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媒體
Viewing all 19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港台顧問團遞交25萬人聯署 促梁家榮維護編採自主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電台近期深陷政治漩渦,由《頭條新聞》遭到警方投訴,免費電視台持牌機構不須再播放港台節目,到英文節目《The Pulse》訪問世衛代表問及台灣問題,引起建制團體聲討,屢受政治壓力。港台節目顧問團成員今午(4月1日)與廣播處長梁家榮會面,遞交近25萬人聯署,要求捍衛港台編採自主。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認為,梁家榮有用心聆聽顧問團意見,亦慶幸目前為止沒有港台員工遭到秋後算賬。莫指港台是香港人的電台,深得人心,如果因管理層出問題而失信於港人,有違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的社會責任。

資訊科技界議員 莫乃光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

批建制團體無理打壓

顧問團成員、香港城市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講師張楚勇讚揚港台的機構文化及專業製作水平,深得港人愛戴,惟在現行制度下很難確保全面編輯自主,有「先天不足的缺陷」,過往曾多次申請獨立於政府體制,均失敗告終。

顧問團成員之一、融樂會創辦人王惠芬表示,希望港台要加強大眾教育何謂公共廣播,指港台不是政府喉舌,反之天職是要監察政府。王惠芬亦指,《香港電台約章》除了要求節目製作要持平外,亦包括編輯自主,狠批有建制團體以節目內容大作文章是別有用心,「不喜歡(港台)就針對攻擊同寄投訴信,有無尊重過編採自主?」

莫乃光提到,顧問團於3月25日去信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邱騰華,要求停止針對港台的政治打壓,及就免除免費電視台播放港台節目、增加預算開支表達訴求,但至今仍未收到答覆。

無標題

記者:何其志


讀好啲書先嚟打壓新聞自由啦

$
0
0
內容: 

讀好啲書先嚟打壓新聞自由啦,死黑警。

黑警自己都完全無膽指控蘋果忽略或捏造事實,只係話報導標題「將警方的依法拘捕行動歪曲為『政治報復』,嚴重誤導讀者」。

黑警聲明之中根本無就鄭麗琼被捕一事提出任何新的事實澄清。唯一的「論點」,就只有自稱「專業執法部門,一直依法辦事。當有人涉嫌違法,警方必定依法採取拘捕行動,並不牽涉任何政治考量」。換言之,我話係就係,阿sir做嘢唔駛你教。

明顯地,在公眾討論中,動機永遠無可能100%被證實。但對某人或某些人公共行為(尤其是公權力的行使)背後動機的猜測或批評,若是基於其他不受爭議的事實,則是受法律高度保障的價值判斷或意見,絕不可當作誣衊了事[1]。

正如終審法院在《鄭經翰訴謝偉俊》[2]一案指出, 公允評論的權利是言論自由中最重要的因素。只要「對自己所說的有真誠的信念」,即使評論可能是基於怨恨、敵視等情緒作出,仍然受法律保護。

因此,按普通法和人權法的精神[3],掌握公權者行事的動機,自然必須接受社會嚴格的審查和批評。如他們期望所有人必須無條件相信其良好品格,變相阻止任何有關其動機的公開討論,顯然與言論自由背道而馳。在現代民主制度中,法律必須確保此等健康的懷疑論得以存在。

[1] 參見Clarke v Norton [1910] VLR 494 at 499 per Cussen J。
[2] (2000) 3 HKCFAR 339(案件摘錄)。
[3] 參見Branson v Bower [2001] EWHC QB 460, [2002] QB 737 at para 25 per Eady J:
'... He would naturally have to accept close scrutiny and criticism in those circumstances and, indeed, ... people would quite naturally be wondering about his motives. It cannot be right that he should expect at that point effectively to close off any public discussion on the subject,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courts, on the footing that his own assurances had to be accepted by everyone at face value. That would be the antithesis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a modern democracy all those who venture into public life, in whatever capacity, must expect to have their motives subjected to scrutiny and discussed. Nor is it realistic today to demand that such debate should be hobbled by the constraints of conventional good manners - still less of deference. The law of fair comment must allow for healthy scepticism.'
另參見Associated Newspapers Ltd. v Keith Burstein [2007] EWCA Civ 600, [2007] 4 All ER 319 at paras 23-24 per Keene LJ。

港台工會回應局長對The Pulse批評:我們已失去發問的自由。

$
0
0
內容: 

我們已失去發問的自由。

商經局長邱騰華今日回應傳媒查詢時,措辭強硬,直言「認為該集節目當中的表達,有違一個中國的原則及《約章》中香港電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所訂明的目的和使命」。工會認為此說實屬無理指控,以《約章》為名破壞《約章》,更嚴重損害香港的新聞自由。

謀殺送信人(the messenger is shot)

本台英文時事節目“The Pulse”主持當日詢問措辭簡單直接,不帶個人或預設立場,更沒有用「國家」來形容台灣。提問本身,如何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再者,台灣的抗疫經驗,如何與世界互通,也是各大傳媒關心的問題。倘若真是眾所周知,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均以主權國家為單位,世衛代表大可乾脆答台灣不是一個主權國,豈不省事?假如該段訪問引起輿論關注,就觸動當權者神經,當局未免太「神經質」,反應過大,大得要以公眾知情權為賭注。西諺有云:不殺信使,局長絕對不應遷怒於提問的記者。

以《約章》為名破壞《約章》

《約章》列明香港電台擁有編輯自主,「不受商業、政治及/或其他方面的影響」。既然主持只是追問新聞關注點,節目並無違反一國兩制原則,局長卻高調要求作為總編輯的廣播處長負責,只能視為政治施壓,若港台「跪低」,形同破壞《約章》精神。此舉不但相當罕見,更令人心寒。

戰鼓已起,公眾知情權一定要捍衛!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
2020-04-02

撐公共廣播運動促邱騰華撤回批評港台聲明

$
0
0
內容: 

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回應香港電台節目「脈搏」(The Pulse)於3月28日播出內容時認為,節目表達,主要是指記者提問台灣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席位問題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及《香港電台約章》,「撐公共廣播運動」表示極度遺憾,認為邱騰華局長的理解是把一國原則無限延伸,以致損害《基本法》保障的言論和新聞自由,並為港台人員的工作套上政治枷鎖,違反公共廣播原則,促請當局撤回有關錯誤和侵權的評論,以正視聽。

自二月起,國際上已有聲音要求世衛重新審視台灣的席位問題,記者就公眾關注的問題向世衛高級官員提問,是履行記者天職,其問題簡單直接,態度不卑不亢,亦獲得不少資深新聞從業員撰文讚揚,難以理解邱局長何以越俎代庖,為記者提問設限。

「撐公共廣播運動」(「運動」)強調,《基本法》第27條訂明,港人享有言論和新聞自由;第31條訂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繼續在港生效,而《公約》第19條訂明,人人可享的言論自由,公德層面上,只涉及國家安全或公眾秩序時,可以法律加以合乎比例的限制,邱局長的說法,既不符合國際人權公約的設限原則,亦非法律,如此以長官意志行限制言論自由之實,是濫權之舉。

另外,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公共廣播的定義,公共廣播須不受政治或商業的影響,邱局長以一國原則向港台施加政治限制,本身便是破壞港台肩負的公共廣播角色。商經局作為港台的政策局,理應捍衛其功能,現在竟反過來淪為施壓者,充分突顯官僚體系不利公共廣播發展的基本矛盾。

至於商經局指節目有違《香港電台約章》中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所訂明的目的和使命,「運動」亦不敢苟同,認為邱局長是以偏蓋全。《約章》的公共目的及使命雖有訂明,港台須提供讓市民了解社會和國家的節目,培養市民對公民及國民身份的認同感,以及增加市民對「一國兩制」的認識,但這並不等於盲從,不加討論地接受。節目中記者的提問實在是為世衛官員提供辯解機會,只是該名官員放棄闡述立場的機會,與節目的提問無關。事實上,世衛在節目播出後,也因應官員沒有回應問題而發出聲明,反映節目的問題值得關注且須回應的。

「運動」亦必須指出,《約章》的使命亦提及,港台「須提供開放平台,讓公眾暢所欲言,以不畏懼和不偏私的方式交流意見。」邱局長以一家之言,為港台這個平台綁上政治枷鎖,實在已經損害了平台的開放性和多元化,更甚者,為港台員工造成心理壓力,如何讓人相信港台可以「不畏懼和不偏私的方式交流意見」?故此,邱局長的言論豈非更有違《約章》!更損害公共廣播!為此,「運動」促請邱局長撤回節目的表達有違一個中國的原則及《約章》的言論。
  
「撐公共廣播運動」前身為撐港台運動,於2007年成立,成員包括香港人權監察、香港記者協會等組織及個別立法會議員及個人,運動關注媒體自由,主要宗旨是支持香港電台轉型為獨立的公共廣播機構。

編輯室周記:深情對望新聞主任半個鐘

$
0
0
內容: 

這星期武漢肺炎疫情加劇,相信大家都十分憂心。獨媒編輯部會繼續謹守崗位,日常運作如常,大部分無需外出採訪的編輯,均全部安排在家工作,大家放心。

其中一個必須派員親身出席既記者會,便是疫情爆發以來每日舉行的「四點半竹君」衛生署記者會,一些特別是與確診個案相關的問題,記者會是最適合提問的場合。不過要獲提問機會,需要一些小技巧,例如「深情對望新聞主任半個鐘」。

這兩篇報導均是由獨媒記者提問獲得的資料所寫成:
傑志助教盧比度確診 曾隱瞞球會冇做家居隔離
張竹君認衞生署人手不足 無暇再更新第599C大廈名單

另外一些「無得走」,必需派員到現場的採訪工作便是法庭新聞,獨媒目前已增至三人專責法庭,報導列表可以見

_DSC6533

剛過去的3月31日,除是831太子站事件七個月之外,亦是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序幕。2019年3月31日,民主派議員及民陣發起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遊行,逾萬人走上街頭。

一年後的今日,香港的情況是不是更差了?

逾萬人冒雨反對修訂《逃犯條例》 林榮基籲港人為下一代抗爭

kick

最近獨媒出咗上面張圖,然後有人問,咁九方得唔得架?

九方都得既,都算係識打字。

前篇編輯室周記與大家提及我們對實習計劃的期望及新修訂後,也有不少朋友申請,有意者請快喇。暑假期間我們一般只會接收院校派來的實習同學呢!

90991300_227874171928940_4428013167943090176_o

上周在周記請大家幫忙的「社區報出版計劃」,短短一個星期,已順利眾籌完成3月份的 $40,620 的出版開支,非常感謝大家。

東區杏花邨的「杏人茶」,剛巧出版了最新一期,大家拿不到實體報紙,亦可以網上看看呀。葵青寶典則出版了武肺炎特刊,葵青街坊可以免費取閱呀。

與實習記者一樣,其實我們正在等待大家組隊來找我們,開拓新的社區報!只要你有兩三位街坊希望做啲野,搞下出版,隨時聯絡我們(info@inmediahk.net),我們會協助大家組隊,提供出版社區報所需的初期行政、財政及編務支援。

社區報出版計劃」目前正支援六份地區報,包括《馬聞》、《元居民》、《葵青寶典》(葵青)、《杏人茶》(杏花邨)、《屯敍》(屯門)及《深水報》(深水埗)。

每月所需運作經費為 $40,620,請大家多多支持。

邱騰華,記者問問題唔駛你教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一個獨裁政體,容不下新聞自由。近日港台就像處於風眼,備受攻擊,你留意到了嗎?

2月15日,香港皇軍、喔不、香港警務處投訴《頭條新聞》;2月16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又點名批評;2月26日政府公布《財政預算案》,香港電台的預算僅僅貼合通脹,更削減教育電視部門;3月4日通訊局指免費電視不再必須播放電台節目;3月6日開始,多個建制派人士、全國政協投訴港台節目《頭條新聞》同《鏗鏘集》,要求重組或解散港台。
 
3月28日,港台英文節目《脈搏》(The Pulse)主持人,訪問世衞高級顧問艾沃德(Bruce Aylward),問及有關台灣抗疫及會否重新考慮接納台灣作為會員時,高級顧問一度扮聽唔到、又Cut線惹來揶揄。不知是否有人惱羞成怒,港台反而大受攻擊,官媒指港台女記者「居心叵測顯而易見」。
 
今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居然發出新聞稿,指「該集節目當中的表達,有違一個中國的原則及《約章》中香港電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所訂明的目的和使命。眾所周知,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均以主權國家為單位,作為政府部門和公共廣播機構,香港電台必須對此有正確的認識,不能偏差。廣播處長作為香港電台的總編輯,必須對此負責。局長已再次敦促廣播處長和香港電台在處理所有節目時,必須全面恪守《約章》,並採取應有的專業和嚴謹態度。」
 
笑話。此舉完全是政府再度向新聞自由狠狠揮下的一刀。
 
首先,記者的提問不代表其記者立場。 

記者是為公眾知情權去尋找真相,嘗試去從受訪者口中獲取具有價值的回應,有時我們要代入不同角色,甚至是受訪者的「對家」去問不同問題,不可能以記者的問題去預設記者立場。面對主張同志平權者問句「你認為社會是否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難道記者又恐同了嗎?面對港獨派人士問句「港獨假使成功,中共會如何處理」,難道記者又主張港獨嗎?
 
再者,記者本來就應該替公眾發出疑問,台灣應否加入世衛的爭議早由2003年開始,因應今次疫情再發問關係會否有轉變可謂天公地道,亦完全牽涉中港台三地的關係與利益,這條問題是條好問題,根本就是非問不可。
 
再退後一萬步,原本問題為”Will WHO reconsider taiwan membership?”,主持人唐若韞用Taiwan(台灣),亦不是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港台發言人亦澄清節目只以地方(place)來形容,本身並沒有任何取態。
 
以前做記者總會遇上內地媒體記者,每次我都大反白眼。問問題一定追求快、狠、準,不能讓受訪者兜圈,但內地記者習慣總是說上數分鐘,先歌功頌德一番,最後才不痛不癢的拋出一條問題。香港記者離此不遠了嗎?
 
好可悲。當記者問問題的一刻,要思考該條問題是否政治正確,已經是一種自我審查。
當問問題、擬定角度、寫稿、起標題、編輯稿件的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有自我審查的可能,新聞自由就像被捏著喉嚨、垂死掙扎中。失去了新聞自由,我們就失去了得到真相的權利。
 
真相可以拯救世界,這是記者所深信的。
 
在這個風浪尖,我想起剛身故的《鏗鏘集》前監製蕭景路。我曾經也是她的學生,她是一位即使對待學生作品都非常嚴肅、卻又不失開明的良師。她生前頂住了許多壓力,堅守編採自主,讓《鏗鏘集》成為多年皇牌節目,2003年時,她說過:「23條、沙士同董生嘅管治問題,明知題材好敏感,都一定要做,避唔到;所以做時一定要好小心,要有平衡,要跟住良心去做。」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香港人享有的新聞自由是多少記者用著血汗換取的,面對著政權帶頭打壓新聞自由,今次邱騰華「教記者問問題」絕對只是一場戰役的開始。
 
新聞自由已經岌岌可危,你會為她發聲嗎?

版權: 

記協聲明:邱騰華斥港台提台灣問題違一中原則 記協表示遺憾

$
0
0
內容: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今日突然嚴詞批評香港電台英文電視節目(The Pulse),有關訪問世界衛生組織官員的表達,違反一個中國的原則及《香港電台約章》。記協認為邱局長的言論等同向傳媒施壓,直接干預新聞機構的編輯自主,本會對此深表遺憾。如果只是問及台灣的世衛成員資格亦屬禁忌,記者的功能將被閹割,香港的新聞自由又從何談起?

The Pulse上周六播出的一集中節目中,以視像訪問世界衛生組織助理總幹事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期間記者問及世衛會否重新考慮台灣的成員資格,對方未有回應,未幾連線更突然中斷。記者之後再次聯絡艾爾沃德,希望對方評價台灣抗疫的表現,艾爾沃德僅指觀察所有中國不同地區時,發現他們做的很好,訪問亦告結束。

觀乎節目的內容及記者提問,並沒有明確指出或暗示台灣為一個主權國,並未如邱局長所指違反了一個中國的原則。而商經局的新聞稿中提及,《約章》清楚訂明港台的公共目的及使命,包括提供讓市民了解社會和國家的節目。讓市民了解國家只是港台其中一個使命,絕非全部,而《約章》亦列明港台擁有編輯自主,「不受商業、政治及/或其他方面的影響」。如果每個節目都只為推動國民教育,港台將失去自主、創新的空間。

邱局長批評港台的新聞節目內容,並指廣播處長須對事件負責,會產生寒蟬效應,令傳媒自我審查問題惡化。記協重申,言論、新聞自由是香港的基石,懇請政府停止向傳媒施壓,並收回不當的言論,否則外界將難以相信香港仍為自由經濟體。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4月2日

版權: 

大台怎樣報新聞?

$
0
0
內容: 

四月五日,ViuTV午間新聞報道,頭條是袁國勇講疫情有可能出現第三波,以及就其不見棺材不流淚的言論致歉。第二條是《大鳴大放》訪問黎青龍的撮要,關乎瑪麗醫院負荷能力的問題。至於無線翡翠台,頭條同樣是袁教授,但重點放在博愛醫院病例,沒提及棺材論。然後是陳茂波和《講清講楚》嘉賓林健鋒的撐企業建議(無線新聞台編排有所不同,陳茂波言論放在第一位)。

大台連日來的報道有一特色,就是喜歡指出哪個國家的確診個䅁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幾大最多個案的國家。事實上,其新聞台畫面也精心設計。右面打直兩行字,用來標榜突發和非常重要的新聞,四月五日下午,就顯示美國確診個案創新高的統計數字。但與中國疫情最嚴重時比較,就不見好體貼地同時列出美國的治癒個案數字了。至於紐約州長感謝馬雲等人捐贈呼吸機,除了主播報道時有提及,螢幕底下的流水字幕當然不會遺漏,反覆出現在觀眾眼前。

其實,新聞台畫面左下方老早設定一個方格,把全球多國/地的疫情數字作滾筒式播放,讓觀眾時刻留意到,比起其他國家,中國疫情不算嚴重,而且越來越相對地不嚴重。不過,對一般市民而言,特別是那些很倚賴大台提供資訊的觀眾,最需要知道的,並非其他國家在面對武肺時有幾手忙腳亂,中國又怎樣逐步回復正常。Viutv新聞做了一個示範。在新聞尾段,她有一個專題講意大利小鎮準備以抗體測試作為復工的資格審定方法。這有可能成為全球抗疫的一種標準措施。借鏡世界各地經驗,了解自己社會的不足,從而改良及做好準備,迎接未來挑戰,這才是新聞工作者該有的責任和貢獻。


撐公共廣播運動促廣播處長「企硬」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肩負公共廣播功能的香港電台,部分節目和人員近日受到不同高官和政治人物攻擊,不少言論已超越有關人士的權限和職能,並對港台的公共廣播功能有所削弱和箝制,損害言論自由。「撐公共廣播運動」今日與廣播處長梁家榮會晤,促請對方堅守公共廣播機構的風骨,力抗有人藉制度之便,把政治任務強加港台身上。

「運動」指出,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只是港台的諮詢機構,並定期聽取投訴事宜的報告,但不能干預港台日常運作,越權成立工作小組「處理投訴」和「編採原則」,僭越《香港電台約章》的規定。「運動」強調,顧委會日後無論成立什麼小組,港台只能按《約章》辦事,絕對不能讓顧委會染指港台的行政權。

「運動」認同港台反駁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批評港台節目「脈搏」的回應。「運動」認為,邱騰華公開批評港台節目內容的做法不單背離政府部門處事常規,立論亦缺乏理據,明顯是箝制言論自由。事實上,當壓力來自政府,港台作為部門的身分便顯得捍衛乏力,「運動」建議,港台應脫離政府部門,甚至以稅收一定比率撥作港台經費,以免港台被政府「陰乾」和政治擠壓。

「運動」呼籲市民支持港台繼續提供公共廣播服務,在立法會明(7日)午討論財政預算案有關港台撥款之日,把個人臉書的圖像改為「撐公共廣播運動」的徽號,以示支持,並藉此向建制派欲藉削減港台撥款來逼使港台「跪低」說不!

港台工會再度回應局長對 The Pulse 的指控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商經局局長邱騰華今天(4月7日)堅稱,本台節目 The Pulse「整體表達有違港台目的及使命、一中原則」,被問及如何違反時,卻說不出所以然,既無實例、又無理據,實屬不能接受!

局長一再挑戰傳媒「捍衛公眾知情權」之專業,鑒於指控嚴重,實在有把話說清的必要,否則難以服眾。可惜,局長至今依然含糊其辭,還推說是節目整體問題,乃「扣帽子」之舉,對同事、對港台、對大眾,都不公道。

敢問局長,以現時環境,若然港台報導「立場至上」,事事要揣摩上意,提問處處自我審查,為權貴顏面著想,對控制疫情有何幫助?社會大眾肯定港台的工作,正正是因為我們克盡傳媒職分,而非單純的宣傳機構。記者只是一面鏡,反映受訪者自身的信念、修為;追問是基本功,以確認當事人明白問題、傳達核心訊息。若然對方最後選擇沈默、逃避,也是一種答案,供諸位看官思考其中意。整個訪問,同事都以「地方(places)」舉隅,局長竟可讀出「違反一中原則」的訊息,恐怕是「政治凌駕專業」了。

遵守基本法,是為體現「一國兩制」最根本方式。

而基本法第二十七條訂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

本台踐行編輯自主、新聞自由,努力發問求真,致力維護公眾知情權,正是效忠基本法之舉,相信局長沒有異議。還請局長實事求是,收回牽強指控,尊重新聞專業!

欲加之罪,一個中國

$
0
0
內容: 

香港電台節目 Pulse 記者,問了一句「世衛會否考慮台灣的會籍」(membership),被商務及經濟局局長邱騰華批評「違反一中原則」,點名廣播處長要負責。

問問題是記者的天職,有時乃代表市民詢問大眾關注的問題;問題沒有立場,是給被訪者說明立場的機會。

若記者問林鄭會否下台,是否代表記者有立場,想林鄭下台?若記者問警務處長會否道歉,是否記者認為警察做錯事要道歉?

世衛的 membership 有多種,可以是會員、或副會員、或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就算不是主權國,也有程序可以成為世衛成員。就算偉大祖國有既定政策,也不代表不會變,不代表不能問,台灣方面參與世衛的方式確實曾經有改變,曾經做過觀察員。

一個問題也獲罪,這叫文字獄。

Pulse 記者的問題錯在哪裏?一個問題如何違反「一中原則」?邱騰華自知沒有道理,不敢具體指出,於是說不是考慮一個片段或一個問題,而是節目整體表達令他覺得有違「一中原則」。

「整體表達」?即是什麼意思?含血噴人之後,含糊其辭。

「覺得」?特區官員為了政治正確叩頭表忠,已經不需要講道理,「我覺得」,總之,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

然後邱騰華轉移視線,再起戰場,隨黨媒笛子起舞。

黨媒最近繼續興師問罪,質問香港電台另一個有關斷交風潮後滯留台灣的外國學生處境,本人剛好看過,覺得節目題材有新意。節目中,提到「邦交國」、「兩國邦交」等用字,被黨媒指違反「一中」云云,現在被下架了。

欲加之罪,可以很多陷阱,全民都有罪,例如「台灣總統蔡英文」當然超錯,各大媒體都不會這樣講,但就算現時電子傳媒普遍使用的「在台北,蔡英文總統」,要挑剔你要玩你很容易:什麼「總統」,不是一國何來「總統」?傳媒怎麼交代才好?學黨媒用語「台灣地區領導人」好不好,甚或為了絕對政治正確,除了鞭撻她時,名字連提都不能提?

用同樣的中國邏輯,很多用字都罪該萬死,例如「新疆」,什麼「新的疆土」?明明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聖領土,叫什麼「新疆」,你分裂國家!還有,你斗膽講「新界」?「新界」是殖民主義者的「新界」,還用封建地名?你戀殖你崇英你反對回歸!講什麼「封關」、「關口」,同一個國家嘛,只能用「口岸」,沒有「邊境」也沒有「關口」,你想圖謀獨立?

為什麼香港無希望?就是因為體制險惡,只會重用懂得搞文字獄的庸人,他們惟恐政治不夠正確,樂此不疲四處獵巫,發掘批鬥工具,埋沒理性,斷送香港自由。

而邱騰華也許不知道,他繼續設計文字獄,表演政治偏執,只會令全香港人更深認識「一個中國」的本質。

*** *** ***
相關文章:
政治正確我識條鐵
政治正確偏執狂
[世衛獻醜錄] 香港電台記者提問四個基本步
廣播道吹來號角聲
TVB直插谷底,大公文匯敬陪末席:傳媒公信力啟示

鳳凰女記者挑機自取其辱

$
0
0
內容: 

鳳凰衛視女記者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挑機特朗普,被特朗普三兩下手勢擋了回去,自討沒趣。一個沒見過什麼大世面的年輕女記者,為博出位,敢於挑戰一個老奸巨滑的政客,可謂不自量力。

就中國捐口罩一事為難美國總統,睇死特朗普很難迴避她的問題,若特朗普一個不小心,說美國人民很感謝中國政府的「無私援助」,記者組織出來的報道,就會變成美國政府感恩中國了。如此一來,似乎中國就勝了一仗,而鳳凰衛視也就可以向上領賞了。

女記者問特朗普是否準備在抗疫問題上和中共合作?這個問題之可笑,恰如你打了人一拳,然後問他,你和不和我好?中國政府延誤抗疫,帶給特朗普天大麻煩,中共非但不自省,還公然甩鍋給美國軍人,那是一種「合作」的態度嗎?這個問題要問,應該先問習近平,要不要反省中共延誤抗疫的責任,要不要收回外交部甩鍋美國軍人的說法。你從頭到尾就沒有合作的態度,你又去問人家合不合作,這樣臉皮也太厚了吧?  

鳳凰衛視有中共軍方背景,在香港盡人皆知,美國人豈會不知?本來,即使是中共背景,理直氣壯承認有何不可?美國政府只驅逐中共五大傳媒,鳳凰衛視可以大搖大擺在美國採訪,大庭廣眾之下,何必對自己電視台的背景吞吞吐吐?這一來,不是顯得猥瑣了嗎?不是更把中共操弄傳媒,在世界各地興風作浪的面目,又都暴露出來了嗎?

一個小記者自取其辱,連帶使中共在國際場合丟臉,這女記者回去,大概沒什麼好果子吃。

大凡有點見識的記者,在這種場合,如果要替中共辦點實事,問問題之前,應該仔細思量清楚,至少不要問一個自掌嘴巴的蠢問題,要坦蕩蕩,大氣一點。如志在為難特朗普,問題也可以更刁鑽,比如說,問特朗普對西方政界醞釀對中國索償一事有什麼看法?索償有法理依據嗎?美國政府對此立場如何?至少這個問題是各國公眾都有興趣知道的,而特朗普一旦表態,也容易拿來作文章。

女記者自討沒趣,表面看是見識問題,實際上是心理問題,她太急於設陷阱給特朗普了。若特朗普回以不肯合作,顯得沒有風度,若回以希望與中共合作,新聞操作起來,就變成特朗普對中共感恩,有求於中共了。

但特朗普豈是省油的燈,怎麼會「著了」一個小記者的「道」?指東打西,舉重若輕,不但問題避過了,還反客為主,弄得記者自己下不來台。

這是一場拙劣的表演,太心急想得分,反倒失分更多,而其根源,便是我們中國人的劣根性。我們總想爭面子,總想對方伏低討好,為此不惜裝彈弓,設陷阱,僥倖得一點口舌便宜,便沾沾自喜,以為自己佔了上風。這種阿Q精神勝利法,實在很不長進,沒想到來到高科技的現代社會,這種民族的痼疾仍根深蒂固。

當年胡錦濤訪美時,奧巴馬在白宮舉行國宴,郎朗受邀表演,選擇演奏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在美國總統面前,以中國打美國的戰爭片插曲「娛賓」,據說奧巴馬聽得很「陶醉」。此番小小的狡猾,讓美國人「著了道兒」,於是愛國憤青們紛紛叫好。

這與阿Q的「我是你爸爸」有什麼分別?得了這點小便宜,莫非中國就很偉大了嗎?恰恰相反,這證明我們心理扭曲,自卑感深重,不能與人為善,也不能體面地與各國坦然相處。

最近袁國勇教授提到大陸人吃野味的「陋習劣根」,造成疫癥流行,不少藍營和小粉紅們又開罵。人貴有自知之明,把劣根性當作優秀品質,自我陶醉,永遠執迷不悟,那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百年奔突始終沒有出路的根本原因。

原文刊於作者Facebook專頁

無線正步亞視後塵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亞視收檔前,有兩大特徵:一、無廣告,二、歲月留聲無限loop。無線老本雄厚得多,沒那麼容易走到盡頭,但業務收縮的惡性循環已成。

過去幾年,無線生意一步步走下坡,管理層多次出殺手鐧:裁員。整個部門消失,長壽節目腰斬,取而代之者又不見新意,譬如兒童節目,改了做《Think Big天地》,用一班年輕主持,到頭來都是找Patrick sir教英文。只識慳皮,員工欠士氣,不思進取,食老本吊命,節目無睇頭,自然步亞視後塵,為市民唾棄。本地市場也搞唔掂,無叫座力的明星和節目,《流行經典五十年》個勢要搞到六十年、七十年,又憑甚麼進軍大灣區,撼低大陸的競爭對手?你都是買片回來播《慶餘年》,有何過人之處?政治上做政府喉舌失民心,但真正衰敗的原因始終是節目差勁,欠特色,無賣點。

無線昔日的大台地位是如何建立的?

除了早著先機,佔據有利的發射站位置,使當年家庭觀眾因畫面質素欠佳而少看麗的,奠定慣性收視的雄厚基礎,早年無線高層也很有意識建立香港人電視台的公眾形象。香港小姐選舉正是一個例(時間關係,這裡便不討論關乎物化女性、性別定型和父權的問題了)。

第一屆香港小姐由孫泳恩當選,之後就標榜美貌與智慧並重,以及作為香港親善大使的市場定位。這一年一度的盛事,替無線賺了不少光環,勞師動眾遠赴歐洲取景,決賽在紅館舉行,而且嘉賓滿堂,星光熠熠。勝出佳麗還會被派去參加環球小姐等大型國際選美 ,為港增光。近年又如何?製作慳皮、兒嬉,外景地點降呢到去澳門,決賽在錄影廠拍,冠軍只會派去選土炮製作的國際中華小姐,背後的世界觀大幅收窄。出席嘉賓更加是圍威喂自己友,電視台只管控制製作成本,港姐(及其他大型製作)對商譽的貢獻,完全不放在心上。就算是無線忠實粉絲,看見都心淡,即使今年因疫情而停辦,都不覺可惜。

時代不同,選美的吸引力下降,當然有影響,但對一間曾經是龍頭、影響力遍及亞洲的企業來說,不思進取方是死罪。曾幾何時,新浪潮導演都在無線修練武功和做創作,電視台會揀一些水平高的作品參加全球同業的比賽,更獲不少奬。現在呢,以除夕為例,當VIUTV也肯花心思製作直播煙花匯演的特備節目,無線那邊廂就搞多晚《後生仔傾吓偈》。食老本變無線強項,疫情下收視回升便不停在廣告時段自吹自擂,其實廣告客戶數目一直減少,大不如前,只怪你自己和林鄭一樣反映緩慢,忽視網絡世界的巨大商機。

一個靠老本越做越縮、不容員工進諫,甚至不容員工有自己政見的電視台,在香港越來越折墮,一定很多人拍爛手掌。但對香港演藝圈的從業員來說,這無疑喪失了一個重要的謀生、學習平台。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搞自媒體、做Youtuber,是故Viutv的發展便變得關鍵。《二月廿九》受年輕人歡迎,馬上衍生由男女主角演出的女性用品廣告,這樣的勢頭能否持續,其實不太樂觀。須知電視業生態大變,面對的對手是Netflix級數的全球巨企,只希望有份打這場仗的人沉著應戰,運氣好一點。

版權: 

ViuTV宣傳片反映的時代精神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假如你係一個「真香港人」,假如你有睇過ViuTV 開台四周年的形像宣傳片(Image Promo),相信你都會同我一樣睇到毛管戙。

電視台宣傳片一般人不會太留意,但作為過來人,作為一個前創作人,我會好關注。一直相信傳媒有社會責任,而宣傳片創作往往要審時度勢,回應時代,俾觀眾感受到你同佢同呼同吸一樣的空氣。

早前大台播出一系列由藝員做運動,充滿動感的抗疫/逆宣傳片。平心而論,無論從拍攝、剪接看,都屬高水準之作。然而,大台始終係大台,有其框框及局限,創作人就算再有想法亦難以言志。

ViuTV 呢條宣傳片,絕對係另一個層次,它所呈現的不是一種廉價的正能量,而是這個時代的香港精神!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一個德文字Zeitgeist…時代精神。講真,今日香港面對的困局豈止是一場疫症,捱得過疫症,也捱不過暴政……這才是我們無可迴避的現實,而當媒體敢於面對現實,受眾才會認同,覺得你講人話,啱channel!

廢話少講,為了尊重創作人,且將文案一字一句,筆錄如下,以作致敬:

「環山環海嘅香港,點會冇風浪
以前一個浪冚埋嚟,一代人一齊捱過去
而家一個浪冚埋嚟,一代人一齊衝過去
前面風雲色變
我哋帶住一座山嘅精神,爬上浪尖
有人話睇唔到未來,但我地揀中呢個時代
我哋一直等風,做最强後浪
ViuTV,2016年生
我哋係Generation Alpha
風雲時代,生來偉大」

反送中以來,香港人面對前所未有的大風大浪。從前遇風浪,香港人會訴諸所謂獅子山精神,「同舟人誓相隨」。自政權及建制派濫用挪用,「獅子山精神」早已變成陳腔濫調,無法充份承載今日香港的集體意識,而上述宣傳片的文案卻準確地捉緊這一代真香港人的精神狀態。

文案指,上一代人遇風浪,只得認命,咬緊牙關「捱過去」。這一代人遇風浪,卻不認命,一齊「衝過去」。單單這兩句,就已經勾起過去十個月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面。接著說,儘管「前面風雲色變」,「睇唔到未來」,這一代人卻願意背負「一座山嘅精神爬上浪尖」。那承擔,那重量,豈能不叫人動容!在我看來,整份文案,活脫就是「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的變奏。

最後,宣告自己是Generation Alpha,除非創作人生安白造……否則,恕我上綱上線過度解讀,Alpha是希臘文第一個字母,英文用Alpha 帶有「第一」、「起源」之意,其義甚深。聖經啟示錄22章13節中「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歐米伽」(I am the Alpha and the Omega),大有由我始由我終開天闢地之勢。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自稱「香港人」,但老實說命運共同體的強烈意識,只在過去十個月的慘痛經歷裡才慢慢建立起來。作為形像宣傳片,指涉的固然首先是電視台的台慶,但說Generation Alpha,今時今日真香港人讀來,難免會誤讀會有聯想!

員佐級協會就禁公眾查閱選民登記冊案上訴 記協表示關注

$
0
0
內容: 

本會得悉警察員佐級協會決定就禁止公眾查閱選民登記冊一案上訴,並申請緊急臨時禁制令禁止公眾查閱選民登記冊。法院暫批准臨時禁制令至4月20日再作決定,另定於5月5日處理開庭上訴申請。 本會對事件表示極度關注,並會密切留意發展,如有需要將再循司法途徑介入。

高等法院於本月8日否決警察員佐級協會就禁止公眾查閱選民登記冊之司法覆核申請。而選舉事務處隨後亦公布本月15日(周三)將恢復提供2019年地方選區正式選民登記冊、功能界別正式選民登記冊及界別分組正式投票人登記冊(選民登記冊)供公眾查閱。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4月14日


民政處職員阻記者採訪 拒派座位表稱環保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油尖旺區議會今日下午續會,民政處職員助紂為虐,阻礙記者採訪及新聞自由。17名民主派油尖旺區議員提出重組警隊動議,吸引大批傳媒到場採訪。但民政處職員對記者的採訪諸多阻攔,更多次要求記者「返埋位坐」。

IMG_1164

多間傳媒派出記者到油尖旺區議會採訪,但會議室狹窄,原定的記者席未能容納所有記者。有記者被迫坐在公眾的旁聽席,民政處一度喝止記者,稱「唔坐得呀,坐返過去啦你」。

IMG_1239

民主派及後油尖旺區議員在會上,提出「重組警隊,停止濫暴」,在油尖旺民政事務專員余健強和總警司林鴻釧在發言後隨即拉隊走人,該批民政處職員隨即跟隨。

IMG_1216

在會議前,記者曾要求民政處職員提供參與會議的議員和官員的座位表,但遭到拒絕。民政處職員稱,「環保呀,自己去門口影啦。」記者及後發現,桌上已印有多張座位表,最後在議員李傲然的「協助」下,才能取得座位表。

無標題

記者:麥馬高

版權: 

香港5G上唔上好?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在剛過去的4月1日,千呼萬喚的5G網絡,在香港正式啟動了。從近日有關5G報道及網民測試看,似乎大家對5G的著眼點都放在「網速」上。的確,從消費者角度看,5G網絡的速度確實是最容易感受到的優點(5G比4G的網速高近10倍)。


5G網絡盲區

高網速有甚麼實際作用?

現在的4G網速平均約10–20 Mb/s的連線速度,如果下載一條兩小時長的影片,在4G網絡下在大約需時6分鐘;在5G網絡下則只需數秒時間就能下載完成,可是,我們不會在數秒間看畢兩小時的影片。當然沒有人會嫌棄高網速,但高網速並不如想像中重要。

現時最需要網速要求,不外乎睇Live Stream,當現場影片不間斷地傳送,畫面質素越高網速的要求就越大,網速不足就會導致畫面質素下降甚至影片中斷。理論上,5G網絡配上合適的硬件配套,Live Stream體驗會比較好,大前提是,有穩定的5G網絡。

所以,我會說5G網絡最大的賣點是「穩定的高網速」。不過有實測指,現時本港數間電訊商的5G覆蓋率不足,出現「收到,收唔到,要靠彩數」的情況:

一間以「室內覆蓋率高」為賣點電訊商,被不少用家投訴大部份戶外地區未有覆蓋,連「室內覆蓋率高」仍只限於有合作的商業大廈及商場。另一間收費最高的電訊商,現時只有個別地區才有5G網絡提供,例如港島區,實測指港島東區未有5G網絡覆蓋,要銅鑼灣以西才有5G網絡影蹤,覆蓋率表現一樣不理想。在覆蓋率不足下,手機會自動降到4G,回到未有5G的時候。

在香港5G網絡發展尚未完善前,似乎大家都未能體驗到真正的5G優勢,雖然對5G時代抱有期侍,但我還是暫緩一下加入5G大家庭的計劃,等埋唯一使用Ericson作為網絡基建商,但還未推出5G計劃的Smartone用戶報告後再作決定。

後記:IoT(物聯網)才是最重要的5G用家。

由於5G網絡的高網速及低延遲的優勢,更能發展物聯網科技,例如無人汽車或無人飛機。緊急煞停時間是分秒必爭,那怕只是減少一秒間的延遲,已經足以避免不少意外。

編輯室周記:工作報告及未來計劃!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香港獨立媒體網每年四月,均會向公眾提交工作報告及工作計劃,歡迎大家提出意見,也希望大家每月贊助我們,支持報導工作。

2019/20 獨立媒體工作報告

1. 反送中運動

反送中運動於2019年6月爆發,規模前所未見,獨媒編採團隊連月來致力緊貼運動發展,於現場報導實況,生產數以千計報導。社會廣泛關注反送中運動,對媒體的需求隨之增加,獨媒獲得的關注直線上升,本年度網站瀏覽量大幅增加。在讀者支持下,獨媒所收到的贊助也大增,本年度捐款接逾300萬。

2. 區議會選舉

社區新聞一直是獨媒的重點關注,加上受熾熱的反送中運動氣氛影響,2019年11月舉行的區議會選舉成為本年度其中一個焦點。除了編採團隊自行製作的報導,獨媒亦與《蘋果日報》合作,共製作18篇報導,回顧去屆區議會的弊病,於區選選舉日前陸續刊出。

3. 法庭報導

大批示威者於反送中運動中被捕,法庭審訊隨之增多,市民亦十分關心這些審訊。獨媒繼續由一名專責記者跟進法庭報導,亦增撥兼職人手參與,以應付大量審訊。除跟進與示威有關的法庭報導,我們亦關注其他政治案件,如選舉參選人被取消資格等。

此外,獨媒於2020年1月與「法夢」合辦「公民旁聽審訊工作坊」,由法庭記者及法律界人士主講,與有興趣旁聽審訊的市民分享法律知識,助他們了解艱澀的司法程序。工作坊約有40人參與,獲得共4,000元捐款,全數撥捐「612人道支援基金」。工作坊原訂分四節舉行,最後一節因武漢肺炎疫情而取消。

4. 社區報眾籌計劃

與獨立媒體(香港)合作的社區報眾籌計劃踏入第二年,2019年4月至5月進行新一年度眾籌,惟未能達到目標30萬元,僅籌得約10萬元。不過,踏入6月後社會氣氛熱烈,獨媒贊助額大增,故能調撥資源,讓社區報計劃仍能如期推行。

計劃繼續支持上年度成立的馬鞍山《馬聞》及元朗《元居民》,兩份社區報至今已分別出版6期,並逐步脫離獨媒資助,成長為獨立營運的社區媒體。

本年度新增的社區報則有葵青區《葵青寶典》、港島東區《杏人茶》、屯門《屯敍》及深水埗《深水報》。是次招募方式與上年度有所不同,以團隊為單位,以期團隊有更強凝聚力。每個團隊分別接受培訓,並已成功開始出版。

第三年度的眾籌於2020年展開,原定於年初展開眾籌,惟疫情於1月底爆發,故延至3月才重新推出,目前每月經費約為4萬,各社區報亦會待籌備完成後獨立進行眾籌。

5. 現場直播

受反送中運動影響,讀者對現場直播的需求大增,獨媒增加人手及器材,以進行更多直播,並集中資源直播區議會會議。

6. 工作團隊

獨媒本年度增聘人手,現有7名全職員工及7名兼職記者,亦有約10名義務特約記者。此外,今年錄取約20名實習記者。

7. 瀏覽量

獨媒本年度網站總瀏覽量為1,700萬次。Facebook專頁讚好數字達60萬,全年上升逾10萬。Telegram頻道訂閱人數為逾5.6萬,YouTube訂閱者人數為2.27萬,Instagram則有2.8萬追蹤者。

8. 公民報導基金

公民報導基金資助公民記者採訪計劃,2019年4月資助了一名公民記者到印尼採訪大選,完成7篇報導;於2019年11月資助了兩名公民記者,參與記協主辦的台灣大選選前記者團,完成了10篇報導。

9. 廣告

獨媒亦致力開拓廣告收入,與3家廣告代理合作,並透過授權內容予msn.com,本年度總收入約20萬。

10. Likecoin

獨媒去年引入 Likecoin 系統,每篇文章均加入Likecoin按鈕,讓讀者可透過 Likecoin回饋作者,鼓勵公民創作。

92308099_2870435142993505_2233972744469348352_n
點擊此鏈結成為讚賞公民,《獨媒》可額外獲配對捐款5美元。
圖:Gigi/CC-BY-SA 3.0 HK

2020/21 獨立媒體工作計劃

1. 堅守崗位

經歷過反送中運動,香港社會翻天覆地,政經環境急速變化,媒體的監察角色尤為重要。獨媒將繼續謹守崗位,秉持編採獨立,不受商業或政治勢力左右,在現場報導事實,同時繼續深入跟進主流媒體較少關注的議題,包括社區、區議會、勞工、法庭等。獨媒網站亦會繼續為公民提供發表平台,讓不同意見百花齊放。

2. 公民採訪基金

作為公民媒體,獨媒一直致力為有心有力的公民記者提供支援,過往亦推行「公民報導基金」,資助獨立公民報導。獨媒已委託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代管部分去年度收到的捐款,初步定為20萬,作為「公民採訪基金」的初始資金。基金將全年開放接受公民記者申請,最多為每個項目提供2萬元資助,餘額可透過眾籌募集。基金審批委員由大專新聞系導師﹑新聞工作者及不同範疇中具代表性的人士組成,每季開會審批申請項目。基金計劃於2020年中啟動,預計本年度可資助約9個項目。

3. 社區報眾籌計劃

第三年度的眾籌於2020年展開,原定於年初展開眾籌,惟疫情於1月底爆發,故延至3月才重新推出,目前每月經費約為4萬,各社區報亦會待籌備完成後獨立進行眾籌,增加捐款人對社區報的投入感。

最早創立的《馬聞》及《元居民》經過一年多運作,已漸上軌道,獨媒將逐步減少財政支援,將資源投放於其他較新的社區報,期望擴闊社區報版圖至更多地區。

4. 立法會選舉

立法會換屆選舉於2020年9月舉行,乘著民主派於區議會選舉大勝,立法會亦成兵家必爭之地,獨媒將積極跟進選情。

5. 加強聯繫

為加強與讀者的聯繫,獨媒重推編輯室周記及每周發出電子報。此外,亦會尋求各方於財政及廣告上的合作。

6. 公民旁聽審訊工作坊

2020年1月首次舉辦的公民旁聽審訊工作坊反應良好,市民對法律知識需求殷切,現計劃待於疫情完結後再次舉辦。

7. 財政

去年度錄得較多收入,獨媒因此有更多資源增聘人手,增加報導內容。目前獨媒在工資及採訪支出上,比去年度有結構性增長,每月平均開支約25萬。目前每月定額贊助約為10萬,獨媒呼籲讀者加入定額贊助計劃,讓我們規劃更多好報導。

至於去年度錄得的盈餘,將會全數預留作資助公民記者的「公民採訪基金」、資助社區報出版以及增聘兼職跟進立法會選舉報導。

螢幕截圖 2020-04-21 上午9.12.58

93787412_2910692719051350_8343970538036658176_o

社區報《馬聞》因應疫情,第七期只設網上版,大家可以到這睇睇!《葵青寶典》則出版了肺痰特刊,大家可以到專頁看網上版。

我們的社區報,亦即將擴展至九龍東,大家密切留意!

「居安抗疫」之「居安思危」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文:讀者ER來稿

有個朋友上個星期喺外國返來,當時政府已經開始左到埗立即檢疫、然後隔離14日嘅措施。同佢傾開喺機場嘅經歷,都幾攪嘢:

「基本上唔會等到去左隔離地方先至會SMS(短訊)你download(下載)個app(軟件),而係喺機場排隊登記嗰陣已經會有人輪流chur你download(下載),所以走唔甩。

講返流程先:

> 到埗;

>排隊時佢會確保你已經填好衛生署嘅form(表格),同埋有download(下載) 「居安抗疫」app(軟件) 嘅QR Code(二維碼);

> 登記你喺邊到飛黎,坐邊個位,有無任何症狀,會喺邊度隔離 (家居抑或酒店,及地址);

> 排另一條隊,隊尾工作人員會 check(檢查) 你 download(下載) 左app(軟件)未,兼幫你戴上手帶,跟著再登記條手帶:去counter(櫃枱),佢同你scan(掃描)一次確保read(讀)到,再解釋比你聽點用,幾時要嘟。之後再比本嘢你,要你隔離嗰陣定時填體溫同症狀 ;

> 成個過程你會簽左兩份嘢,叫《外國地區到港人士強制檢疫規例》第 599E章;

>去亞洲國際博覽館 (AsiaWorld-Expo) 驗深喉唾液樣本 (即係要你咳啲痰出黎),交樣本之後仲要現場等到驗完,佢講埋結果你聽先走得,期間有水飲,但嘢食只得火腿芝士三 文治,唔清楚食素 / 唔食豬 / lactose intolerant (乳糖消化不良) 會點安排 ;

> 出發去隔離地方;

隔離後我嘅情況同其他人應該唔同,因為我成功chur到佢地俾我唔download(下載)個tracking app(追蹤軟件)落自己電話。

事緣係因為我download(下載)完個app(軟件), scan(掃描)左條手帶,proceed(繼績進行)之後,個app(軟件)彈呢個畫面出黎。

因為佢嘅講法係,app(軟件)係用黎track location(追蹤位置), 最多影下QR code(二維碼)。咁正常黎講,個app(軟件) 要求 access(使用) 嘅應該係 location(位置) 同 camera(相機), 而唔係 photos(相片), media(媒體) and files(和檔案)。嗰刻我擔心得黎,亦到知道我搵到位同佢據理力爭。

大概係我同佢講我見到段字,作為想負防疫責任嘅公民我都有privacy(私隱)同人權concern(考慮), 同埋你 track(追蹤) 我 location(位置) 我都算你講得通,但呢啲真係睇唔明點解需要。之後有三個人用唔同方法說服我“it’s ok”(冇問題嘅) 。咁惟有兵來將擋,搞左成20分鐘後我都唔肯離開個 counter(櫃枱)。我諗佢終於俾我煩死左,所以話我知,其實有個 option(選擇) 係你可以唔 download(下載) 落自己電話,政府比部 programme(安裝) 左嘅嘢你用,每日早午晚都要嘟,仲要戴兩條 instead of(抵作) 一條帶,仲要14日後會有人上門收機 (唔清楚係CHC定係狗)。我就話好啊,還機有乜所謂。所以佢就比政府機我。」

===========================
[草根.行動.媒體]

網頁:https://grassmediaction.wordpress.com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grassmediaction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actionofgrassmedia

============================

記協聲明:記協關注傳媒機構裁員及要求員工放無薪假

$
0
0
內容: 

記協關注傳媒機構裁員及要求員工放無薪假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各行各業均面對經營壓力,包括傳媒機構。《南華早報》有內部電郵提及,因示威持續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首季營業額按年下跌五成,預視下半年經營環境將更加困難,因此將實行節流措施,包括裁員及要求月薪兩萬元以上的員工自願放三星期無薪假。記協對此表示關注。

記協理解當前香港媒體經營環境困難,疫情更令情況雪上加霜。然而,裁員行動及無薪假期的安排不論針對編採人員與否亦勢將打擊員工士氣。事實上,資方要求員工放無薪假實質上等同減薪,有關措施將令員工承受生活壓力。

本會呼籲,傳媒經營者應考慮其他積極應對措施,盡可能避免裁員或要求放無薪假。受影響新聞從業員如遇勞資問題,可向記協尋求協助。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4月22日

Viewing all 19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