近日警察在Facebook 上製圖炫耀拘捕了一名在社交媒體上說「有多名員工發燒及請病假」的商場保安員。我請問如果由幾個警察私下討論一下就有權決定訊息是否真確,和動機是「試圖誇大疫情」那麼複雜的事實——警察何時變成了真理部?

科層架構美德應予維護

以恐懼去達到統治在現代標準是不及格的,現代的管治是要有效動員民間創意。的確當今世界發展一日千里,面對世界後工業化,資訊和 AI 日趨主導的社會,我們期望有可以「跳出框框」的領袖和政治家,但公務員體系的官僚科層制度(bureaucracy) 也有它的本身的好處:公事公辦,由數據話事,不加入個人榮辱——這些絕對不宜隨便拋諸腦後。科層政府可以是沉悶的,但也是沉實而穩重的。面對流言或謠言,目前的疫情下,其實政府的確應該主動尋找和照顧好孤獨和容易被遺忘忽略的弱勢社群。對於有氣有力罵的一群,只要加快公開手上的獨家數據,民間自有資訊科技高手可以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向對處理自身和社會問題更有利的方面。這樣,比起熱中「闢謠」,對大家都更有好處。

作者為大學講師。

本文刊於2020年2月11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中五生創沙田社區雜誌《沙燕》:想令人記得呢場運動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轉眼間,去年6月展開的反修例運動已持續大半年。近日武漢肺炎肆虐香港,社會忙於抗疫,運動氣氛似乎有回落跡象。不少人各出奇謀,望用不同方式為運動保溫,或找出新方向。上月,沙田出現了一本名叫《沙燕》的社區雜誌,設計風格雖簡樸,但盡見誠意,內容除圍繞反送中運動,亦包含區議會選舉及黃店推介。創辦這本雜誌的,是人稱「光頭劉Sir」、年僅16歲的中五學生Oscar。他直言,「整呢本嘢嘅原因係想令人記得呢場運動,等佢唔好完。」

自少關注社會時事 受《荃真機》啟發

於沙田長大的Ocsar笑言,由小學開始已經關注社會時事,更主動參與六四晚會。16歲的青少年,社會的對他們期望應是「畀心機讀好啲書先,唔好搞咁多嘢」;然而,大半年前展開的反修例運動,令年輕人不再年輕,而在Oscar身上,亦不太看到同齡人應有的稚氣。

20200223 沙燕人訪

與很多同輩一樣,Oscar自去年6月全心全意投入運動,除了參加校內的罷課關注組,亦加入了區內的文宣組,參與在新城市廣場內舉行的和理非活動。然而,其後運動熱潮降溫,令他思考如何「俾多啲人知、多啲人關注呢場運動。」

有一次他到荃灣的黃店用膳,發現了社區刊物《荃真機》,內容包含反修例運動資訊,他覺得這種宣傳方法頗為新鮮,認為沙田區也可以做一份地區刊物,因而萌生創辦《沙燕》的念頭,便毅然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街坊,合力創辦了這本社區雜誌。

Oscar指,將雜誌命名為《沙燕》,是紀念由沙田區基層兒童組成的少年棒球隊「沙燕隊」奪得公開賽冠軍的事蹟。

20200223 沙燕人訪

創刊之路困難重重 與家人現矛盾

萬事起頭難,雖然有一顆赤子之心,但編輯團隊很快便發現事情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沙燕》成員大多都沒有相關的經驗,不論排版、寫作等都是「摸著石頭過河」。Oscar直言,因不懂排版,只能使用微軟文書軟體。他又擔心使用網上圖片,會干犯版權問題。現時團隊成員不足10人,每人的工作量亦比較多,他笑指,做編輯是一件痛苦的事,每樣事情都要校對3次,「好似自己搵嘢嚟做咁」。

資金亦是另一問題,因團隊人數少,背景又非富裕,不能負擔印刷實體版的支出。Oscar指,最後透過朋友尋獲少量贊助,因而可以印刷30本,並在新城市廣場中庭的四角各掛上一本,供市民閱讀,「其他諗住自己收藏下㗎咋」。

埋首《沙燕》的工作,卻使Oscar與家人的關係惡化。他坦言,反修例運動期間,他因參與罷課關注組而與家人「鬧咗場大交」,家人斥責示威者「一個大話冚一個大話」、「又係呢班仆街搞亂晒香港」。他因不想家中再生衝突,而不讓家人知悉創刊一事,每次都要半夜三更「挑燈」進行編輯工作,有時更因「費事阻住屋企人訓覺」,而到樓下公園工作。惟最後仍然「穿煲」,更被斥責「你玩夠未呀?」、「你肯返去讀書未呀?」

漸入佳境但未敢鬆懈 「係時候繼續做嘢!」

Oscar為《沙燕》徵稿,拜訪沙田區議員的辦事處,想不到獲得意外驚喜,除獲得多名沙田區議員資助印刷費,更有區議員在Facebook專頁上為其宣傳,並將實體刊物放在辦事處讓人取閱。

一夜之間,《沙燕》的Telegram Channel訂閱人數由6人激增至700多人。他收到不少回應指雜誌「做得好有心」 、「啲文都幾好睇」,又有市民表示想幫忙做義工,令編輯團隊「開心咗幾日」,感到非常滿足。惟他未敢放鬆,開心過後,便對自己說「係時候要繼續做嘢喇!」,希望繼續進步。

20200223 沙燕人訪

望未來「做得住」 實踐「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看到《沙燕》漸入佳境,Oscar希望雜誌往後可以持續發展,除了開設Instagram帳戶,亦會將每期的主題貼近社會時事,例如今期主題是區議會選舉,下一期則會圍繞抗疫事件,亦會推介黃色經濟圈的娛樂或飲食產業,「成日都諗政治會死,講下吃喝玩樂」。他希望任何立場的人都可以看《沙燕》,從而「connect唔同嘅人」。

他又表示,雜誌過一段時間後「可能會賣錢,或者賣廣告」,「冇可能期期攤大手板咁問區議員攞500蚊」,而編輯團隊亦需要糊口。作為中五生,他來年要應付公開試,坦言擔心因為學業而令雜誌停刊,雖希望魚與熊掌兼得,但「唔得都冇計」。

抗疫未完,運動仍有漫漫長路。Oscar寄語港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並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要實踐出來,雖然現時肺炎疫情嚴峻,但警暴仍然存在,希望大家可以保持憤怒,繼續抗爭。

記者:何紹軒、何嘉茵、鄒樂瑤

記協就馬逢國議員的言論作出回應

$
0
0
內容: 

過去9個月大量記者採訪時被警方無理拘捕、襲擊受傷、辱罵欺凌,代表傳媒行業的立法會議員馬逢國一直默不作聲。近日他終於開腔談及傳媒,但其關注的不是警察濫用暴力、損害新聞自由,而是批評部分媒體的「鏡頭只影警察,不影發動暴亂的群眾」,甚至認同由政府發出記者證。馬議員的言論令人無奈、憤慨,究竟他是業界的代議士,還是政府、警隊的代言人?

據明報今日報道,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接受該報專訪時談及與傳媒關係,批評部分媒體、記者「不理性、做不到客觀中立持平」,舉例「鏡頭只影警察,不影發動暴亂的群眾」。惟事實上,多月來每當發生警民衝突,傳媒都以直播形式報道現場實況,觀眾不可能只看到警察而看不到群眾的行動。除了警方驅趕記者及阻撓拍攝的「真空期」外,衝突過程大都能夠透過不同途徑向外傳播。

敢問馬議員一句,從過去9個月的新聞報道中,有沒有看到任何警務人員過度使用武力?有沒有看到警察胡亂截查記者及阻礙正常採訪拍攝?又有沒有留意到記者被警察的棍棒、槍彈、拳腳打至血肉模糊甚至失明?何以馬議員能夠得出香港警方處理傳媒採訪「相當文明合理」的結論?

馬議員又認為,由政府統一發出記者證是「有好過無」,甚至形容「要警察尊重記者,要先知道你係真記者」。但在一個真正享有新聞自由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當記者,在法律上亦沒有真、假記者之分,要判斷一個人是否記者,應視乎其在現場是否作出採訪行為。

本會數月前進行問卷調查,發現96%受訪新聞從業員表明「不接受政府發出記者辨識物品的做法」,而官方統一發出記者證,正是極權國家限制採訪自由的其中一種方式,絕不能輕率贊同。

借用馬議員一句,「要公眾尊重議員,要先知道你係真議員」。真正的民意代表,是要為群眾發言,而非為強權傳聲。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3月2日

版權: 

香港反送中紀實明信片合集(12張)發佈

$
0
0
內容: 

😷 由反對逃犯條例開始,香港人轉轉烈烈抗爭歷時超過9個月,和勇合作,血淚交織。

🙃 如果只有609遊行,沒有612衝擊,逃犯條例已經通過,除了外資大撒離,現在不少人恐怕已被送中。

🤬 因為一群年青人豁出生命,在密不透風的鐵牢𥚃,奇蹟地衝破一條縫隙,這股力量擴散開去,從此改變了香港人,更改變了世界局勢。香港就在自由戰線的最前線,721黑社會襲擊同831警暴,彷彿就在昨天發生,未敢忘記。

90後社會紀實 📸 為香港人保留了抗爭痕跡與記憶,並從中製成了一組12張紀實明信片。希望與香港人在這時代中,一同走下去,為歷史作證。

一組12張,定價 HK$120
網購: https://bit.ly/2I3BISj

版權: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係時候轉台了,港台電視等緊你

$
0
0
內容: 

3月4日,發生兩件事,都同港台有關。

第一,通訊事務管理局公布,撤銷向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發出須播放香港電台節目的指示。意思是,TVB及ViuTV隨時可自行決定終止播放港台節目。

第二,警務處長鄧炳強再次去信廣播處長及通訊局,追擊《頭條新聞》,批評當中的「驚方信息」環節,令觀眾對警隊產生錯誤看法,誤解警隊。

不過有一件事,大眾未必知道,就是諮詢組織「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委員會」正磨拳擦掌,準備成立「工作小組」,僭越《香港電台約章》所載「向廣播處長提供意見」之職能,意圖直接插手港台日常事務。其主席陳建強早前就警方對《頭條新聞》的投訴,要求港台提供內部資料,儼如「太上皇」,便是顯例。

事實擺在眼前:政府正以各種手段,針對自己體制之下,說實話的港台。

那麼,工會再補充兩個事實:

首先,按發牌條件,無綫電視一直只須繳交通訊局「行政費」(據2018年資料,約二千萬),「頻譜費」則獲豁免,比電訊商優惠得多,代價是要肩負社會責任,播放港台節目。據估算,如果無綫4條數碼頻道須如電訊商般,繳付頻譜使用費,金額已接近4億元。現在可以不播,變相多了獲利時段,站在公眾利益角度,有必要追收頻譜費。

又,警隊近日念茲在茲的《頭條新聞》,從沒指警方囤積抗疫物資。若感疑惑,可翻看第一集「驚方信息」,主持僅指警方獲發高規格防疫裝備,比醫護猶有過之,說的是質,不是量。而節目片段,皆是真實新聞片段,觀眾接收後自有評斷。僅因負面迴響,以處長之尊究責一電視節目,向幽默宣戰,未免小題大做。況且,港台過去四十多年製作《警訊》,深入民心,鄧處長擔心觀眾對警隊產生錯誤看法,恐怕是過慮了。

港台跟香港一起成長,正值多事之秋,一眾同事依然會謹守正道,捍衛編輯自主以及言論自由之價值!誠邀關心港台的朋友,繼續在網上以及港台電視頻道,收看我們的節目。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
4-3-2020

版權: 

通訊局准免費電視毋須播港台節目 民協抗議批政治打壓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通訊事務管理局昨日宣布,本地免費電視毋須再播放香港電台的節目,電視台可自行決定是否和何時終止播放港台的節目。民協多名成員今早到通訊事務管理局抗議,民協副主席、深水埗區議員何啟明批評,通訊事務管理局的做法屬政治打壓,收窄和扼殺港人言論自由的空間。

何啟明指出,港台的節目如《城市論壇》和《左右紅藍綠》等的播出時段一直遭「後退」,被調到較差的時段,令上班一族沒辦法收看。何啟明斥道,港台的節目只要不合政治人物的心水時便遭打壓。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昨日發聲明回應,指根據免費電視的發牌條件,無綫電視只向通訊事務管理局繳交約2,000萬元行政費用,獲豁免頻譜費。工會質疑,發牌條件較電訊商優惠,而代價應是肩負社會責任,即播放港台電視部的節目;如果停播的話,變相多了獲利的時段,應追收頻譜費。

何啟明同意指,無綫電視應立即向局方邀交4億元的頻譜費用。他重申,無綫電視應該承擔免費電視的責任,因為擁有慣性收視和主導地位,絕對具有社會責任。

記者:倪嘉俊


「不容諷刺」那種「一哥式的幽默」包藏着甚麼「禍心」

$
0
0
內容: 

香港人面對的一個政治現實,是一直都有一些人企圖把香港大陸化,想香港跟大陸那一套。香港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表達自由,因此其實一直都受到嚴峻的威脅。這一類人當然最不能忍受有人扯破他們的虛偽面目,而且做得奴才梗係要急主子之急。因此,一些一直都站在市民角度來批評政治、評論政治、或反映政治現實的港台電視節目,便站在風口浪尖。

《頭條新聞》、《城市論壇》這些節目,多年來都是冇腦藍絲,建制奴才及愛党盲毛的主要打壓對象。特別是《頭條新聞》,一直都是以嬉笑怒罵及諷刺方法來表達市民情緒的節目,難免經常被那些建制中人招呼!

1998年時,已故的前全國政協委員徐四民公開指責《頭條新聞》「陰陽怪氣」,其他建制奴才及那些嘍囉便乘機大做文章,一時就批評這樣的手法低級趣味,又說擔心部份愚蠢的市民受到誤導,但講到尾都只是想令傳媒機構都只做政府喉舌。在這類人看來,香港電台收了政府錢,就更不應批評政府,就更應該貼貼服服接受命運安排成為人民台了。《頭條新聞》作為人民台的節目竟然嬉笑怒罵,經常以搞笑的形式批評政府,又毫不留情的挖苦嘲弄那些建制奴才,自然有人想去之而無所不用其極。

徐大炮發炮說這個節目陰陽怪氣,嘍囉跟進滋擾,有人以權勢發信施壓,有人建議採取法律手段控告港台誹謗,這一條戲軌真的幾時用都可以,而且仲會一雞死一雞鳴,比武漢病毒更有傳染性。這一種來自建制奴材集團的手段,完全無需講進步,目的就是要令香港社會退步,而且久不久就要翻閹一次。這證明奴才宦官嘍囉走狗唔會死全家!教育局長對「死全家」幾個字如此反應,根本也只是借題發揮而矣!

18年前的「香港觀眾眼中的諷刺性電視節目」研究

香港今天講真話會俾政府剋扣資源,為非作歹就會得到財政司獎勵。港台部門細細,兼且講真話,自然天天都面對極大的壓力。只慨嘆今天與當年比較,香港的政治環境變得更差更墮落。當時港台為了要回應連番的無理攻擊,也想看看香港市民及觀眾如何看待這類以諷刺手法製作的節目,於是便招標邀請研究機構進行研究。 當年的研究,最終便由給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行,我當時雖然不是中心的負責人,那個「香港觀眾眼中的諷刺性電視節目」研究是我負責統籌的。

港台受壓,《頭條新聞》被無理攻擊,這些已是香港社會的日常,所以其實我都已經忘記了18年前原來曾經進行過這一個研究。但近日受到那一位所謂「一哥」的幽默感連番啟發,收拾辦公室時竟然留意到這一份已經放在櫃桶底的陳年舊報告。

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當年分別於2001年12月底及2002年1月初分兩輪進行了電話問卷調查。問卷的主要目的是要看電視觀眾是否喜歡看諷刺性的電視節目;喜歡與不喜歡的原因;觀賞完那些節目之後有什麼情緒反應;又認為那些節目才算帶有諷刺性。

除了兩輪的問卷調查之外,研究其中一個重點是透過「焦點小組」(focus group)討論的方法,以開放式問題(open-ended question)來了解參與者對帶有諷刺成份電視節目的好惡原因、觀看後的情緒反應及其他行動。

透過電話調查的抽樣,再根據年歲、教育水平、性別等等因素,隨機邀請了部份受訪者親自參與六次焦點小組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研究小組首先會把一些《頭條新聞》及當時一些「其他電視節目」(例如《今日睇真啲》、《城市追擊》、《全線大搜查》、《歡樂今宵》等等)帶有諷刺性的環節放映給他們觀賞。然後讓焦點小組的參與者作出較深入的討論,並有機會就其論點作出闡述。這種以焦點小組討論作此研究,有助盡量收集各種不同的角度與觀點,而不是單純收取一些高度簡化了的「是」或「否」、「贊成」或「反對」式的「答案」。透過交流討論,部份論點也可能得到啟發作更詳細的考慮。部份參加者在討論過程中也可能增加了對某些問題的認識,或修訂了個人的觀點立場。同時,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可以觀察到那一些問題會得到較大或較優先的關注。

當年的研究發現,今天的聯想

對於調查的其他不再詳細在此引述,這裏只列出幾個主要的發現與結論:

  1. 諷刺性的電視節目明顯得到觀眾的認同

    首先,無論是電話調查與焦點小組的討論,都可以看到觀眾大致上接受以諷刺性手法來製作電視的時事節目。研究顯示,時事資訊性電視節目是當年其中一種最受歡迎的電視觀賞活動;調查顯示其普及程度僅次於電視劇集。當時各電視傳播媒體提供的此類具諷刺性時事節目不多,因此大多數人都認定《頭條新聞》為此一類別。而表示能夠接受與欣賞《頭條新聞》的市民也佔了大多數。

    顯然,今天電視台提供的諷刺性時事節目就比以前更少了。原因是需求少了?還是因為大部份傳媒機構已經被收編?這一點相信香港人自己心裏有數!

  2. 沒有証據顯示觀眾把事實與諷刺性的節目內容混淆

    有人說,憂慮會有一些「不精明」或「愚蠢的」觀眾會這一類諷刺性的手法誤導,但焦點小組的討論卻不能找到証據來證實這一種憂慮。事實上,就焦點小組的討論過程作總結,看不到有人會把這一類帶有誇張、戲劇化和娛樂化的表達方式與事實混淆。

    回想到這一點,可以看得出究竟是誰愚蠢?大抵所有權有勢,或者揸槍揸警棍的人都以為自己比其他人聰明,或者只是要以「其他人的愚蠢」這個理由來掩飾自己的愚蠢!不是嗎?今天把「事實」、「新聞報導」與「時事評論」或「諷刺時弊」混為一談的愚蠢,究竟表現在什麼人的言行上?這隻根本就與愚蠢沒有關係!大家應該明!

  3. 這一類節目盛載著不少觀眾的真實情緒

    在當年互聯網的未普及的歲月,電視媒體仍然有極強的感染力,這一點無庸置疑。研究也發現透過觀看諷刺性的時事節目來消解怨氣和渲泄壓力,是其中一個吸引觀眾的原因。換言之,社會上有不滿情緒及存在著矛盾,可能是引致這一類節目得到接受或受到歡迎的原因。孰為因?孰為果?抑或是互為因果?這一點值得社會各界深思!

    回看當年,或審視今天,其實結論都只會是一樣,就算透過政治施壓迫令港台終止這個節目,社會的矛盾就會消失嗎?只是想令人收聲,而不去正視社會矛盾,這才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態度。或者根本不是自欺,只是要借打壓《頭條新聞》來殺一儆百,要最終令所有批評聲音收聲而矣!

  4. 觀眾有著多元的觀賞動機,也重視作為觀眾應有選擇的權利

    當年的研究發現,觀賞這一類電視節目之目的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有人將之視作純粹消閒之用;有人尋求對時事議題的認識,有人藉其消壓;也有人以此消減心中怨氣;大部分人都只是想得啖笑。

    對這一類節目的作用,觀眾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可以監察政府,也有人認為可以揭露黑幕;有人認為可能會有煽動的效果,但更多也有人認為可以促進社會對問題的關注及推動社會參與。

    因此,在一個多元社會,這一類節目的客觀存在是建基於各方面的不同需要的,只意圖以單一的角度來評價這一類節目的優劣高下,如果不是判斷力不有問題,就可能是就帶有其他不足為外人道的政治目的了!

    不斷想封殺《頭條新聞》,可以顯露權勢。倒行逆施,胡作非為,變成了權勢中人的專利。市民想得啖笑,或者製作人想搞搞笑,就會都被視為大逆不道。說穿了,其實就是不能面對社會對權勢惡行的揭露,諷刺也確實刺痛了某些人的死穴。《頭條新聞》的作用,從來都是點止新聞咁簡單。

  5. 觀眾對監管與表達自由之間的矛盾,抱持十分謹慎的態度

    觀眾因應不同的需要,固然會在觀賞過程中各取所需,但對於具體的表達方式,大部份觀眾都有自己一套評價的道德標準,也是有一些較共通的準則的。不過,對這一類諷刺時事節目的要求及準則,大部分都是理念性較強的道德訴求,各人對這些標準的界限與演釋,是十分廣闊的。例如「盡量唔好人身攻擊啦」,「不要煽動某些行為啦」之類。

    今天的《頭條新聞》,諷刺仍然是諷刺,挖苦仍然是挖苦,但有觸碰這些18年前市民提出的底線嗎?顯然已經是比以前更小心了!因為今天香港已經多了很多無端端會出現的「紅線」或「禁區」,多了太多「順理成章」、「理所當然」。也多了很多自己識做的醒目仔,當然也多了很多一哥式的幽默感!不斷行為無止境地墮落及破底的究竟是誰?正是那些被《頭條新聞》諷刺的對象!點解要不斷打壓頭條新聞?仲唔明?

    當年的研究也發現,雖然判斷標準因人而異,但認為應該在制度上對這些諷刺式節目作出監察的只佔十分小數。當年參與討論的觀眾大部份都表示十分重視新聞自由及創作自由;對任何制度上的干預,他們都抱持著十分審慎與保留的態度。當時的焦點小組,也有討論到是否應該設立某種形式的監察機制,但絕大部份參與者對新聞自由與表達自由可能因而被損害都感到憂慮。

今天的結論

這個從倉底挖出來的研究原來已經是超過18年前的事了。但對《頭條新聞》的攻擊,其實幾拾年來都沒有停止過。但講來講去都是那些,證明那些人多年來都沒有進步過。莫說今天已經嚴重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脫節,就算與當年比較,都已經擺到明今天這種打法只是想想開歷史倒車。

十八年後的今天,文明已經與持這種觀念的人距離越來越遠。或許只有如警務處長水平的幽默感,才會覺得需要連番寫信向一個電台的諷刺節目施壓!「堂堂一哥,水平冇咁低係咪呀?佢跟成蟲學做警察喎!利害!」如果不是水平的問題,便肯定是帶有陰暗的政治目的了!

或者可以這樣判斷,如果連自己的手下不斷沒有依照警察通例來所謂執行職務都佯作看不到;以維持治安的專業身份來不斷破壞香港的法治又變成了日常的工作;甚至假期領導下,應該與地下世界勢不兩立的紀律部隊竟然被一再質疑與江湖勢力互相勾結;這樣的武裝暴力分子頭領分不清事實與諷刺有什麼出奇?唉!

版權: 

民主黨批通訊局打壓港台 促向TVB追數收頻譜費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通訊事務管理局昨天宣布,撤銷本地免費電視台必須播放香港電台節目的規定,並讓電視台自行決定終止的日期及時間。民主黨今日於通訊局外抗議局方決定,批評是對港台的「全方位政治打壓」,嚴重扼殺言論自由,損害公眾利益。消委會委員、民主黨深水埗區議員袁海文指,播放政府節目是無綫電視(TVB)於2015年續約免費電視牌照時許諾的條件,促局方重新審視有關決定,否則必須向TVB收取「頻譜費」。

袁海文強調,港人一直希望擁有一個中肯、非商業報導資訊的傳媒機構,批評通訊局是次做法「極之離譜」。他批評決定是對港台的「全方位政治打壓」,令港台節目收視重挫。他又指,政府在計算媒體表現時,往往只考慮傳統廣播電視的收視率,忽略網上新媒體及串流平台的數據,從而壓縮港台每年所得資源,直斥是「對製作及表達自由的扼殺」,犧牲公眾利益。

無標題
消委會委員、民主黨深水埗區議員袁海文(持咪者)

昨日,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曾就事件發表聲明,指根據免費電視的發牌條件,現時TVB只需向通訊局繳交約2,000萬元行政費用,並被豁免頻譜費。工會質疑,TVB既獲較優惠的發牌條件,便應肩負社會責任,播放港台電視部的節目,否則便應就獲利時段增加,繳交頻譜費。

袁海文同意工會說法,指TVB在2015年與通訊局商討續牌時,局方已要求TVB必須播放政府節目,包括港台及教育性質的節目。他認為,免費電視台有重大公眾利益及社會功能,故應承擔播放港台節目的社會責任。袁指,若局方堅持撤銷必須播放港台節目的規定,便需向TVB徵收「頻譜費」,稱絕不容許TVB「一邊收廣告收入,一邊唔洗比頻譜費」。

民主黨立法院議員黃碧雲嘆,現時的香港「連諷刺時弊的節目都容不下」,可見言論自由已「岌岌可危」,故感到十分痛心。黃形容港台為「香港市民同納稅人共同支撐嘅電台」,並非一個單純用來「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她批評政府一邊封殺輿論,一邊連同建制派連番「狙擊」港台,是要把港台改造成「官台」。她擔心,倘若政府今日打壓港台,他日便會向其他媒體機構「開刀」,表示日後會在立法會上,要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解釋通訊局的決定,並向TVB「追收」頻譜費。此外,黃籲市民關注港台設備:「港台相較其他媒體,設備算係好落後,財政預算案只係派2000幾萬俾佢地。」

另一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鄺俊宇則批評政府做法「小家」,指港台節目《頭條新聞》一向以嘻笑怒罵的形式製作,指有人雖批評《頭條新聞》未有譴責示威者,但《警訊》亦未有譴責警方濫暴失職。鄺表示,希望港台能夠自強不息,繼續捍衛其保持中立、報導真相的角色。

無標題

記者:何其志

版權: 

攝記協聲明:就馬逢國議員言論表示遺憾

$
0
0
內容: 

《明報》近日刊出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馬逢國的專訪,訪問中馬逢國稱記者「不理性、做不到客觀中立持平」、「鏡頭只影警察,不影發動暴亂的群眾」,又揚言政府發記者證「有好過無」。本會對有關言論表示遺憾,呼籲作為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的馬逢國,多廣泛收看或閱讀新聞報道,加深了解行業的運作。

新聞工作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張相片每一個畫面都是基於事實而報道,怎樣的報道是為客觀且具公信力,讀者自有定奪。網上部份社交群組亦流傳不少警民衝突的場面,這些新聞材料其實大多來自各新聞機構及網媒的直播影片或新聞相片;過去警方亦曾多次截取傳媒機構拍得的相片或影片,刪去傳媒標籤後在四點鐘記者會上展示示威者的行為,敢問馬逢國議員閣下,若依其所言傳媒鏡頭只影警察,警察公共關係科是如何截取相關照片及影片作記者會上展示?

反修例運動由去年六月持續至今,本會及其他新聞界友會曾多次發出有關警方阻礙、甚至主動襲擊前線記者的聲明,作為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除了選舉前收到個人簡介外就一直保持沉默,從未慰問受傷的新聞工作者,或為捍衛新聞自由而發聲。近日刊登的報道中馬逢國卻揚言「由政府統一發出記者證是『有好過無』,『要警察尊重記者,要先知道你係真記者』」。當記者出示機構或工會所發的記者證後,仍可能遭到警員的辱罵甚至噴射胡椒噴劑,馬逢國有否為行業捍衛新聞自由和為記者的生命安全受威脅挺身而出?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對馬逢國議員未有認清事實就作出不實陳述表示遺憾,本會亦重申有關言論不代表新聞工作者的立場,本會及行業中大多數記者都絕不接受由政府發出記者證,此舉將嚴重損害新聞自由。本會寄望馬逢國作為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能加深對傳媒行業的認識,多收看和閱讀新聞報道,以了解新聞事件的事實和真相。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2020年3月4日

版權: 

【文化論政】米哈:我們可以(不)欣賞《頭條新聞》

$
0
0
內容: 

近日,有不少人對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頭條新聞》有所批評:先有由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代表警務處處長發信,去函廣播處處長指斥節目早前播出名為〈驚方訊息〉的環節,引起了警隊不滿,指節目「以嘲諷形式抹黑警隊於抗疫期間工作」,說警方不能接受,要求處長跟進;又有立法會議員何俊賢於財務委員會上,批評香港電台利用不實報導去揶揄警方;再有港台顧問委員會主席陳建強代表顧委會去信,就警方對《頭條新聞》的投訴要求港台回覆;還有人親身到港台門口抗議,指《頭條新聞》本應「準確持正報道,但就違反港台約章」,又說兩名主持「不正經做節目,質疑為何不解聘他們」云云。

明顯,以上批評者都不怎麼欣賞《頭條新聞》,但在談論欣賞與不欣賞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頭條新聞》是什麼樣的一種節目,好確定我們的評價是合符基本邏輯的。

《開心字典》不是《每日一字》

綜合各方對《頭條新聞》的批評,有數個關鍵詞反覆出現,有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描述節目的形容詞,包括「嘲諷」、「揶揄」、「不正經」;第二類,即六個字「違反港台約章」。

《頭條新聞》真的有嘲諷、揶揄與不正經嗎?我想,答案是對的,而那是因為《頭條新聞》本身就是諷刺時弊的節目,而嘲諷、揶揄與不正經正是諷刺的精髓。批評《頭條新聞》不像新聞報導的中立、客觀,就像有人要批評《開心字典》沒有像《每日一字》那樣正解詞彙一般。我想,這是每個有看過《開心字典》的人理應明白的道理,畢竟世界上應該不會真的有人會以爲,無聊娛樂的《開心字典》是可以作為學習議事的教材吧?我想,應該沒有人真的這樣想吧?

那麼,《頭條新聞》又有「違反港台約章」嗎?這又讓我們有機會去仔細閱讀本來不太會有人閱讀的「約章」,而我首先讀到的是:香港電台要「增加市民對『一國兩制』及其在香港實施情況的認識」(好了,在此,我們都明白《頭條新聞》這節目的存在正是一國兩制實踐的範例)。事實上,香港電台已作出了正式回應,指《頭條新聞》「履行《香港電台約章》公共目的及使命,包括提供準確而持平的新聞報道,但《頭條新聞》是以嘻笑怒罵形式諷刺時弊的節目,並不屬於新聞節目。」

換言之,當大家指控《頭條新聞》嘲諷、揶揄與不正經,是在肯定它作為「以嘻笑怒罵形式諷刺時弊的」工作,也是肯定了節目人員的工作表現。那麼,大家可以投訴什麼呢?除非我要不再相信投訴者的閱讀能力,否則我只能總結出一個可能:他們不是不欣賞《頭條新聞》,而是不欣賞幽默。

嘲諷揶揄不正經,是幽默,也是自由

當外國人明嘲暗諷中國人沒有幽默感時,我想,不少愛國人士必然會反對,試問中華文明五千年(又說《中華五千年》是香港電台最長壽的歷史教育廣播節目,一共有九百集)源遠流長,又怎可能容不下幽默文化呢?或許,有人不欣賞幽默,真的不是與中華文化有什麼關係,而在於他們對自由的價值觀問題。

幽默與詼諧,是一個自由社會的標竿。俄國哲學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便以中世紀過渡文藝復興的歷史為例,指出幽默與詼諧作為「新時代自由的、批判的歷史意識表現」,這是因為「嚴肅是官方的、專橫的、是與暴力、禁令、限制連在一起,在這嚴肅之中總有恐懼和恐怖的成份」,而「詼諧與自由密不可分」,幽默讓人們感受到「面對恐懼的勝利」,讓人「從數千年人們所養成的對神聖事物、對專橫的禁令、對過去、對權力的恐懼心理中解放出來」。又說,如果你真的討厭幽默與詼諧,只欣賞正經與嚴肅,不妨找找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学問题》和《拉伯雷的創作和中世纪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讀一讀,好作晚飯時的娛樂。

我們要珍惜詼諧,也要捍衛幽默,因為我們本應擁有「面對恐懼的勝利」。幽默,見證我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而沒有自由的社會,不但不會有類似《頭條新聞》的節目,就連真正的「頭條」與「新聞」也不再有價值。在此,又會有人說:難道我們就沒有批評的自由啊!

對的,我們還是可以不欣賞《頭條新聞》的,例如本人,我就認為《頭條新聞》的幽默可以更多、表演可以更細緻、而嘻笑怒罵可以更荒謬,但話說回來,難道還有比我們面對的現實更荒謬的嗎?難道我們每天見到那些不好笑的笑話,還不夠多嗎?

作者為米哈,作者、教育工作者。

本文刊於2020年3月4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視像會議禮儀

$
0
0
內容: 

武漢肺炎下,最多人關心的除了防疫裝備外,更多人關注的是通訊工具,由於在家工作情況普遍,網上會議工具突然大行其道,一次開會動輒半小時,近日因著免費工具加長了開會時間,可以用得更久,因此過程中也常鬧出趣事/瘀事,以下是一些例子,大家可以想想應怎樣處理:

1. 去廁所穿內衣:有人曾經一邊開會一邊去洗手間,部份人會關閉鏡頭,但沒有想到將沖廁聲也傳到其他開會的朋友;也有人只穿內衣或如廁時將鏡頭對著自己的臉,以為這樣就很安全,但有時手機鏡頭一轉,所有人都知道他穿甚麼及正在洗手間內。對這些事的觀點人言人殊,有些人以為不出影像就可以接受;有人認為去洗手間前向大家發個訊息就可以,不用帶手機入廁所內。其實除了衞生問題之外,更有考慮觀感的問題,應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聯想。

2. 隨意分享畫面:有些人在使用分享畫面功能時,未有小心收好不該給他人看的內容,如網上購物版面、網上八卦新聞版面、甚至與其他人的對話,之後才慢慢在所有人面前挑選要分享的內容,使人覺得分享者在工作時沒有好好準備、不夠專注和不夠專業。

3. 家人亂入亂說:有時候在家工作,孩子,伴侶或者父母穿著睡衣、內衣,素顏就在鏡頭前面出現,也會帶來一些尷尬,特別是在開工作會議時,可能家人並不知道素來自由自在的家原來突然變成會議室,隨便說話、甚或講別人壞話、又或者孩子的出現會引來一陣喧鬧,打亂了整個會議。因此,使用網上會議工具之前,最好和與會者及家人預先說明一下,讓大家有心理準備,也減少不必要的影響。小朋友相對比較難控制,可能開會時就要預先騰出一個空間來,給他們一些小任務去忙碌一下,以及拜託其他人照顧他們,之後才去開會。

4. 不斷疊聲斷線:網上會議,某個程度像電台節目,不能像現實生活中可以直接回應,有時必須要照顧不同的網絡速度,減少疊聲或者影像潛水的情況,甚至要放慢一點語速,又或者將部份內容改為用文字、圖片表達,減少因為網絡限制而出現的表達障礙。另外,網上會議因著不同的人在不同空間,有時要接受一些限制,部份人如因網速限制,應該讓他們可以不出影像,減少數據流量的使用。

5. 忽略保障私隱:雖然開會和會議的內容未必與所有在同一空間內的人有關,但開揚聲器有時也不太好。有老師也坦言不太想出鏡,因為孩子的父母可能陪伴著他們一起「上課」,會有無形的壓力,也有與會者坦言不知道對方確實的位置,因為背景有時轉換成為圖畫。其實,不論是學習或開會,當使用這個工具時,某程度也假設我們清楚知道參加者是誰,不應偷偷讓其他人加入的。同理,與會者和老師拍的短片、發表的言論,理論上是給參與者和同學的,也不應截圖和錄映後放在別處。

網上禮儀,不外是尊重和包容,雖然不是在現實世界中見面,會自然地放下了一些戒心,唯尊重不應分線上線下,也不應該因著對方是否親身與你在一起而有所改變。

參考文章:〈網絡禮儀〉。《燭光》(第130期)。2020年1月13日。網站:http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7%B6%B2%E7%B5%A1%E7%A6%AE%E5%84%80

版權: 

【唔關黑警事都反對預算案系列】波叔折磨港台四招

$
0
0
內容: 

陳茂波二月底公布財政預算案,大家都知道政府用回水一萬對沖257億警察撥款。但反對預算案實在不止反對「警察城市」一個理由。84個部門的預算都充滿住令人眼火爆的細節,隨便拎一份出黎都足以支撐在預算案投反對票。

這篇說說陳茂波如何以四招折磨香港電台。

加人工,減製作費

港台2020-2021年的預算為10億4,600萬,較上一年度僅增長2,500萬,但若計及年度通漲,實質增長接近零註1。而且,年度預算的名義增長全部用於薪金調整(至少3,400萬),結果用於製作節目的「一般部門開支」居然要削減3,000萬。


香港電台名義預算增加2.5%,但扣除通漲後,實質增幅是零。


香港電台只有員工薪水按通漲上升,「一般部門開支」則逐年下跌。

削資源,指標增

「一般部門開支」減少,但製作的指標卻愈來愈高。首播節目製作時數由1,778小時增至1,830小時;網站直播LIVE VIEW由300萬增至340萬;每日瀏覽新聞版面次數的指標由200萬增至230萬。同一班人、更少資源,更高要求,港台高層卻隻字不提如何能保持節目質素。


可動用資源減少,但2020-2021年度的首播節目製作時數要由1,778小時增至1,830小時。


網站的指標也逐年增加。

停播港台節目為Cut Budget鋪路

昨日通訊事務管理局宣布,不再強制免費電視台播放港台節目。大家當然知道首要是阻止頭條新聞繼續「污染」無線,但這一招同時也會大幅減少透過免費電視收睇港台節目的人數。此人數在每一年的預算中被視為港台的業績,當明年收視率業績暴跌,就算網絡點擊率有多高,都可以成為政府進一步削減港台資源的藉口。


通訊局容許無線電視停播香港電台節目後,每年五百萬經無線睇港台節目的觀眾明年將突然「歸零」。

全年加6人,增幅只及警察1/10

新血對一個機構的持續發展非常重要。警務處今年獲批增加2,543人,相當於原來人手的7%;反觀香港電台則只獲批由755人加至761人,增幅為0.7%。其中電台部加7人、電視部加5人、教育電視裁減6人,網站人手不變。由2017年計起,港台人手只增加6%,新增工作則包括幾個免費電視頻道的節目製作,以及自去年起非常重要的網站直播。港台仝人的工作壓力可想而知。

最後,看部門預算一定要作跨部門比較,才可突顯政府整套厚此薄彼思維。只要拿工作性質相近的政府新聞處預算一比較,我們就可肯定上至陳茂波、下至廣播處長都處心積累陰乾港台。政府新聞處今年的預算為6億8,360萬,較去年增幅超過53%,人手也由436大增至456(4.5%)。

林鄭對政府新聞處委以重任,想靠大灑金錢宣傳以「消除主要市場對香港的負面看法,重建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相信香港仍是亞洲的國際商業及金融樞紐,以法治為本,社會安全穩定」註2。港台堅持揭弊,愈來愈受香港人歡迎,其「錢」途自然堪憂。

註1 預算案香港電台管制人員報告
註2 預算案政府新聞處管制人員報告

版權: 

廣播道吹來號角聲

$
0
0
內容: 

跟成龍和方中信學做警察的警隊頭目鄧炳強,只許自己幽默,看不過眼香港電台《頭條新聞》嬉笑怒罵,謂多月來此節目從來沒有譴責或批評過暴徒。

言下之意,即是要「平衡」報道才算公道。每個節目的設計,有自己傳統與風格,況且《頭條新聞》是個人意見節目。按警隊大佬的邏輯,要「各打五十大板」才滿意,那麼請大家留意,香港電台最一面倒最偏頗的長壽節目,叫《警訊》;四十多年來,《警訊》為你重組案情,曲線宣傳警察英勇、破案用心、關愛市民,乃高超政治化妝術,一哥欠香港電台一句感謝。

若要「平衡」,《警訊》應該加插新環節,介紹警察的新穎戰術,例如制服已不能動彈的示威者後仍然踩頭踩頸踢頭踢身的格鬥新招、解釋交通警打八字撞示威者的理論根據、射盲記者又不肯認帳的高尚情操。《警訊》亦可學習鄧炳強式幽默,找一哥來示範韋小寶交際術,解釋一下警察罵市民「曱甴」「開香檳」都是搞氣氛。案件重組環節方面,不要忘記多年前警署警員強姦案、七警暗角施襲案;最新的警察欺壓深水埗露宿者毀人家當事件,彰顯警察繼往開來。《警訊》如此改革,就平衡公道了。

廣播道號角聲響起,高官們雙重標準、自打嘴巴,陸續有來。通訊局容許 TVB 不須播放港台節目,政府卻繼續優惠 TVB,慷納稅人之慨,一毫子牌照費也不收。大氣電波頻譜,屬於社會公器;若然頻譜要競投,按無線電話頻譜的市場價格,可能高達四億元。TVB 能白白使用寶貴頻譜,因為牌照規定要製作某類新聞及社會公益節目、播放政府廣告與港台節目,才獲豁免。如今撇去港台眼中釘,等同甩去部分社會責任,一毫子牌費不收,政府對 TVB 情深義重,恩寵有嘉。

以行政手段整治輿論環境,明益友好,打擊異己,都是政府好戲。TVB不播港台節目,一來為師奶觀眾淨化耳目,又可令電視台調配節目更靈活,配合廣告營銷開拓錢源救亡。港台短期內收視會下降,又會成為政府打壓問責的新攻勢。不過公眾往往被誤導,商營電視台追逐利潤,節目偏向俗套,吸引最多眼球,才以收視率定成敗;香港電台屬公共廣播,其存在目的就是要抗衡商業考慮,提供另類節目、多元選擇、照顧小眾需要,從來不應以收視率論得失。

香港電台,勇闖新天地的時間已來臨,你失去的,只是六點時段師奶煮餸剪腳甲時的幾點收視,你得到的,將會是全世界。

*** *** ***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專欄《無名字荒野》,此為加長版)

相關文章:
香港電台前世今生
理想的年代
TVB直插谷底,大公文匯敬陪末席:傳媒公信力啟示


記協就「警暴」問題致行政長官公開信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

過去九個月,無數新聞工作者在採訪警民衝突事件期間受辱、受傷,當中絕大部分施暴者為前線警務人員。本會就此發出無數聲明,並向警務處處長鄧炳強發出公開信及將副本抄送予 閣下。惟所得回覆僅為陳腔濫調,昨日更旋即再有防暴警察推倒記者及向記者迎面噴射胡椒噴劑。 

閣下 一直強調尊重新聞自由,警方執法依法依例,然而種種事例一再證明事實恰恰相反,然則是閣下作為特區之首,無力約束警隊,抑或是有意放任警隊恣意妄為、濫用武力? 閣下尊重新聞自由的承諾又從何說起? 本會敦請 閣下,立即採取行動整肅警隊,嚴懲違反紀律甚至違法襲擊新聞工作者的警務人員。

本會在公開信中提出,警方連月來針對傳媒,持續濫用武力及無理阻撓採訪,並且大規模搜查正在採訪的記者,警方理應清楚解釋及糾正錯誤。惟警務處的回信只是老調重彈,甚至企圖將警務人員粗言喝罵、推撞毆打、胡椒噴面及槍擊等行為,淡化成執法時的無心之失,種種解釋可謂蒼白無力,本會已在社交平台直斥其非。

豈料警方回信短短五天後,昨日又發生多宗「警暴」事件。一名身穿記者反光衣及佩戴有記者標示頭盔的女記者,昨深夜在尚德邨採訪途中,遭一名防暴警員從後以盾牌推跌,記者頭部落地,即時感到暈眩及出現耳鳴,需接受急救治理。多名電視台攝影記者,昨午大埔採訪期間,亦被警務人員的胡椒噴劑射中。

事實證明,警方打壓傳媒的力度從未減弱。面對前線警務人員失控辱罵、阻撓、施襲,新聞工作者並未以武力還擊,但亦拒絕沉默,必定會緊守崗位,公開真相。

若 閣下承認新聞自由是香港成功的基石,請不要再縱容警方,立即禁止警隊無理阻礙採訪。如認為各式聲明及公開信仍未能清楚陳述傳媒受到的欺壓,本會可隨時與 閣下會面,詳細講解。
                    
香港記者協會                   
主席楊健興
2020年3月9日

編輯室周記:獨媒既實習記者

$
0
0
內容: 

近日獨媒收到不少希望成為實習記者的查詢,我們亦正約見合適人選見面。究竟獨媒既實習計劃係乜嚟?

2010年,獨媒開始同大專院校合作,招收學系派來的實習同學,至今年約有六至七間院校的不同學系合作,每年招收約10多名實習同學。這些學系當中並沒有新聞系的實習計劃,所以如果新聞系同學要來獨媒的話,便要自行報名。

自行報名參與獨媒實習的同學,每年為數亦不少,與院校同學的比例大約為一半一半。其實我們更願意接收自行報名的實習同學,這要談到我們辦計劃的初衷。

實習的初衷是讓熱心社會事務的「普通市民」,能有一個成為「記者」的入門計劃。既然不是因為課程或學分而實習,一般亦會比較熱心(當然亦有例外),而實習「完成」後,亦有更大機會成為持續關心社會的公民或公民記者。

過往曾在獨媒實習的記者,不少「完成」後往往會善用習得的技能,轉投公民社會其他範疇,例如組織關注團體。當然當中亦有不少轉戰其他新聞機構,有獨媒中人曾戲稱我們是培訓中心,結果一句激嬲同事。

正正有這段歷史,是故一些只期望到「前線」採訪的實習記者申請人,我們一般會立即回絕。原因為我們期望以有限的人力,與名額有限的實習記者們一同工作,令他們成為一個會長期關心時事及社會議題,不論運動高低潮、不論是採訪衝突場面、一板一眼的記者會還是需費時費神的調查,都會願意做好記者的角色,向公眾傳遞準確而重要的資訊。

實習計劃歡迎大家報名
但但但,真係要夠十八歲,同埋識打字(唔係語音)

獨媒每月營運開支約15萬,請月捐支持我們

意見:info@inmediahk.net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港台角色你要知

$
0
0
內容: 

港台工會回應顧委會主席陳建強3點︰

//1) 香港電台約章是涵蓋所有港台節目,不應該亦不會有例外和豁免,所有節目需嚴格跟從約章內容,提供準確持平新聞報道、資訊、觀點及分析,以加強市民對社會、國家及世界認同,同時要恪守約章所指,發放準確及具權威性資訊。//

工會回應︰
根據《香港電台約章》,港台的使命有5點:

(a) 製作多媒體節目,為市民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
(b) 適時與持平地報道本地、國家及國際大事與議題;
(c) 提供能推動香港多元開放文化的節目;
(d) 提供可讓政府及社會各界討論公共政策、以不畏懼和不偏私的方式表達意見的平台;
(e) 服務普羅大眾,同時照顧小眾的需要。

無論是電視或電台頻道,24小時播放的節目,都已涵蓋這五大原則。這些大原則,不可能由一個節目完成,而是靠整體節目編排,才能達成。如果顧委會認為,港台節目不全面,請拿出理據,指出節目內容具體未有涉及哪個範疇,而非片面引述《約章》,口號式地「空口講白話」,陷同事於不義。

//2) 希望廣播處長要嚴謹處理投訴,各方意見要作全盤考慮,不能輕率,委員會期望在完成處理後,收到有關投訴的報告。//

工會回應︰
香港電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一直恪守約章,如實報道,不偏不倚製作節目,不忘監察政府的重要使命。過去一個月,本台節目《頭條新聞》收到約6千宗投訴的同時,亦收到3萬多宗讚賞,這「3萬讚」顯示市民的支持及認同。

//3) 委員會亦希望廣播處長跟隨約章,定期與委員會溝通,因處長可能就節目編輯方針、標準及質素,徵求委員會意見,處長亦要重視和考慮委員會提出的所有意見,如不接納需向委員會匯報及解釋原因。//

工會回應︰
先讓大家了解一下顧問委員會的職能︰

「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乃根據2010年8月13日公布之香港電台約章委任成立,其職能如下:
(a) 就關乎港台節目編輯方針、節目標準及質素的事宜向處長提供意見;
(b) 聽取有關港台節目編輯方針、節目標準及質素的投訴報告;
(c) 透過聽取港台定期進行的公眾意見調查報告,監察港台的節目符合公眾期望的程度;
(d) 透過聽取港台的服務表現評估報告和符合服務表現評估指標報告,就採用適當的服務表現評估指標和改善服務的方法等事宜向處長提供意見;
(e) 就有關讓公眾在電台及電視頻道上參與廣播的事宜,包括「社區廣播參與基金」的資金分配準則,向處長提供意見;以及
(f) 就港台如何達至其公共目的及履行其使命的事宜作出研究。」
簡單而言,委員會的角色是聽取報告及提供意見,沒有職權要求港台一方解釋所作決定,更沒有資格要求港台如何處理投訴。

據工會了解,委員會過去多次討論個別港台員工的工作表現,並要求「開名」列入會議事項,最終未有成功。

工會重申,港台方面已有既定機制處理投訴、跟進員工表現,我們強烈要求委員會了解自己的角色及位置,停止施壓干預港台日常事務。工會質疑,委員會「干預之手」愈伸愈入、愈管愈細,為要摧毀港台的編輯自主、踐踏公眾知情權,在此嚴正要求委員會尊重《約章》,切勿越界。

顧委會的會議紀錄,一直須於網上公開,可見處長及一眾委員有定期會面。但一月開會時,網頁仍未見上年九月的會議紀錄。不禁問:會議完成超過三個月,純粹記錄討論的文字,何解會一拖再拖?據悉有委員事後要求修改,由於會議紀錄採匿名制,來回往返需時,記憶模糊亦影響真確性。工會要求,此會議紀錄應以實名紀錄,提高透明度,以便公眾監察,亦可減少爭拗。

《頭條》遭警批 《獅子山下》單元被抽起 王宗堯撐港台自主:應該做就繼續做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電台節目《頭條新聞》因諷刺警隊執法,遭到警方投訴;今日又傳出《獅子山下2020》其中一個由王宗堯演出的單元被抽起。王宗堯今日接受獨媒採訪,批評政府打壓創作自由,支持港台編採自主,認為「應該要做,就繼續去做」。他又批評防疫抗疫基金「受益好多都係大團體」,無助改善演藝業界生計。

狠批抗疫基金:受益好多都係大團體

港台《頭條新聞》屢遭警方批評,有份參演的王宗堯認為情況越來越嚴重,「警察同屬政府部門,點解可以伸手干預,打擊編採自由?」他表示支持港台製作,正如他的信念「應該要做,就繼續去做」,而《頭條新聞》只是以嬉笑怒罵諷刺時弊。

武漢肺炎疫情下,演藝界生計受到嚴重影響,王宗堯感嘆很多從業員「手停口停」,不少演員「宜家做咗跟車」。他又談及政府推出的防疫抗疫基金,認為「(演藝界)受益好多都係大團體,但獨立藝術工作者卻未能受惠」。因此他強調業界須「結社」,才有助他們獲取支援,惟不少演藝團體在註冊社團時,屢遭警方阻撓。他指不解社團註冊為何由警方審批,「點解關佢事?佢到底有咩資格做審批?」

無標題

無意參選立法會 斥建制派「隱形社團」種票

被問及會否參選立法會,王宗堯笑言不會,表示自己不太適合擔任議員。他表示一直十分尊重議員,但認為議員所處理的工作繁複,需要具備更高權威的人士才能勝任。他強調自己仍然會在業界以及選舉上擔當支援角色。

王宗堯深信港人經歷去年抗爭和今年疫情,今屆選舉形勢會有很大改變。他強調港人需在非民主派所把持的選區「搶票」,尤其是功能組別。他認為不論任何界別,功能組別的選情均十分艱難,感嘆建制派施展各種手段,如成立「隱形社團」種票,質疑這些社團是否真正從事相關業務。他期望民主派參選人能夠為業界發聲,尤其近來疫情下業界生計困難,以及創作自由屢遭打壓等問題。

對於七一進入立法會一案,他表示並不擔心,認為自有定案,「審判都係交返比律師」。他又認為無論結果如何,並不影響他的信念,「應該要做,就繼續去做」。

記者:陳世浩

香港民研:新聞自由滿意度創97回歸後新低 嶺大教授指與反修例警暴有關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調查發現,市民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滿意淨值大跌39%至負21%,創1997年至今新低;新聞公信力評分亦跌至5.49分,創2002年以來新低。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認為,市民曾多次目睹警察打壓記者的採訪自由,政府亦於記者會上禁止記者提問,令市民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印象越趨負面。

新聞公信力評分創2002年來新低 梁旭明指政府形象越趨専權

香港民研在3月2日至3日期間,以電話隨機抽樣訪問503名香港居民。調查發現,受訪者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滿意度由去年8月中的51%下跌至33%,不滿度由33%大幅上升至54%,故滿意淨值大跌至負21%,創1997年至今新低。新聞公信力評分下跌0.33分至5.49分(滿分10分),創2002年以來新低。此外,近六成(56%)受訪者認為新聞傳媒有自我審查的情況,半數受訪者認為新聞傳媒沒有充分發揮言論自由。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指,是次調查結果與2003年反23條立法時期的數字相似。她解釋,在反修例事件中,政府多次於記者會上禁止記者提問,警方的回應內容亦越趨片面,令政府在市民心中的印象變得越趨専權;此外,市民亦透過鏡頭目擊警察對記者進行人身攻擊、喝罵及噴椒等舉動,故影響了市民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印象。梁又引述香港記者協會稱,有2至3成記者在採訪期間受傷,而在無國界記者組織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香港的排名由70位下跌至73位,不同數據均反映香港的新聞自由程度正在下降。

梁旭明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

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及行政總裁鍾庭耀認為,市民對新聞媒體滿意度大跌源自社會的兩極分化。他指,香港的傳媒情況較接近台灣,媒體的政治立場較兩極化,故出現「黃媒」、「藍媒」等標籤,令立埸偏「藍」的人士對黃媒不滿,立埸偏「黃」的人士卻對藍媒不滿,以致滿意度下跌。

民眾越趨關注新聞自由、欣賞網媒多於傳統媒體

梁旭明亦指,數據反映了民眾開始留意傳媒有否捍衛新聞自由,對新聞自由的關注度和要求有所提升。她解釋,網上媒體以直播形式報導時,觀眾可了解整件事的經過;但把片段轉換成電視報導時,容易出現刪減、概括的情況。市民感覺到其中的差別後,便可得知不同新聞平台的報導策略,並對部分偏頗的報導手法不滿,如《無線新聞》便因報導反修例事件而收到大量投訴。

梁續指,反修例運動亦反映民眾對媒體的信任程度與市民的政治取向有關。近年冒起的一眾獨立媒體和社交媒體因其政治取態而掘起,並成功吸引不少觀眾,觀眾收看直播時亦加上「XX哥哥、XX姐姐」等英雄式讚賞,並反過來批判傳統媒體「點解做唔到?」。

記者:倪嘉俊

版權: 
Viewing all 19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