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媒體
Viewing all 19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整肅香港電台第一步

$
0
0
內容: 

商經局成立專責小組「檢討香港電台管理」,用共產黨的語言,就是派出調研工作組,進駐香港電台,查找不足,整風肅反。

干預之心,路人皆見;商經局砌辭謂,要跟進審計署建議。有關衡工量值,審計署每個部門輪流做,又不見政府各局僭越審計署,派工作組親自插手?論資源運用,商經局早應認真管管海洋公園,死到臨頭還要要脅納稅人倒水續命,商經局又為何不一早派工作組調查海洋公園管理?

論節目標準,有通訊局監管,不用商經局多事。若計算違規多寡,香港電台多年來規行矩步,投訴成立者稀,只是最近一次遭「嚴重警告」與一次「警告」;反觀TVB過去十年因違規賣廣告,有約二十次「嚴重警告」及「警告」,而且屢勸不改,商經局又為何不派出工作組到TVB查過究竟?

最近,英國通訊管理局裁定中央電視台旗下 CGTN 英文大外宣頻道,報道香港反修例運動時,偏頗片面,嚴重違規,面臨罰款。提提通訊局,香港電台有一條33台,轉播中央電視台節目,包括新聞聯播等,按道理極有可能違規。最近TVB與NowTV都有重新包裝中央電視台的一面倒節目《另一個香港》,在自家頻道播放,商經局是否又要關注調查一下?

商經局究竟要調查香港電台什麼?新聞稿說,不會參與任何節目製作及編輯決定。

明白的,現時要審查傳媒內容,不需要出手指點,不需要直接告訴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就正如今天要鎮壓反對聲音,不需要出動坦克機關槍,太血腥太難看,現在出動法律武器,透過行政組織各種規章,就可以整治你。

那麼商經局要檢視香港電台什麼呢?是「行政管理,包括財務管制、人力資源管制及採購事宜」。

這些字眼,看來平常、略帶沉悶枯燥,正是癥結,操控的關節點所在。拙作《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正是談論這些手段。

簡單而言,特區政府一路增加港台節目時段,卻不提供相應人力資源,一步步「陰乾」;要整港台,操弄「人力資源管制」,正是要利用政府的繁瑣行政程序與不合時宜的規定,減低聘請人手的彈性;也會從賞罰升遷著手,舞弄人事安排,安插聽命之輩,掌握制高點;所謂財務管制,則由框限經費分配著手,操控節目所得資源;當然亦會藉機會增添制衡與審稿的繁文縟節,增添節目製作關卡。透過行政操控手段,就可控制節目形態、種類、主題。

類似的調研工作組,不會只得港台受寵幸,順我者生、逆我者國安法。風再起時,每個人,請在自己的崗位上,站穩腳步。不負我城,不負此生。

*** *** ***

相關文章:
批鬥香港電台三套雙重標準
蠍子與烏龜新說
「有自由無自主」,初探香港新聞界之謎

版權: 

記協就美國CNN記者被捕回應梁振英

$
0
0
內容: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先生:

針對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採訪隊在明尼蘇達州直播示威情況時遭警方無理拘捕一事,欣悉 閣下與本會立場一致,我們譴責明尼蘇達州警察無理拘捕採訪中的記者,我們譴責一切警暴,包括香港警方自六月來對記者使用的暴力,梁先生對香港警暴噤聲,令人遺憾。梁先生提到,美國的情況在香港發生的話,記協必定「聯同外國記者組織大張撻伐」、又提醒本會不應噤聲。過去一年的社會事件,每當發生警方對採訪中的記者施以暴力、無理拘捕圍困記者、阻礙記者採訪等事件,記協多次公開讉責,更主動要求特首及警務處處長加強約束前線警務人員。

我們留意到明尼蘇達州警方在事發後兩小時已釋放被捕記者,州長沃爾茲更就事件向相關傳媒道歉。州長公開表示:“The community that's down there that's terrorized by this, if they see a reporter being arrested, their assumption is it's because something's going to happen that they don't want to be seen. And so that is unacceptable. " (社區對此感到恐懼,市民眼見記者被捕,他們會認為有不可告人的事發生,這是絕不能接受。)

反觀香港警方,多次向記者投擲催淚彈、向記者開槍、近距離射胡椒噴劑、要求記者蹲下、將記者鎖上手扣拘捕、迫令記者停止直播……多名記者受傷,有記者被毆至受傷流血、有記者被毆至骨裂、有記者視力永久受損,但港府從未正式向記者道歉;記協多次去信要求與特首林鄭月娥會面,仍不獲接見。政府一方面公開宣稱尊重新聞自由和傳媒採訪的權利,另一方面卻縱容警方繼續作出種種妨礙傳媒採訪及暴力對待傳媒的行為,我們已感到徹底失望。

閣下作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亦為香港的前特首,我們希望 閣下能發揮影響力,公開譴責警暴、要求特區政府及警方向記者道歉,維護新聞自由。

香港記者協會

版權: 

記協致函特首反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就查閱選民登記冊的安排

$
0
0
內容: 

特首閣下:

閣下一再強調選舉必須公平公正,而傳媒監察對此之貢獻已獲高等法院及上訴庭一再確認。但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近日的一項決定,卻令未獲政府認證的新聞工作者無法查閱選民名冊及防止選舉舞弊,勢將削弱傳媒對選舉之監察,本會不能接受此安排和定義。

警察隊員佐級協會早前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推翻選民登記名冊公開讓市民查閱之制度。上訴庭日前裁定上述不設任何限制之制度未能保障個人權利,但法院同意本會法律代表之陳詞,即傳媒藉查閱選民名冊,曾揭露種票等種種不法操作,對於維持選舉公平及公正性,扮演重要監察角色,因此裁定傳媒工作者 (member of the press) 可以獲得豁免,可以查閱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地方選區之選民名冊。法院並未對傳媒工作者之定義作出任何限制。

但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秘書長羅淑佩其後去信法院,表示只會容許已向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登記之傳媒所派出的記者,查閱選民名冊。基於下列理由,本會反對有關安排。

1. 有違上訴庭豁免傳媒進行監察之精神

上述系統由政府新聞處管理,並由該處審批傳媒登記資格,處長有最終決定權。根據新設的限制,只有政府官員方可決定誰人有資格查閱選民名冊,如此則如何保障傳媒能以獨立於行政機關的角色查閱名冊,以揭露選舉舞弊,維持選舉公平公正?本會憂慮,新制度將大大限制媒體監察選舉之工作。

2. 變相之官方記者認證

《基本法》承諾保障新聞自由,因此一直以來香港不設官方記者認證。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之作用只是向用戶發布各政府決策局/部門發出的採訪邀請、新聞稿、廣播、圖片及短片的綜合網上平台。如今卻用以限制誰人有權查閱選民登記冊的準則,令人擔心政府藉此將記者的定義收窄,變相在港推行官方發證及識別制度。

須知道目前多個官方或商業機構均承認由業界作出的記者認證,例如警察通例或立法會均視持有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之會員證人士為傳媒工作者。這些業界組織均受本地法例之規管,對會員資格有嚴格之要求和審批機制。當局是基於甚麼理由認為其會員並不是傳媒工作者,將他們拒諸查閱名冊之門外?

3. 決策過程不符程序公義

對此重要決定,當局劃線前未曾諮詢本會或任何傳媒機構。本會於上訴庭聆訊前不足廿四小時,方從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致法庭之信件中,得知有關決定。在行業無從提供意見的情況下,當局單方面決定了一個只有政府有話事權的記者定義。

本會要求閣下責成負責官員重新制訂一套符合上訴庭精神之制度,讓新聞工作者能夠有效監察選舉。本會樂於與有關官員會面,就此商討。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5月31日

版權: 

本地攝記不敵催淚彈暫退前線 紀錄抗爭傷痕入圍世界大獎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攝影記者高仲明的圖輯《Wounds of Hong Kong 港傷》,上月入圍Sony世界攝影獎2020公開賽紀實攝影組。最近,他再下一城,發起眾籌並推出攝影集,以去年至今近一年的抗爭為主題,紀錄抗爭者的傷痕,希望提醒港人記住傷痛。

這一年,他因催淚彈副作用而兩度入院,也不得不離開前線,為自己尋找另一個位置。他說,攝影是自己與世界的唯一共通語言,所以他堅持要以影像說故事:「我係呢度嘅人,要講呢度嘅事。」

退下前線 以另一個角度正視傷痕

攝影集至今已籌得足夠金額,將由本地獨立出版Brownie Publishing印刷及出版,預計印刷5000本,於網上公開發售。高仲明解釋,拍攝這輯作品的契機源於自己的採訪經歷——在反送中初期,他與不少記者一樣,戴著面罩、穿著反光衣在前線採訪,未料他竟因吸入過多的催淚彈,導致皮膚痕癢、肚瀉甚至呼吸困難:「嗰陣我對眼好腫,腫到眼球都歪埋。」他因此兩度入院,後來被醫生勸籲要遠離前線。

_DSC0094
去年6月12日,金鐘。

於是,他不斷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我係攝記嘛,所以我想紀錄呢件事(反送中運動)」。曾為《壹週刊》高級攝影記者的高仲明,多年來習慣做深入報導式的專題,很自然就想到拍攝抗爭者的傷痕:「喺前線,記者可能係呈現一個big picture,呈現事情嘅始末,但係我影傷口就係一個細啲、深入啲嘅角度。」

用影像說故事 難忘抗爭者神態

高仲明負擔不起影樓的高昂費用,只好相約抗爭者在公園、後巷等公眾地方拍攝,偶爾也會借用朋友的工作室。在他拍攝的芸芸傷者中,一名17歲的男孩讓他印象最深刻。在某次大埔遊行中,男孩被警棍打到尾指,自此每當他握實拳頭,尾指便會不受控地彈出來。拍攝時,男孩的身體表面沒有明顯傷痕,但高仲明說他神情恍惚,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異常恐懼,「(佢)口噏噏咁,問點解係我啊?我又無做過啲咩……」高回想時皺著眉頭,說當自己正視抗爭者的傷痕時,也會感到心悒,也不禁懷疑「使唔使傷成咁?」

被警棍所傷的中五生
被警棍所傷的17歲男生。

他理解受訪者的心理創傷往往比肉體上的傷害嚴重,拍攝時的心情也不時受到影響:「(個心)好似沉咗落去咁,覺得真係好慘」。這種感受對他而言並不陌生,高仲明曾拍攝不同露宿者及劏房戶的圖輯,當時他的內心同樣感到掙扎:「有時就係覺得,香港一個咁繁榮嘅社會,但係有咁貧窮都無人理,當然係難過」。

高仲明覺得,攝影是說故事的方法之一,每個眼神、每個動作都有不同意思;若要深入了解一個議題或一個階層,就必須付出時間,與受訪對象建立密切的關係和信任,儘管要同時拍攝好的作品和收穫友誼,絕非一件易事。

和世界唯一的共通語言:除了攝影師,想像不到自己能做甚麼

年輕時的高仲明,曾感到迷失,「覺得自己啲相影得唔靚,唔夠人勁囉」。只是他覺得,照片就像是自己與世界唯一的共通語言,他想像不到自己除了當攝影師,還能做什麼。「如果你冇興趣,係好鬼悶;但如果你鍾意,咁件事就會好唔同。」

無標題

如今入圍世界攝影大獎,無疑是對其專業的肯定。他覺得,當記者需要好奇心與熱誠,還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表達方式,「呢個世界點可以咩都一樣?」習慣每天帶著相機外出的他,特別喜歡在街上閒逛走路:「要行路先見到啲嘢」。他舉例指,自己就是「有一日喺旺角行行下遇到雄叔(露宿者),咪諗到做露宿者專題;有一日喺油麻地行行下見到個尼泊爾難民,咪想做少數族裔專題,我都係就咁行埋去話:你好呀,我係記者嚟㗎……」

他反對記者發牌制度:「一個記者稱唔稱職,唔係睇呢啲(有沒有牌照)。」在這行內打滾近20年,他看著新聞製作和參與模式不斷改變,也留意到在生活離不開互聯網的今日,人們對新聞照片的需求和標準正不斷提升。他認為這是好事,「而家咁多IG大師⋯⋯多啲競爭先會有進步,唔係嚟嚟去去都係個幾個(攝影)『大師』攞獎。」

IMG_9923

奔馳與卻步之間:我係呢度嘅人,要講呢度嘅事

日光之下無新事。高仲明同意,記者的工作是不斷又不斷地重覆。「所有事都發生過,所有讀者都睇過㗎。」不過他相信,報導的意義是要繼續提醒讀者:「原來弱勢社群從來無消失過,話比世界聽有呢啲嘢。」快將40歲的他自嘲為「叔叔」,感嘆自己的年紀在行內已不算年輕,偶爾也會覺得工作很吃力,「嘩⋯⋯ 辛苦到想死⋯⋯」

在繼續奔馳與卻步暫停之間,高仲明選擇跟隨自己的步伐,繼續用照片說故事:「我係呢度嘅人,要講呢度嘅事」。

《Wounds of Hong Kong 港傷》展覽資料:
日期 Date:13/6 - 4/7/2020
時間 Time:1200 - 2000 Tue-Sun
場地贊助 Venue Sponsor: Openground,深水埗大南街198號
眾籌

記者:湯璧瑜、馮曉彤

版權: 

香港電台,那些不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
0
0
內容: 

相片中的《城市論壇》在十年前今天(六月六日)中午十二點舉行,地點在中大。

之所以移師中大,是因為兩天前,民主女神像在市民護送下,衝破政治封鎖,成功豎立在中大校園內。《城》的製作團隊認為,在此處搞一場論壇具紀念價值和象徵意義。據有份接待當年主持謝志峰的朋友憶述,謝先生早一天已親臨中大做直播前的預備工夫,尋找發射訊號的合適地點也忙了半天,見他坐下來時一臉疲憊。他說自己身體有些老毛病,靠食藥頂住。但翌日做主持,又見他在鏡頭前精神奕奕。

《城市論壇》是港台老牌節目,近月因疫情改在錄影廠舉行,但過去曾經常遊走於不同社區,設下龍門陣,讓附近居民更容易親眼目暏、親身感受和參與,不用山長水遠專誠去維園。

如此大費周章走入民間,當然不是為了做宣傳、谷收視。用雷鼎鳴這些經濟學者的眼光去看,捨易取難並不合乎(可量化的)成本效益。但作為公營電視台,抱著公民教育的使命和宗旨,相信啟迪民智,提升一般市民的論政水平和質素,有助監督政府施政,亦可讓不同觀點和立場的人士意見交鋒,加深了解,營造健康的公民社會。

這些工作的意義,是開口閉口講 GDP 或商業利益的人所無法理解的知識領域。所謂經濟發展,所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素,在政府官員或商界御用經濟學者口中,說到底就是令人有工作做,賺錢消費,形成需求,支持生產。這些工作不是不重要,但只屬理想社會運作的一部分。消費至上的循環過程,所謂做大個餅,有若一部機器。機器越大部,越行得快---在官方講法中---對社會越好。但香港過去多年的發展史告訴我們,GDP掛帥到頭來令城巿變質成吸人血的怪獸,工作奴隸化,貧富兩極化,環境劣質化,市民嘗盡苦果。香港變壞的過程得以減慢,實有賴一班抱有專業精神的新聞、法律、教育和醫護等領域的工作者,鍥而不捨地緊守崗位,制止住種種不合理的事情發生。港台員工的努力,當然佔一個重要地位。

請留意,就以《城市論壇》為例,港台並無偏幫民主派,撐政府人士一樣有不少機會在節目中放言高論,甚至販夫走卒,都可以拿到米高風向全港電視觀眾講出自己的心聲,體現言論自由不分尊卑之可貴。建制派一直指控港台偏頗,覺得被針對,只是打壓港台的藉口,或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言論大多內容空洞、邏輯不一致、與事實明顯不符。點出這些問題,不過是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操守要求,與政治立場無關。

政府資助鄉村光纖不入屋 商經局:涉私人土地 固網商須自行協商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討論擴展光纖網絡至偏遠地區鄉村資助計劃的最新進展,會上有議員提出光纖未能「入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通訊及創意產業)梁卓文表示,即使光纖「不入屋」亦能加快村民的上網速度,中標固網商亦需要實行服務承諾,例如提供公眾免費Wi-Fi或市價上網費,而且中標固網商須分享一半容量予其他固網商,引入競爭提高服務質素。

鄉村多為私人土地 固網商入村須協商

朱凱迪表示,現時計劃只將光纖拓展到村口,但村內的居民包括他自己都未能使用光纖,質疑計劃未能令村民受惠。梁卓文表示,鄉村範圍大多是私人土地,資助計劃沒有收地計劃,只能資助固網商把光纖拓展到村口,固網商需要自行與村民協商「入村」。梁卓文強調,即使光纖「唔入屋」,亦可提升頻速由5M到25M以上;同時,標書要求固網商提供服務承諾例,如提供速度高達每秒1,000Mbps(兆比特)或以上的寬頻服務、於村內公共地方提供免費Wi-Fi服務、或以市場價向鄉村用戶提供高速寬頻服務。

無標題
資訊科技界莫乃光

梁卓文重申,計劃要求中標的固網商開放獲資助鋪設的網絡設施及海底光纖電纜至少一半容量,予其他固網商免費使用,以引入競爭,鼓勵沒有中標的固網商為村民提供服務,提供更多選擇,現時亦有不少固網商自行擴展光纖服務到鄉村地方,有信心可以保持競爭。資訊科技界莫乃光質疑,中標的固網商因應服務承諾,比起沒有中標固網商更有優勢,梁卓文回應指固網商可用更優惠既價錢和服務吸引消費者,維持雙方競爭。

民建聯葛珮帆質疑鄉村光纖發展緩慢,希望政府可以加快發展速度。梁卓文表示政府一直以市場主導為原則,現時提出資助計劃已是一大突破,另外法定程序或工程例如興建海底電攬、得到區議會支持、掘地工程等是無可避免,惟希望可以盡快達到目標。

記者:陳凱盈、鍾子希

港台工會駁斥顧委會「正面講國安法」要求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今日(6月10日)港台顧委會主席陳建強提到,希望港台就「港區國安法」製作節目,「正面講國安法」,令市民知道立法原因及發展。工會強調:

1)早於國安法準備於全國人大表決時,港台已日日跟進相關議題,並據事實細節多方面跟進,亦有邀請各派人士表達意見。因此,陳主席所謂「港台方面亦準備做相關節目」,似有時差,令人莫明其妙;

2)如果「正面」是指「集中講述國安法之利,縮小其他聲音」,已經違反《約章》所載:「持平地反映意見,並公平地對待有意在公共廣播平台上發表意見的所有人士」之方針,於理不合;

3)顧委會執意成立工作小組,雖云就「編輯方向」給予意見,但多次發言僅覆述港台上下皆知的《約章》精神,暗地裡其實要港台對其片面的詮釋「照單全收」才罷休,除了施壓,更是纏擾。

《約章》訂明,「顧問委員會屬諮詢組織,並無行政實權。港台最終的編輯決定由處長負責。」簡而言之,港台就節目細節有編輯自主,一直行之有效。顧委會已透過不同渠道充分表達意見, 工會呼籲顧委會回歸正道,以事論事,停止「挾處長以令港台」。畢竟要贏得正面輿論,再多的宣傳,遠不及良政善治來得有效。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
2020-6-10

港台節目顧問團成員促顧委會停止干預《香港電台》編輯自主

$
0
0
內容: 

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工作小組今日召開首次會議並與港台管理層會面,會後顧委會主席陳建強表示向港台管理層提出希望製作有關正面推動港區國安法等節目。他表示自己沒有就節目製作作出任何指示,港台方面表示正準備製作相關節目,形容雙方「不謀而合」,不存在任何施壓。

一群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成員認為,顧問委員會在《香港電台約章》的角色是「不介入港台日常運作」,顧名思義只應是提出意見及聽取報告的「諮詢組織」,額外成立工作小組向港台節目方針指手劃腳,明顯已超越《約章》內的職能。

節目顧問團成員認為,顧委會主席透過工作小組對港台具體地建議製作甚麼類型的節目,令顧委會變成「太上皇」架空廣播處長,等同將介入管理的「有形之手」愈伸愈入。港台之編輯自主是日常運作的核心,顧委會越權「提示」港台須製作支持港區國安法的節目,對維護港台的公信力是弊多於利。

顧問團成員要求顧委會立即停止透過工作小組干預港台日常運作和編輯自主。

一群港台節目顧問團成員(筆劃序)
尤漢邦 方保僑 王惠芬 何偉航 李詠珊
林巧香 邵家臻 袁嘉蔚 張楚勇 張鳳美
梁旭明 莫乃光 許漢榮 陳曦彤 麥國風
單仲偕 馮程程 黃文萱 楊雪盈 葉長秀
劉勇威 譚家浚


記協致李家超公開信:拒絕任何篩選記者的認證制度 保障新聞自由

$
0
0
內容: 

李局長:

閣下日前主持保安局專責小組首次會議,決定就監警會於審視反修例風波的專題報告中提出的五十二項建議,分設五個工作小組跟進,其中「記者在大型公眾活動的安排」屬優先處理項目之一。本會特此來函,再次表明反對任何篩選記者的制度,並請 貴局將新聞工作者代表納入上述工作小組,以反映業界聲音,同時盡快公開小組成員名單,加強外界的監察。

監警會專題研究報告內多次提及警方處理傳媒的原則,是要以建立長遠且有建設性的關係,減少誤會,避免雙方發生衝突。惟眾前線警員無視社會各方譴責,繼續以暴力手段對待前線記者,肆意打壓傳媒的監察權。

報告又建議,警方有需要與傳媒共同草擬一份工作守則,當中包括「如何識別記者」。但本會於二零一九年十月公布的「記協就有關官方發出記者識別物品的意見收集」調查報告顯示,近九成六受訪新聞從業員反對政府以「官方認證物品」識別記者的制度。反對的理由主要擔心開此先例,是為進一步管控傳媒鋪路;另外大部分受訪者擔心容許政府判斷何謂「記者」,有違新聞自由原則。

本會堅決反對任何記者的發牌制度及由政府認可的「官方記者」。一旦引入任何類型的官方篩選機制,記者只會淪為缺乏可信性的政府喉舌。記協重申,記者行使監察權乃屬天職,眼見警方以執法之名、行打壓新聞自由之實,本會表示極度失望和遺憾。 閣下若有意改善傳媒與警方之間的關係,請立即阻止警方對記者作出暴力行為,並於落實任何有關措施前認真諮詢業界意見,以保障香港僅餘的新聞自由。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6月11日

版權: 

記協強烈譴責襲擊記者的暴力行為 促請警方徹查

$
0
0
內容: 

觀塘同仁街昨晚(12/6)九時許有人聚集,期間一名男子在旁叫囂及突然持刀襲擊現場人士,並衝向一名正在進行直播工作的記者企圖施襲。記者用以直播的手機跌到地上,相機帶亦損壞。記協強烈譴責兇徒的暴力行為,並促請警方徹查事件及其行兇動機。

另外,警方昨晚在旺角朗豪坊、雅蘭中心外截查大批市民,其後不斷擴大封鎖線範圍,將在場記者由山東街驅趕至亞皆老街一帶,導致傳媒無法全面採訪警方的執法行動。期間有防暴警員故意走向外籍記者的鏡頭前,多次叫喊 " Black Lives Matter ", " I Can’t Breathe "等口號,又稱 " There is not America "(這裡不是美國)。

上述封鎖安排完全違反5月21日警方高層與新聞組織會面的承諾,包括尊重新聞自由、指示各級指揮官配合傳媒採訪、確保有合理的拍攝距離等,記協對此表示遺憾及失望。本會亦要求警方解釋,上述防暴警員向傳媒高喊美國反警暴口號的原因、行為是否恰當,並促請警方高層關注前線警務人員情緒失控的問題。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6月13日

版權: 

編輯室周記:富德樓這個竇

$
0
0
內容: 

富德樓係一個咩竇?

警方在6月9日傍晚,派出十多人在富德樓外把守,逐一截查離開大廈的市民,現場的警員說:「呢度曱甴竇嚟㗎,睇住呢度。」

警方不了解的話,其實可以讚好「富德樓」專頁。富德樓是「文化藝術的竇」,管理者「艺鵠」以廉宜的租金,將大廈的單位租予未能承受所謂市場租金的文化藝術團體及個人,讓他們能在經濟壓力較少的環境中創作及成長。

艺鵠」本身除了是書店外,亦提供活動及展覽空間,讓文藝創作者多一個機會接觸公眾,大家可留意「艺鵠」專頁的活動推介。

本網的支持機構「獨立媒體(香港)」,亦是富德樓的受惠者。十多年前,網絡媒體仍是邊緣中的邊緣時,「艺鵠」願意提供支持,給予機構發展的空間,支持我們直到今日。

在城市中心,出現文化藝術及不同聲音,對當權者來說無疑是相當刺眼。我們會與其他受到「富德樓」幫助及啟發的市民和團體一起,繼續守護這片可愛的地方。

禁不掉的六四集會

「限聚令」下,海洋公園可以重開,酒樓可以擠滿人,但政府就是不容許6月4日晚上的維園有人。

然而,香港人沒有忘記這一日,走著走著,又重回維園。未克到維園的人,則散落各區聚集。

6月9日

這個日子對今日的香港人來說,無法輕易忘記。

去年的6月9日,香港人仍然相信和平示威。100萬人走上街頭,擠滿了整個港島。到了晚上,政府的聲明表示會如期就修訂《逃犯條例》恢復二讀。

然後,便有了這一年的故事。

「港版國安法」立法在即,本網會一如以往,繼續謹守崗位,報導事實真相,維護新聞自由。

反送中運動一周年

這一年下來,逾9,000人被捕,身體或心靈受傷的,更遠遠不止於此。獨媒 #香港的傷痕 四篇專題報導,走訪過去一年在不同崗位的香港人。

你的傷痕又是如何的呢?

一名大學生的四件事——上Gear、被捕、求醫、見官
被圍理大 死亡擦身而過:不再相信大人
直播赫見親友被捕 再吃不下肉的和理非女生
心理學家義診抗爭者:佢哋先係高尚情操

「為抗疫增添負能量」的《鏗鏘集》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今集《鏗鏘集》踢爆好多防疫產品效果欠佳,其中一個叫AQ的牌子聲稱產品全天然,但最後驗出含化合物氯己定。真係睇到大快人心。

老實講其實我唔知AQ咁出名,因為小弟醜醜哋都係個理學士,有時聽到啲朋友講呢啲偽科學,我會問好多問題,然後啲人答唔到就會話「同你講晒氣,你乜都唔信」,我就覺得好好笑。特別係那個掛在胸前聲稱可殺菌的「盾牌」,好早已有人買又好早有人問我覺得有冇效,我唔使測試都可話你聽,在室外一定無效。好多時啲人會同我拗,但所有同我拗嘅人都係讀文科出身嘅女士,一班成世未讀過科學嘅人同一個有理學士學位嘅人拗完仲覺得自己好啱,你話好唔好笑呢?

節目當中,AQ個負責人話,佢哋嘅市場主要係針對女性。我睇到呢度即刻笑咗出嚟。個道理好簡單:女人真係易呃啲。我嗰個年代仲分文理班,理科班得三分一女仔,文科班就四分一男仔,所以好多女仔可以話從來冇任何科學訓練,而對於化學呢啲完全睇唔到觸摸唔到咁抽象嘅嘢,佢哋完全無法想像。又,如果你已經係一個爸爸,你應該幾清楚,一講到同孩子有關嘅嘢,你個女人就會失晒理智。

睇完其實最感觸係,立咗國安法後,如果AQ個老細係人大,呢一集嘅製作人員就會被報復式舉報,因為個品牌係做防疫,呢啲節目係「肆意抺黑」、「無中生有」、「立心不良」、「為抗疫增添負能量」因而是「危害國家安全和穩定」,禁播並全部拉去受審,然後廣大市民繼續使用聲稱天然的化學品,並歌頌偉大的黨。

題為編輯所擬

版權: 

獨媒記者被理大保安包圍 要求刪相始獲放行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獨媒特約報導)自去年11月「理大圍城」後,理工大學一直不對校外人士開放,校方除加裝閘機,亦於12月增聘外籍保安,駐守在校園各處。記者前日到理大採訪抗爭者像被毀,並在正門入口拍攝保安當值情況,惟隨即被一名陳姓保安及兩名外籍保安包圍,並以侵犯私隱為由,要求記者刪除有關相片才准離去。

晚上八時許,記者從理工大學正門離開時舉機拍攝保安當值情況,一名姓陳的男保安以及兩名外籍保安,隨即上前查問拍攝原因,並要求查明記者身份。記者出示記者証,並說明入校原因,該陳姓保安在抄寫記者個人資料後,突然以侵犯個人私隱為由「威脅」記者須先刪除有關相片,否則不准離去。三人亦多次著記者「企番入啲」,以防記者突然離去。

無標題
(左)保安、(右)理工大學前學生校董李傲然

保安情緒激動 訛稱有權要求記者刪相

理工大學前學生校董李傲然介入與保安對質,指自己是理大學生,亦強調香港現時並無就肖像權立法。惟陳姓保安情緒激動,要求李出示學生証,又以「Freedom of Speech」為由指自己有權要求記者刪相。三名保安在交涉期間不斷以對講機與高層溝通﹐之後一名疑是外判保安主管的女子現身了解事件,並安撫陳姓保安,惟當記者查明她的職位時,她立刻以「唔係啦,哈哈」作推搪,更不斷以雙手遮蓋着証件。經記者及後翻查,該保安公司為由前香港警隊警司黎家智所創辦的 Clement Shield 智帥。最後,記者澄清並沒有拍攝到陳姓保安在內的相片,並同意刪除一張拍攝到其中一名黑人保安的照片。

無標題
相片由李傲然提供

記者與李傲然及另外兩名理大學生在擺放「抗爭者像殘骸」的TU201儲物室門外拍攝照片時,已曾被一名外籍保安阻礙,詢問在該處拍攝的原因,又不斷以電話聯絡部門主管,更一度企圖阻止拍攝工作。李傲然上前與該名保安解釋,稱 「nothing happen(冇事發生)」,又言「If you have nothing to be afraid of , why you have to escape from the camera?(你既然冇嘢好驚,點解你唔敢直視鏡頭?)」

無標題
李傲然

李傲然轟保安荒謬 與非法禁錮無異

李傲然認為保安行為極度荒謬,指出記者沒有拍下該名保安的肖像,但多名保安居然要求記者即時刪除照片,否則不會讓他離開,形容種做法與非法禁錮無異。理大學生會內務副會長陳嘉禧亦批評,學校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咁樣限制各種學術自由,依家連採訪自由都想扼殺埋」,強調學生會將據理力爭,積極爭取學生應得的權利。

記者:鍾子希

版權: 

【港版國安法】記協調查:98%會員反對立法 楊健興憂媒體「好多嘢都唔敢報」

$
0
0
內容: 

記協主席 楊健興(右)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記者協會(記協)就「港版國安法」於6月8日至11日期間調查150位會員的意見,九成八受訪者反對立法,另分別有九成二人擔心人身安全將受威脅;及八成七人認為立法嚴重影響新聞自由。記協主席楊健興批「港版國安法」為一條「錯漏百出」的法律,新聞工作者或因觸及敏感議題而入罪,擔憂媒體會自我審查,「不斷猜度政治底線,可能變成自由空間收窄,好多嘢都唔敢報導」。

楊健興批國安法錯漏百出 憂傳媒因敏感議題而自我審查

主席楊健興批「港版國安法」為一條「錯漏百出」的法律,法例中的「煽動叛亂或顛覆國家政權罪」不利於香港的經濟、出版及新聞編採,傳媒機構可能出現自我審查,甚至因為觸及敏感議題而被入罪,「不斷猜度政治底線,可能變成自由空間收窄,好多嘢都唔敢報導」。

他又指,港區人大常委譚耀宗沒有就會觸犯法例的議題提供肯定答案,擔心記者會無意觸犯罪行,例如報導台灣加入世衛可能會被內地官媒歸類為「宣傳台獨」。記協執行委員陳朗昇則指,香港外國記者會副主席、《金融時報》主編馬凱因舉辦「港獨」論壇而被拒絕入境簽證,反映立法將有政治後果,若傳媒再自我審查,市民接收資訊將漸趨單一。

DSC_6654
記協執行委員 陳朗昇

記協去信人大反對立法 籲考慮港人意見

全國人大常委會今日開會審議「港區國安法」條文,楊健興認為立法已「勢在必行」,並指昨日已致函人大會常委委員長栗戰書,表明反對人大直接制定香港法律及呼籲考慮港人意見。他又促請人大常委如堅持立法,應遵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約翰內斯堡原則》,避免削弱言論、新聞及出版自由,保障新聞界及廣大市民,並遵守大原則「任何政府不應對新聞自由作不合理行為」。

楊健興又稱對於法例實施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否適用於香港感到疑惑,強調不論推動《國安法》或制訂《基本法》第23條,都應在得到廣泛市民的共識下進行。

對於不同界別工會將籌組罷工行動,被問及記協會否響應,呼籲記者罷工,楊健興稱記者受僱於機構,須遵守有關操守及合約準則,多年來亦沒有呼籲罷工,指記者應自行與機構溝通或決定。

DSC_6598

【惡法日誌】如何摧毀一個新聞部

$
0
0
內容: 

六月十九日 晴 夜旺角,小店外擁滿排隊等位的人,彷彿一切沒有發生過

趕回家,看《頭條新聞》最後一集,黃耀明唱新歌《自由之夏》。明哥說,搞創作,有很多題材想表達,本來不想只談政治與時事,但無奈時勢如此,思絮難平。是的,我也想寫旅行、講行山,不想寫政治;無奈,這段香港淪落的日子,只能一路寫這些。

太后說「後會有期」這句是很大的大話,講不出口。「我們必定會回來」,也明知無從肯定,也講不出口。

今天,盡是傳媒的哀號。

是日,香港電台《頭條新聞》,本季最後一集,前途未卜;待罪之身,凶多吉少,再會無期。縱使他日再見,必然是不堪入目的和諧景象,香港電台也許已人臉全非。


[立場新聞圖片:《頭條新聞》最後一夜]

是日,《蘋果日報》二十五年報慶,出版了特刊,編輯們都明白,老闆黎智英是權貴流氓重點招呼對象,今日不知明日事,怕看不到「三十年報慶」,二十五年先來慶祝。特刊取題本來有人建議「蘋果的終章」,最後取名「不是最終章」,沒有棄甲曳兵的理由,就當每日都是最終章,始終堅持。

是日,Now TV 新聞換老闆有新消息,退休人士陳鐵彪,會從 CCTVB 帶領一小隊兵過檔,儼如TVB 新聞部 B 隊。

這點,我想好好談一談。

一個愛講大話、擅長蒙騙人民、說話無人相信的政府,最痛恨是什麼?當然是具公信力的傳媒。Now TV 與香港電台在中大的傳媒公信力調查中排名頭一、二名,鋒芒畢露,自然要打,也是重點招呼對象。(最新消息,有線新聞的高層亦將有異動。)

如何摧毀一個新聞部?共產黨的拿手好戲,就是換主管,從組織架構入手,操控人手調配、制訂新目標、主宰日常運作(適用於任何機構組織)。香港電台較麻煩,畢竟大部分高層是公務員,升遷調任有程序,但香港電台負責節目的第二把手已辭職,頭目梁家榮明年亦不再續約,人事大變動將臨。

Now TV 的新班子極速上任,變化將會赤裸直接。

公信力建立艱難,要摧毀卻很容易;如何摧毀一個電視台,是本人博士論文的主題(見拙作《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作為主管,如何奪取運作流程制高點,以下是研究所得,如有雷同,必屬研究貼近真實。先從主宰採訪部每日運作的細微處講起:

操控每日具體運作:

**親自決定每天採訪菜單,與中聯辦保持密切聯繫,隨時在採訪日誌加插項目。

**多採訪政府高官、多報道官方訊息、多採訪愛國兵團示威、少報道異見聲音。

**愛用「乖乖」的幼嫩記者,容易搓圓襟扁,忠實執行指令。

**冷待積極進取、有批判力的有為記者,不讓他們採訪自己的專長範疇。

**對待眼中釘記者,則派他們採訪路途遙遠、又無關痛癢,甚至明知用不着的瑣碎小事,意圖羞辱,令他們知難而退、心灰意冷。

**有心的記者千辛萬苦做了採訪,不合心意的,擱在一旁不理,直至新聞過時,才勉強在廿四小時新聞中播兩三次,減少其影響力。

**細心選擇駐內地的記者,要安全系數高,確保不會太進取而令老闆尷尬。

簡單而言,心態就是,最怕記者有本事(!),最怕記者有想法(!),不想記者太有經驗會自把自為而失控(!),請不要為感嘆號驚訝,其實各行各業正發生同樣的事。

把新聞部變作血汗工場:

**以搵錢為名(商業機構要賺錢嘛),開新節目戰線,目的為吸引贊助商巨額贊助,但人手卻不加,令記者忙碌不堪,無時間做認真新聞。

**能吸金的新節目,通常與一帶一路、高鐵網絡、大灣區、中國夢等題材有關,必然唱好中國、附和主旋律、缺乏批判、非政治化。結果,節目面貌隨之而大變;堂而皇之以賺錢為名,不顧本業。

**每逢有重要項目外出採訪,必以資源緊絀為名,諸多阻撓,審視是否敏感題材。

舞弄人事升遷:

**商業機構最美妙,沒有公務員體系的包袱,要大刀濶斧炒人,一聲裁員或架構重組即可。所以,一旦心狠手辣時,換血根本不需要以上的迂迴路徑。

**若然溫柔一點,老闆擁有人事調配大權,也可以升你職或降你職,可以叫你守水塘、返通宵,玩人方法何其多。

各種手段可稱為「逆管理」,就是往建立公信力相反的道路上一往無前邁進。總結:正是物競天擇,順服者生存,知人不善用,能者滅之,劣勝優汰。

傳媒如是,香港如是。

【惡法日誌.之十】

*** *** ***

相關文章:
操控就在陽光空氣中
迷失本業,化操控於日常
下一站天國 (新書自序)
TVB直插谷底,大公文匯敬陪末席:傳媒公信力啟示


記協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回應《港區國安法》內容說明

$
0
0
內容: 

香港記者協會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栗戰書
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草案)》內容說明的公開回應

全國人大常委會日前召開會議,審議「港區國安法」條文。香港記者協會早前已就「港區國安法」立法,向常委會提交意見書,反映新聞工作者對立法的憂慮,擔心人身安全受威脅,會令行業自我審查、猜度底線等問題惡化,自由空間萎縮。人大常委會日前公佈草案內容說明,指出兩條國際人權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特別是前者,其適用於香港的部份仍然有效,保障香港的人權,所享有的包括言論、新聞、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自由等。

但本會認為內容說明未有具體條文保證,媒體編採自由不受影響,不但未能釋除新聞工作者的疑慮,不少條文和規定,更直接衝擊司法獨立,令新聞自由、記者人身安全更缺乏保障。

1. 《草案》在附則中規定,香港特區本地法律與「港區國安法」不一致的,適用「港區國安法」規定,而「港區國安法」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規定,「港區國安法」地位凌駕香港其他法例,對現行法制帶來不可想像的影響,對現行保障人權自由、新聞自由、記者採訪自由等法例帶來不明朗和嚴重衝擊。

我們要求《草案》列明,條文必須符合《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適用香港的部份,而該些部份亦已一直以香港法例第383章《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的形式在本地適用。我們要求《草案》內容必須符合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準則。

2. 根據《草案》,特首可「指定」法官處理國安案件,中央對案件有管轄權,可將案件轉到內地審理。本會認為有關規定破壞司法獨立。司法獨立是香港特區法律制度的基石,法院獨立和對基本法內列明的範圍有明確管轄權,才能維護法治,保障市民人權自由,包括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出版自由。司法獨立受削弱,人權自由岌岌可危。

我們要求港區國安法立法不可影響香港司法獨立。

3. 我們極度關注中央有權直接管轄部份危害國家安全案件的規定,擔心案件交由內地審理,如有傳媒涉及在內,將會因為兩地傳媒角色、做事方式和制度不同,香港新聞工作者現在享有的權利,將難以得到合理保障。

一直以來,香港傳媒工作者清楚知道法律界線,只要不逾越,無須擔心法律風險,無須擔心報道中批評或引述批評北京中央及香港政府及其官員的言論,有可能觸犯國安法,也無須擔心被逼交出自己的筆記、受訪者的聯絡方式等新聞材料。

我們要求所有在香港境內發生的案件,由本地法院處理。

我們重申,港區國安法是香港回歸後最重要的一條法例,不但影響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亦影響750萬人的福祉和香港未來發展,一國兩制成敗對整個國家發展很重要,不能有錯。我們要求人大常委懸崖勒馬,撤銷立法,如必須進行,應先進行公開和廣泛的諮詢。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6 月26 日

版權: 

IG人氣攝記辦反送中展覽:現場攝影工作是感情切割訓練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某日下午,Deacon Lui提著外賣、聽著歌,獨自步入深水埗大南街某所不太起眼的畫廊。他走上昏暗的樓梯,放下外賣,接替店員當了一陣子「店長」。這天是平日,來參觀的人不算太多,有人詢問攝影集《奮戰與粉飾》和展覽「茫 — 記 Anamnesis」的詳情時,Deacon Lui便遂一解答;而他們大概不知道,眼前這名「店員」便是攝影集和展覽作品的拍攝者。

訪問時,Deacon Lui拒絕出鏡。記者建議他以攝影集遮擋著臉、只露出上半身,他堅持不肯。他提到,展覽場地的老闆早前疑受人襲擊,他想保持低調——「你知啦,依個時勢真係唔知架。」他壓一壓低聲線,彷彿害怕記者以外的人會聽到。

無標題

重視照片美感:新聞相片是商品,目的是吸引人的眼球

會使用Instagram的人,大概都看過Deacon Lui的攝影作品。擁有近8萬人追蹤的他,自2015年開始於網上Instagram發佈攝影作品,題材以街拍及人像攝影為主。直至去年6月9日百萬人大遊行,他從高空拍下遊行隊伍並加以後製,照片發佈後於網上廣泛流傳至今;這一年,他發佈的照片幾乎全部與抗爭有關。

去年畢業於浸大社會學系、年僅24歲的Deacon向來喜歡攝影。因為未有明確目標,他於畢業後申請成為通訊社攝影記者,隨即遇上反送中運動,於是開始走上衝突前線拍攝。有別於正統新聞照片,他的作品較富電影感,著重構圖及色調;對他而言,照片的真實性及美感同樣重要,「新聞相其實都係商品,目的都係想吸引人哋眼球。」但他強調,經後製的照片只會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供通訊社使用的照片則會維持「原汁原味」。

無標題

難忘721和理大事件:情緒崩潰與攝影意義

Deacon拍攝過數不清的衝突場面,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年7月21日。當日下午,民陣在港島發起遊行,警方雖只批准終點設在灣仔盧押道,有人卻在遊行原定終點——上環中聯辦外與警方爆發衝突。Deacon記得,那是抗爭者第一次與警方爆發如此正面、激烈的衝突,也是他第一次在拍攝期間受傷,「嗰日我自己都中咗催淚彈,比啲彈灰燒親隻手,所以好深刻。」急救員替他包紮傷口後,他才從電話上得知「元朗721事件」,當下情緒近乎崩潰:「簡直難以置信。」他在上環呆坐了好一段時間,「以為上環已經好誇張,點知可以更加誇張。」

而讓他最難忘的一張照片,則攝於去年11月的「理大圍城戰」。當時,Deacon一直跟著被困在理大內的示威者拍攝,他看著示威者在清晨嘗試突破警方防線,卻迎來無數催淚彈攔截,最終逃亡不果。然後,眼前有3名全身黑衣、蒙著臉、戴著頭盔和手套等「full gear」的示威者,不住相擁大哭。

Deacon清楚記得那一幕——其中一人哭著說:「我哋喺度打生打死,究竟為咗啲咩?」另外兩人則安慰道:「其實自6月開始,個個人都唔知做咗有咩用,但係都會做咗先。」他當下有點掙扎:他是不是應該放下相機、上前安慰他們?舉起鏡頭拍攝,會否讓他們更大壓力?

不過,他是攝影師,所以最終還是按下了快門。

去年11月18日,清晨,3名示威者在理大J core外相擁而泣。(圖片來源:Deacon Lui)
去年11月18日,清晨,3名示威者在理大J core外相擁而泣。(圖片來源:Deacon Lui)

他形容,攝影工作像一場「訓練」,逼使他不斷磨鍊自己切割情感的能力,「你要影相,某程度上就係要block out(情感),然後好清晰咁審視個大環境,之後落判斷。」但當回到家後,回顧當日拍攝的影像時,他不止一次質疑自己身份,「望住咁多不幸既事情發生,究竟我係到做緊咩呢?」只是,他自問身體不特別強壯,難以像抗爭者般「衝鋒陷陣」,只好繼續以鏡頭記錄周遭發生的一切。

《國安法》前辦攝影展:驚之後冇機會再做

《國安法》將近,不少人明言是希望把握「最後的自由」於近日舉辦與抗爭有關的展覽;Deacon承認,自己想法類同,也是在匆匆之間決定舉辦攝影展,「我嗰陣(10天前)都冇諗過搞,但係因為《國安法》,驚之後冇機會再做,所以就由印相、搵場地,開始慢慢籌備。」

面對《國安法》,他坦言「話唔驚就呃你嘅,點都會有恐懼。」不過,他說暫時沒想太多,要待條例的細節公布後,才能決定之後的路,「冇諗之後點,到時先算。」

無標題
黑白失焦的照片,代表已褪色的記憶。

黑白照象徵記憶褪色 彩色照代表真實與苦痛

展覽場地不大,展出20多張攝影作品,卻大多是失焦的黑白照片,有別於Deacon以往色彩豐富的作品。他解釋,黑白象徵已褪色的記憶,故意挑選失焦的照片亦是為了呼應展覽主題「茫 — 記 Anamnesis」;他覺得,港人回想過去一年的記憶時,不單會憶起當下的痛苦和無助,也會對未來感到迷茫。

展覽的英文「Anamnesis」代表重拾以往記憶的能力,醫學上亦解病歷。Deacon說,這正好適合形容現時的香港,「依啲記憶就好似香港嘅病歷,諗返起會好痛苦,唔諗又會好內疚,所以先會咁掙扎。」若要以一個詞語概括這一年經歷的事,他說會用「苦痛」。

Deacon Lui形容,今次展覽就像一條時空隧道。來參觀的人穿過黑白、失焦的照片後,拉開布幕,便能走進幽暗的房間,看見由幻燈片播放的彩色作品。對Deacon而言,彩色是真實及苦痛的同義詞。他覺得,拉開布幕就如揭開傷疤,當一幕幕清晰的畫面重新擺在眼前,傷口便感到疼痛。

布幕內閃過的每張照片,記錄了過去一年的苦難。
布幕內閃過的每張照片,記錄了過去一年的苦難。

出攝影集紀錄「粉飾太平」的痕跡

Deacon早前推出的反送中攝影集《奮戰與粉飾》,於今次展覽內亦有出售。過去一年,在衝突過後的街頭鬧市,牆壁及馬路上總寫滿抗爭字句;但沒隔多久,外牆和馬路總會重新上色,牆上的文宣作品被撕去,仿佛在告訴你: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於是Deacon走遍港九新界,拍下「粉飾太平」過後的痕跡:牆上顏色稍微不一的油漆、標語被抹走後留下的淡淡字跡、連儂牆上遺下的文宣紙碎,盡收在他的鏡頭底下。他說,當初決定將這攝照片編入攝影集,是希望保留運動的完整性,同時突顯「奮戰」與「粉飾」之間的予盾,「奮戰係想啲人記得,但粉飾卻係想啲人忘記。」對他而言,這不是以記者身份拍攝的作品,而以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身份,對這個城市作的回饋。

「茫—記 ANAMNESIS」Deacon Lui攝影展覽
日期:2020年6月21日 ‑ 7月5日(除星期一外)
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7時
地點:Parallel Space (深水埗大南街202號地下)
費用全免

記者:黃鐙嶠

版權: 

香港兩大記者組織向聯合國投訴警員對記者之暴力行為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日前致函聯合國相關組織,呼籲就香港警察對新聞工作者的暴力行為和採訪打壓,成立專責小組,並派員到港考察、了解情況。

在該份致促進保護意見和表達自由權利特別報告員(下稱特別報告員UN Special Rapporteur on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opinion and expression)的投訴報告中, 兩個記者組織指出, 去年6月反對逃犯條例運動爆發以來,警方多次妨礙傳媒報道衝突場面、襲擊記者、扣押甚至逮捕記者,嚴重踐踏新聞自由。

他們引述記協早前一份問卷調查指出, 逾八成有採訪示威的記者,均表示有遭遇不同形式的警暴,以阻撓其採訪。今年以來,這些阻撓變得更有系統、更有針對性、更大規模,包括以核實身份為由,大規模進行截停搜查、甚至扣留在場記者,或將他們趕離現場。

包括記協在內的機構和個人,向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提出了143宗投訴。但是監警會的報告非但沒有批評警員違法違規的行為,反而作出毫無事實根據的假記者指控,將對記者暴力責任推到在現場採訪的記者。過去一年。記者面對警暴的威脅,再次印證了聯合國多年來對本港缺乏獨立警察投訴機制的批評和關注。

兩個組織向聯合國人權機構和特別報告員作出多項呼籲 (詳見附件),包括就報告所列舉的新聞自由造成嚴重衝擊的事件:

• 設立專責小組就香港的情況給予意見及提出建議 ;
• 來港進行官方考察;
• 要求港府交代投訴個案以及警務人員受處分之數字;
• 建議港府作獨立調查;
• 對香港的表達自由的現方表示關注。

聯合國大會第68/163號決議表示: 「成員國需要盡最大努力防止針對新聞工作者和媒體工作者的暴力行為,透過進行公正、迅速和有效的調查行動來確保問責機制有效;將所有涉嫌對新聞工作者施襲的人士繩之於法,並確保受害者能夠獲得適當的補償。」 記協和攝記協呼籲特別報告員,提醒香港政府應承擔上述義務。

香港記者協會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2020年6月26日

版權: 

學者倡區議會開放數據 辦社區報增公民參與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灣仔區議會昨日(6月29日)舉行開放灣仔區議會工作小組,邀請專業團體及學者出席,就如何開放區議會發表意見。有出席者倡議區議會的文件格式應更便利市民,例如採用DOCX而非PDF,另有學者建議發展社區報,令公民有參與的渠道。

香港開放數據諮詢委員會代表黃浩華指,區議會的數據並無統一格式,他重申數據必需完整、原始、及時及一手,才能提高區議會透明度及保障公眾知情權。他提到的資料包括區議會就出席率、利益申報、議員動議、投票紀錄以及地區小型工程及社區參與計劃的資金如何運用。

香港開放數據諮詢委員會代表 黃浩華

目前十八區區議會文件均採用PDF格式,黃浩華認為文件如以PDF而非CSV及EXCEL紀錄,使用者難以應用數據。他又提到目前區議會的會議紀錄經過處理,與原意或有偏差,區議員收到會議紀錄草稿後已六星期,待通過是已是兩個月後會議,出現延誤,不乎開放原則。

翻查資料,目前僅有西貢區議會會提供議員獨立的投票紀錄文件,其餘各區均只會顯示於會議紀錄內。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梁啟智則認為,開放議會的目的是要提高公眾參與,而重要的工具便是社區報,令居民有直接參與渠道。他建議三個區議會推動社區報的選項,分別是直接資助公民記者、以「社區參與計劃」方式資助民間團體出版或直接由區議會官方招標出版社區報。

中大通識教育部的領袖課程副主任 梁啟智博士

梁啟智提到他2018年參與獨立媒體(香港)的社區報出版計劃,模式為眾籌啟動30多萬資金,然後由一名專業編輯協助各社區報建立團隊。他指這模式優點是令工餘時間參與的社區報團隊成員,能有足夠的指導下成長,「有個人可以帶住佢地做」,目前《馬聞》及《元居民社區報》而逐漸獨立成型。

對於第三個選項,即直接由區議會「官辦」,梁啟智指好處是資源穩定,但需建立足夠的防火牆,避免將議會的政治爭議帶入社區報,辦報時需定下清楚原則,維持社區報的編輯自主。

香港民意研究所(香港民研)主席兼行政總裁鍾庭耀亦有出席會議,介紹「民主社區互助共融計劃」,計劃由收集居民意見、舉行討論會到設立電子投票平台,協助區議會了解民情。鍾庭耀提到他在20多年前,因為香港大球場舉辦音樂會引來噪音問題的爭議,市政局進行民調,並根據結果實施噪音管制,減少大球場的音樂和娛樂活動。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 鍾庭耀

有出席團體則倡議區議會從收集數據入手,Unlimited Hong Kong 代表呂妙敏關注垃圾處理及回收問題,認為區議會需收集和分析有關區內垃圾及資源的線數據,以便制訂對策。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指,灣仔區交通繁忙加上街谷效應,空氣污染嚴重。他倡議社區公共健康風險黑點(空氣污染)管理計劃,制定黑點定義和清單,提高大眾意識。

工作小組主席張嘉莉建議七月再舉行會議,商討下一步行動,指工作小組或可與區議會其他委員會合作,推行垃圾處理及回收研究。區議會主席楊雪盈指香港大球場計劃重建,可考慮就計劃進行民意調查,並研究如何推動在灣仔出版社區報。

區議會文件格式方面,工作小組要求民政處就是否能同時上載PDF及DOCX回應,並認同跟進其他開放數據的建議。

主席 張嘉莉
工作小組主席張嘉莉

香港記者協會回應實施「港區國安法」

$
0
0
內容: 

香港記者協會就「港區國安法」實施回應如下:

1. 記協早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意見書,建議「港區國安法」採取最低限度的立法方式,惟最終落實的反而是更嚴苛的條文,涵蓋範圍極之廣泛,事前無公開諮詢,本會表示極度遺憾。

2. 記協在意見書中要求,立法應避免影響言論及新聞自由。「港區國安法」第4、5條雖然列明,特區政府應當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言論、新聞、出版、結社、集會、遊行及示威等自由和權利,但由於「港區國安法」有凌駕性,令《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和其他本地法律所認受有關國際人權公約內的原有人權保障將變得毫無意義。

3. 「分裂國家罪」、「顛覆國家政權罪」及「恐怖活動罪」等條文中,先後提及「不論是否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脅」、「任何人煽動、協助、教唆」、「宣揚恐怖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等字眼,令人擔心會成為以言入罪的借口,日後傳媒的報道亦可能被指「煽動、宣揚」等而成為犯罪理由。本會在意見書中曾要求,傳媒的報道如涉及重大公眾利益,不應被視為觸犯國家安全法,並可用作抗辯理由,可惜意見不被採納。

4. 國安法第9條中列明,港府應當採取必要措施,對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加強宣傳、指導、監督和管理。本會擔心新聞媒體將進一步受到限制,其中加強網絡監督及管理亦會對傳媒搜集資料及採訪等工作造成影響。

5. 第43條則指,警方可「對有合理理由懷疑擁有與偵查有關的資料或者管有有關物料的人員,要求其回答問題和提交資料或者物料」,本會擔心傳媒機構的新聞材料,將不再受到現行法律的保障。該條文同時指出,「經行政長官批准,對有合理理由懷疑涉及實施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人員進行截取通訊和秘密監察」,這與現行法例規定必須取得法庭手令才可截取通訊的做法大相逕庭。本會憂慮,日後執法部門可截取記者與受訪者的對話,因而增加採訪困難。

6. 另外,第59條提及,「任何人如果知道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案件情況,都有如實作證的義務」。本會憂慮,記者如曾經報道一些有內地管轄權的案件,可能因此被迫返回內地作證。我們期望,現有法例對記者、新聞機構及新聞材料的保障,可繼續維持。

7. 日後部分案件若被認為不宜公開審理,將禁止新聞界和公眾旁聽。本會擔心公眾將失去知情權,故希望所有案件均可按現有標準,盡量讓傳媒旁聽及報道。

8.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外國媒體的角色非常重要,本會期望他們的正常採訪及報道,不會在實施國安法後受到威脅。

9. 法例中涉及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的條文,內容相當籠統,個人或團體均極易誤觸雷池。記協作為註冊工會,致力維護新聞自由及新聞操守,提升記者的專業水準,一直以來與本地及外地新聞團體及學術機構交流,均屬正常活動,本會期望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會方的運作及活動均可受到保障。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7月1日

版權: 
Viewing all 19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