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面對的一個政治現實,是一直都有一些人企圖把香港大陸化,想香港跟大陸那一套。香港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表達自由,因此其實一直都受到嚴峻的威脅。這一類人當然最不能忍受有人扯破他們的虛偽面目,而且做得奴才梗係要急主子之急。因此,一些一直都站在市民角度來批評政治、評論政治、或反映政治現實的港台電視節目,便站在風口浪尖。
《頭條新聞》、《城市論壇》這些節目,多年來都是冇腦藍絲,建制奴才及愛党盲毛的主要打壓對象。特別是《頭條新聞》,一直都是以嬉笑怒罵及諷刺方法來表達市民情緒的節目,難免經常被那些建制中人招呼!
1998年時,已故的前全國政協委員徐四民公開指責《頭條新聞》「陰陽怪氣」,其他建制奴才及那些嘍囉便乘機大做文章,一時就批評這樣的手法低級趣味,又說擔心部份愚蠢的市民受到誤導,但講到尾都只是想令傳媒機構都只做政府喉舌。在這類人看來,香港電台收了政府錢,就更不應批評政府,就更應該貼貼服服接受命運安排成為人民台了。《頭條新聞》作為人民台的節目竟然嬉笑怒罵,經常以搞笑的形式批評政府,又毫不留情的挖苦嘲弄那些建制奴才,自然有人想去之而無所不用其極。
徐大炮發炮說這個節目陰陽怪氣,嘍囉跟進滋擾,有人以權勢發信施壓,有人建議採取法律手段控告港台誹謗,這一條戲軌真的幾時用都可以,而且仲會一雞死一雞鳴,比武漢病毒更有傳染性。這一種來自建制奴材集團的手段,完全無需講進步,目的就是要令香港社會退步,而且久不久就要翻閹一次。這證明奴才宦官嘍囉走狗唔會死全家!教育局長對「死全家」幾個字如此反應,根本也只是借題發揮而矣!
18年前的「香港觀眾眼中的諷刺性電視節目」研究
香港今天講真話會俾政府剋扣資源,為非作歹就會得到財政司獎勵。港台部門細細,兼且講真話,自然天天都面對極大的壓力。只慨嘆今天與當年比較,香港的政治環境變得更差更墮落。當時港台為了要回應連番的無理攻擊,也想看看香港市民及觀眾如何看待這類以諷刺手法製作的節目,於是便招標邀請研究機構進行研究。 當年的研究,最終便由給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行,我當時雖然不是中心的負責人,那個「香港觀眾眼中的諷刺性電視節目」研究是我負責統籌的。
港台受壓,《頭條新聞》被無理攻擊,這些已是香港社會的日常,所以其實我都已經忘記了18年前原來曾經進行過這一個研究。但近日受到那一位所謂「一哥」的幽默感連番啟發,收拾辦公室時竟然留意到這一份已經放在櫃桶底的陳年舊報告。
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當年分別於2001年12月底及2002年1月初分兩輪進行了電話問卷調查。問卷的主要目的是要看電視觀眾是否喜歡看諷刺性的電視節目;喜歡與不喜歡的原因;觀賞完那些節目之後有什麼情緒反應;又認為那些節目才算帶有諷刺性。
除了兩輪的問卷調查之外,研究其中一個重點是透過「焦點小組」(focus group)討論的方法,以開放式問題(open-ended question)來了解參與者對帶有諷刺成份電視節目的好惡原因、觀看後的情緒反應及其他行動。
透過電話調查的抽樣,再根據年歲、教育水平、性別等等因素,隨機邀請了部份受訪者親自參與六次焦點小組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研究小組首先會把一些《頭條新聞》及當時一些「其他電視節目」(例如《今日睇真啲》、《城市追擊》、《全線大搜查》、《歡樂今宵》等等)帶有諷刺性的環節放映給他們觀賞。然後讓焦點小組的參與者作出較深入的討論,並有機會就其論點作出闡述。這種以焦點小組討論作此研究,有助盡量收集各種不同的角度與觀點,而不是單純收取一些高度簡化了的「是」或「否」、「贊成」或「反對」式的「答案」。透過交流討論,部份論點也可能得到啟發作更詳細的考慮。部份參加者在討論過程中也可能增加了對某些問題的認識,或修訂了個人的觀點立場。同時,在討論的過程中也可以觀察到那一些問題會得到較大或較優先的關注。
當年的研究發現,今天的聯想
對於調查的其他不再詳細在此引述,這裏只列出幾個主要的發現與結論:
- 諷刺性的電視節目明顯得到觀眾的認同
首先,無論是電話調查與焦點小組的討論,都可以看到觀眾大致上接受以諷刺性手法來製作電視的時事節目。研究顯示,時事資訊性電視節目是當年其中一種最受歡迎的電視觀賞活動;調查顯示其普及程度僅次於電視劇集。當時各電視傳播媒體提供的此類具諷刺性時事節目不多,因此大多數人都認定《頭條新聞》為此一類別。而表示能夠接受與欣賞《頭條新聞》的市民也佔了大多數。
顯然,今天電視台提供的諷刺性時事節目就比以前更少了。原因是需求少了?還是因為大部份傳媒機構已經被收編?這一點相信香港人自己心裏有數!
- 沒有証據顯示觀眾把事實與諷刺性的節目內容混淆
有人說,憂慮會有一些「不精明」或「愚蠢的」觀眾會這一類諷刺性的手法誤導,但焦點小組的討論卻不能找到証據來證實這一種憂慮。事實上,就焦點小組的討論過程作總結,看不到有人會把這一類帶有誇張、戲劇化和娛樂化的表達方式與事實混淆。
回想到這一點,可以看得出究竟是誰愚蠢?大抵所有權有勢,或者揸槍揸警棍的人都以為自己比其他人聰明,或者只是要以「其他人的愚蠢」這個理由來掩飾自己的愚蠢!不是嗎?今天把「事實」、「新聞報導」與「時事評論」或「諷刺時弊」混為一談的愚蠢,究竟表現在什麼人的言行上?這隻根本就與愚蠢沒有關係!大家應該明!
- 這一類節目盛載著不少觀眾的真實情緒
在當年互聯網的未普及的歲月,電視媒體仍然有極強的感染力,這一點無庸置疑。研究也發現透過觀看諷刺性的時事節目來消解怨氣和渲泄壓力,是其中一個吸引觀眾的原因。換言之,社會上有不滿情緒及存在著矛盾,可能是引致這一類節目得到接受或受到歡迎的原因。孰為因?孰為果?抑或是互為因果?這一點值得社會各界深思!
回看當年,或審視今天,其實結論都只會是一樣,就算透過政治施壓迫令港台終止這個節目,社會的矛盾就會消失嗎?只是想令人收聲,而不去正視社會矛盾,這才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態度。或者根本不是自欺,只是要借打壓《頭條新聞》來殺一儆百,要最終令所有批評聲音收聲而矣!
- 觀眾有著多元的觀賞動機,也重視作為觀眾應有選擇的權利
當年的研究發現,觀賞這一類電視節目之目的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有人將之視作純粹消閒之用;有人尋求對時事議題的認識,有人藉其消壓;也有人以此消減心中怨氣;大部分人都只是想得啖笑。
對這一類節目的作用,觀眾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可以監察政府,也有人認為可以揭露黑幕;有人認為可能會有煽動的效果,但更多也有人認為可以促進社會對問題的關注及推動社會參與。
因此,在一個多元社會,這一類節目的客觀存在是建基於各方面的不同需要的,只意圖以單一的角度來評價這一類節目的優劣高下,如果不是判斷力不有問題,就可能是就帶有其他不足為外人道的政治目的了!
不斷想封殺《頭條新聞》,可以顯露權勢。倒行逆施,胡作非為,變成了權勢中人的專利。市民想得啖笑,或者製作人想搞搞笑,就會都被視為大逆不道。說穿了,其實就是不能面對社會對權勢惡行的揭露,諷刺也確實刺痛了某些人的死穴。《頭條新聞》的作用,從來都是點止新聞咁簡單。
- 觀眾對監管與表達自由之間的矛盾,抱持十分謹慎的態度
觀眾因應不同的需要,固然會在觀賞過程中各取所需,但對於具體的表達方式,大部份觀眾都有自己一套評價的道德標準,也是有一些較共通的準則的。不過,對這一類諷刺時事節目的要求及準則,大部分都是理念性較強的道德訴求,各人對這些標準的界限與演釋,是十分廣闊的。例如「盡量唔好人身攻擊啦」,「不要煽動某些行為啦」之類。
今天的《頭條新聞》,諷刺仍然是諷刺,挖苦仍然是挖苦,但有觸碰這些18年前市民提出的底線嗎?顯然已經是比以前更小心了!因為今天香港已經多了很多無端端會出現的「紅線」或「禁區」,多了太多「順理成章」、「理所當然」。也多了很多自己識做的醒目仔,當然也多了很多一哥式的幽默感!不斷行為無止境地墮落及破底的究竟是誰?正是那些被《頭條新聞》諷刺的對象!點解要不斷打壓頭條新聞?仲唔明?
當年的研究也發現,雖然判斷標準因人而異,但認為應該在制度上對這些諷刺式節目作出監察的只佔十分小數。當年參與討論的觀眾大部份都表示十分重視新聞自由及創作自由;對任何制度上的干預,他們都抱持著十分審慎與保留的態度。當時的焦點小組,也有討論到是否應該設立某種形式的監察機制,但絕大部份參與者對新聞自由與表達自由可能因而被損害都感到憂慮。
今天的結論
這個從倉底挖出來的研究原來已經是超過18年前的事了。但對《頭條新聞》的攻擊,其實幾拾年來都沒有停止過。但講來講去都是那些,證明那些人多年來都沒有進步過。莫說今天已經嚴重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脫節,就算與當年比較,都已經擺到明今天這種打法只是想想開歷史倒車。
十八年後的今天,文明已經與持這種觀念的人距離越來越遠。或許只有如警務處長水平的幽默感,才會覺得需要連番寫信向一個電台的諷刺節目施壓!「堂堂一哥,水平冇咁低係咪呀?佢跟成蟲學做警察喎!利害!」如果不是水平的問題,便肯定是帶有陰暗的政治目的了!
或者可以這樣判斷,如果連自己的手下不斷沒有依照警察通例來所謂執行職務都佯作看不到;以維持治安的專業身份來不斷破壞香港的法治又變成了日常的工作;甚至假期領導下,應該與地下世界勢不兩立的紀律部隊竟然被一再質疑與江湖勢力互相勾結;這樣的武裝暴力分子頭領分不清事實與諷刺有什麼出奇?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