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媒體
Viewing all 19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編輯室周記:國安法下的「新香港」

$
0
0
內容: 

《港區國安法》於七一前夕的6月30日晚上11時正式實施,香港從此不再一樣。

在實施前夕,不少原屬本網的作者,要求將在網站上的文章甚至作者帳戶刪除。網站至今應作者要求,刪除約10個作者帳戶及逾100篇文章。

這些文章,其實都不是甚麼「敏感內容」。雖然作者要求刪除的原因或許不同,但港人確實已經感覺到,我們的自由已一點一滴地失去。

站在原地,或許已成為「前鋒」。「獨立媒體 www.inmediahk.net」會一貫按成立的宗旨,即推動民主運動、推動公民記者發展,捍衛新聞自由,並站在公民社會角度報導社會事件。

請大家捐款支持我們,讓我們繼續經營下去。

螢幕截圖 2020-07-06 下午12.43.34

社區報出版已擴展至八區!

「社區報出版計劃」目前支援的地區報有八份,包括《馬聞》(馬鞍山)、《元居民》(元朗)、《葵青寶典》(葵青)、《杏人茶》(港島東)、《屯敍》(屯門)、《觀 — 觀塘社區報》(九龍東)、《八段錦》(八鄉及錦田)及《大嶼小報》(大嶼山)。

每月所需運作經費為$40,620,請大家每月$100定額支持

公民採訪基金資助計劃眾籌中!

公民採訪基金由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會及香港獨立媒體網合辦,資助公民採訪提案,接受公開申請

a9237dcf194d17b929ab15cda865b8779fe8c6c6f6d878b123d99950c63d46ebab0d83cd38a8ef2c31ad2693eba9db6c

公民採訪基金資助項目:
獨立媒體《誌》 揭露司法不公 聾人手語翻譯制度人權報道眾籌計劃

聾人一旦被告,司法的公義是否得到彰顯?香港聾人有15萬人,聾人一旦被告,他們由進入警署一刻開始,其執法、入獄的司法程序,必須有手語翻譯員翻譯。

請即支持

c867bf11c62ee281c576a3865b44630c4775daa18666f49a1bf3ad40d219217feed3087ef7d8bae035821252e1990cd1

公民採訪基金資助項目:
《70年代雙週》採訪計劃

採訪計劃以 1970 年代香港前衛雜誌《70年代雙週》(下稱《70》)以及其參與者的故事,重說二戰後第一波香港本土社運故事。

請即支持

104300122_121527752926431_8820112026841665624_n

打假新項目!

假資訊流行,可以點做?

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資助成立事實查核實驗室(Factcheck Lab),香港獨立媒體網在編輯上全力支持,實驗室以公開、透明、嚴謹、負責為基本原則作事實查核。

請讚好實驗室 facebook 專頁,或到「獨立媒體」網站閱讀文章


Signal真係咁安全?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Telegram會出賣資料俾法庭?!

有人係Telegram 的條款中搵到,果收到法庭命令,「Telegram會將電話同ip address提供俾法庭」。事實上Signal有同樣的條款,Telegram同Signal都係商業公司,而唔係乜野秘密組織,遵守法庭命令係必然的事,所以一間負責任的IT公司會定期transprancy report,講述各地政府要求IT公司提供私穩資料的情況。

Signal的保安技術比較好?!

end to end encryption

end to end encryption的傳送方式

無論係Signal、Telegram定Whatsapp,其實大家都做到end to end encryption,用戶兩端本身就會自行交換public key做encrypt,令Signal、Telegram同Whatsapp本身都無法decrypt用戶之間的訊息。

Open Source vs Close Source

有人話:「signal 係open-sourced. whatsapp/telegram係close-sourced. 如果有漏洞,唔會有人知,亦都唔會有人修補到除左公司本身。又如果佢send野畀政府,都唔會有人知。」

事實上,就係因為Signal係Open Source,所有encrypt同Key generate的方式其實係公開,只要收集足夠的用戶資訊,複製public key/private key從而解密用戶間傳送訊息反而只是時間問題。反而telegram同whatsapp係close source,encrypt同Key generate的方式其實係保密的,hacker無從得知解密方式,對hacker黎講其實係多一重難處。

情況就似《The Imitation Game》的情節,解密係需要提示的,係Close Source的情況下,hacker要嘗試所有方式才解密訊息。而Open Source反而給予了提示,解密的方式有了定案而變得比較簡單。

至於backdoor,其實根本唔需要翻查程式碼,因為若要大規模傳送資料都特定機構,只要翻查Routa的Transaction,睇睇有無異常就知道。這是Network security恒常會做的事。去年法國5G網絡發現華為用backdoor大規模偷取資料,就是由查覺network transaction異常開始。

User Experience

其實就用戶體驗的角度,Signal係比較容易保障訊息安全,因為Signal係長期自動行end to end encryption,而telegram係只有係secret chat的時候先會用end to end encryption。

要注意的係,所有application的group chat都做唔到end to end encryption,所以任何情況下都唔好係group chat透露行動。

不要在AI世界中失去自主

$
0
0
內容: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很多人對將來的世界都有不同的想像,機械人工程師或製造商展示給大家的,大多是AI為人類帶來的便利、提高舒適的生活、增加生活效益等,卻甚少告訴大家AI將如何改變人類的行為,又或為人類帶來怎樣的挑戰。漫畫家山田胡瓜的《AI電子基因》把讀者帶入一個二次元的AI世界,當中的重點並不在於介紹AI的高超科技,以及它的厲害之處,反而是讓讀者走進這個AI世界之後,對於因應新科技而來的問題,特別是倫理及人性層面,有更深入的反思。《AI電子基因》的內容太豐富,今次,讓我們來談談自主。

在《AI電子基因》的世界中,所有的交通工具(單車除外)都是以無人駕駛模式進行,因此當漫畫的主角須堂醫生,告訴車中的AI他要自己開車時,AI提醒他:「人類自行駕駛將不適用車輛保險。」AI這句話,是表示人類開車不如AI安全,所以保險不包括嗎?或許是,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漫畫設定的世界中,人類賦予AI多樣性及個性,並且將其品牌化,然後要AI本身負起責任,這就是人類迴避風險的智慧。哪一個型號的AI無人車發生事故,便需要承擔責任,從此不能再生產,即使事故的源頭是出於車內的人類。AI可以成為人類的代罪羔羊,人類開車被視為危險的事,車保不鼓勵人類開車,在此制度之下,一些認為自己開車才有樂趣的人,行動上受到牽制,他們不會感到自主及幸福,只會如須堂醫生一樣,批評「這個世界變得真討厭。」

AI世界不是很可愛的嗎?與落後的地方相比,家中有電、有自來水有馬桶已經很幸福,不過,對習慣了這些東西的大家來說,這些幸福的層次似乎低了一點,也不覺得擁有它們有多幸福,但身處一個高科技,AI當道的世界,幸福感不是會相對提高嗎?

《AI電子基因》世界中有一些由公司建立的經濟圈,即所謂特區,只要合乎資格,申請人交上所有財產,便可以免費享有住所、衣服和食物,AI會推薦及幫助當事人找到合適的工作,一切不涉及金錢,只拿點數,用以換取不同的東西,想換取價值更高的東西,多賺取一些點數便是。當一切交給AI處理及計劃,讓AI「評價個人活動,並分配點數」,同時協助人完成他們的任務,有些人會樂在其中,但亦有人對這樣的生活抱有疑問,他們感受不到這是真實的人生。一位參加了一段時間便退出的女士表示:「只要一想到我的朋友,做的事以及生存價值,全都是由AI準備好的,就會覺得自己像是被操縱的人偶。」無獨有偶,另一位在特區生活了七年的女士,因被特區中的AI推斷,她最大的幸福是單身,她不甘心,為了「靠自己贏得自己的人生」,她最後還是離開了特區。很多人都希望從金錢的壓力中釋放出來,做自己擅長及喜歡做的事情,但當一切都被AI安排好,看似有權選擇,其實早已經喪失自主。不過,用自主換回來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嗎?

《AI電子基因》把AI掌控世界的情況推到極致,與真實世界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某程度上又反映了現實當中,有不少人把一些決定權交到AI手上,將來,交出主權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多。《21世紀的21堂課》的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推斷說:「隨著人類愈來愈依賴AI來做決定,這種對人生的觀點會發生甚麼事?現在我們只是信賴由Netflix來推薦電影,由谷歌地圖來決定該往左走、還是往右走。然而一旦我們開始交由AI來決定要讀甚麼科系、在哪裡工作、和誰結婚,人生就不再是一場決策大戲了。民主選舉、自由市場,這些機制將會失去意義。而且大多數宗教和藝術品也是如此。想像一下,安娜.卡列尼娜居然拿出智慧手機,問問臉書演算法,她是該繼續和卡列寧長相廝守,還是要和時髦的伏倫斯基伯爵私奔?又或是你最愛的任何一齣莎士比亞戲劇,裡面的角色居然是一遇到重要決定,就先問問谷歌演算法。如此一來,哈姆雷特和馬克白的生活大概能過得更舒適,但那究竟算是甚麼生活?我們有甚麼理論模式,能把這種生活說出個道理?隨著權威從人類轉向演算法,世界可能就不再是個『自主的人們努力做出正確選擇』。」

大家為何願意把主權交給AI,大家有可能認為AI的分析較為客觀,人類的分析較為主觀,不足以相信。《AI電子基因》世界中一位女漫畫家,受到不少人稱讚後,她還是想「客觀地評價自己的作家格調」,於是用AI分析自己的作品,並且用AI按她平時作畫的風格創作出一個全新的故事。結果是——AI評論她的作品:「圖,畫得太差。」從此她失去畫畫的信心,久久不能下筆,掙扎及苦惱讓她開始脫髮,直到她休息沉澱之後,重拾積極向前的力量,頭髮才再度生出來,願意再次聽取他人的稱讚。

很多人以為AI演算法、大數據非常客觀,就如《AI電子基因》中的女漫畫家,寧願相信AI的分析,也不相信其他人的評價,其實它們的力量被高估了。《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書的作者凱西.歐尼爾(Cathy O’Neil),便以一個「圈內數學家」的身份,向大家揭發演算霸權,並且警告大家:「預測模型正日益成為我們仰賴的工具:我們仰賴它們來管理組織、配置資源,以及管理我們的生活。但一如我在書中一再努力說明,這些模型並非只是用數據建立起來的;它們還仰賴我們選擇使用哪些數據、以及忽略哪些數據……如果我們不嚴肅看待這些抉擇,把數學模型視為中性和不可擋的力量(一如天氣或潮汐),我們便是選擇不承擔我們的責任……我們卸責的結果,是數學毀滅性武器把我們當成職場中的機械零件、排斥某些員工,以及助長不公不義的狀況。」

「耶和華神用泥土造了野地的各樣野獸,和空中的各樣飛鳥,把牠們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給牠們叫甚麼名字;那人怎樣叫各樣有生命的活物,那就是牠的名字。那人就給各樣牲畜、空中的雀鳥,和野地的各樣走獸起了名字。」(創二19-20上《新譯本》)神創造人類,賦予我們管理大地之權及能力(創一26)。AI世界只會愈來愈進步,但願人類不會愈來愈退步,過度依賴AI,失去自主,寧願將人生大小的選擇權,拱手讓給AI。

參考書籍:
山田胡瓜著,Cato譯:《AI基因電子》,第1-8集。台北市:台灣角川,2018-2019。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著,林俊宏譯:《21世紀的21堂課》(21 Lessons for 21st Century)。台北市:遠見天上文化,2019。

凱西.歐尼爾(Cathy O’Neil)著,許瑞宋譯:《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HOW BIG DATA INCREASES INEQUALITY AND THREATENS DEMOCRACY)。台北市:大寫,2019。

版權: 

編輯室周記:走到街上投票的香港人

$
0
0
內容: 

61萬香港人,在剛過去星期六及日參與民主派初選,為民主運動創造了新一頁歷史。我們除密切跟進選情外,亦訪問了無懼政治壓力,走到街上投票的香港人,看看這些「普通人」的故事。

民主派初選次日——因反送中「覺醒」的元朗人
輪椅男等逾半小時投票:就算辛苦,都有咁多人陪我
六旬女士連踩三場投票不言累:我唔覺得我有犯法
選民明言不認同制度抗爭仍投票 嘆因為社運「無乜人出黎」
父親帶同子女投票 對未來不盡悲觀:最緊要灌輸子女正確觀念

全港法團變天

反送中運動,令市民驚覺社區中的政治,除了區議會外,所住地方的法團,更是切身影響自己的權益。過去一周,我們訪問了將軍澳翠林邨的法團挑戰者,以及跟進粉嶺欣盛苑法團變天。

歡迎告知我們全港各處法團的新聞線索,讓我們跟進。

翠林法團未招標「追加」撥款 12人組名單出戰盼「還政於邨民」
粉嶺欣盛苑兩居民組織內訌 被區議員斥建制B隊 關注組反駁:唔好搞X屋苑
踢走盤踞逾廿年法團 居民13人團隊全數當選

刪除作者戶口及文章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陸續收到作者要求刪除戶口及文章,如有任何查詢或需協助,請即電郵我們:info@inmediahk.net

富德樓書展取消

我們原定參與本周開始,為期一星期的富德樓「孤獨共振──獨立出版迷你書展2020」,因應疫情,活動已告取消。我們預備用作籌款的精品,將改為網上推出,大家密切留意。我們繼續歡迎市民捐出二手書籍或其他精品,待疫情過後,書展復辦後作籌款之用。

媒體戰線靠你支持

「香港獨立媒體網」目前每月營運經費約20萬,每月收到的定額贊助約為10萬,請支持新聞自由及獨立報導的朋友,也可以每月贊助我們,透過銀行轉帳或以信用卡透過 Paypal 系統亦可。

【立會選戰】工聯會參選記者會 稱疫情關係拒《獨媒》、《蘋果》採訪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換屆選舉提名期今日開始,工聯會今早在土瓜灣馬頭涌道的會所舉行記者會,《獨媒》和《蘋果日報》記者均被拒絕採訪。工聯會職員稱記者會屬私人活動,只邀請相關媒體,後又改稱是因疫情關係。

IMG_5313

獨媒記者在到達位於9樓的會場即工聯會俱樂部禮堂後,工聯會的職員先阻擋,稱要向「上級」查詢,該名上級職員稱「話係私人地方囉,點會俾佢入呀」。另一名職員則表示,「話無邀請咪得囉」。

《獨媒》和《蘋果》記者及後再到接待處時,職員稱疫情關係,又表示「唔係自己話事」,「唔好影啦」,又表示「疫情關係,真係唔係我話事」。

IMG_5314

記者發現,會場內有超過30名記者,和工聯會近20多名職員,並問道「疫情?你入面幾廿人?」職員無奈稱,「唔好搞我啦,真係唔係我話事。」

版權: 

【惡法日誌】勾結串連 萬惡黑手

$
0
0
內容: 

七月十六日 早上,樓下不請自來的免費黨報給我養份,日誌又有題材

每天派到我家樓下的黨報,似一個司令部,我懷疑,特區高官每天都是圍着黨報團團轉,學習最新風向,了解每天的殺敵方針;每當濫權枉法踏上新台階,不知如何鑽空子抓痛腳,黨報就是指路明燈。

話說黨官黨媒一直指控眼中釘勾結外國勢力,收外國錢,「用境外支援操控初選」,證據呢?這一回黨報又做到嘢,是日頭條〈外力借眾籌輸入亂港黑金〉,其實沒有爆炸性資料,都是公開資訊,總之:用外國眾籌網站籌募參選費用,可隱藏捐款者身分,就「有可能違反本地選舉條例」,如果「外國錢」用來支持分裂顛覆國家,就違反國安法了。

欲加之罪,理由俯拾即是,長此下去,特區政府大有理由查封所有眾籌網站,也有理由查封銀行戶口,避免萬惡美帝輸送黑金;美帝設計的通訊軟件例如 twitter 等高科技,提供平台予人串通外敵,也肯定是顛覆手段,必須禁絕。

不過,做事不能雙重標準,如果要以此為由控告眾人錢銀來源不明違反選舉法的話,選管會最好也查一查民建聯。過去十年,民建聯大量捐款億億聲,一部分也是沒有注明來源與捐款人,誰是金主?會否是外國勢力?它的錢也會輸送給參選人作競選經費,選舉要公平公正,選管會要一視同仁,認真調查。

黨官黨媒又指控初選協調是「操控選舉」,論操控,又怎能及中聯辦?網友翻舊帳,上屆選舉,田大少爆料,謂中聯辦曾直接找他,要自由黨周永勤退選,免影響何君堯勝算,最後周永勤因人身安全受威脅最後棄選離港,是不是操控選舉?當年田大少及自由黨曾狀告中聯辦至人大政協領導,有沒有調查結果?黨媒有沒有嚴辭批判?中聯辦幕後協調,幫手拉票,契仔謝偉俊八年前已承認過,特區高官有沒有排隊出來質疑譴責?

誰是勾結串連的萬惡黑手,人盡皆知。當然,法律武器只是用來對付異己,正如警察在元朗監視白衣人持械只會視而不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是某些人更加平等。

【惡法日誌‧之三十一】

無冕王帝

$
0
0
內容: 

為什麼記者會擁有「無冕王帝」這別號呢?因為記者的報導工作,透過其評斷事情的好壞,往往可以引起社會大眾的迴響,並具有極大的獨立性,極強的話語權,可以批評政府、批評強勢集團而不受到局限;雖然不是真正的「王」,卻具有「王」的自由與權威。但隨著歲月的改變,傳媒生態亦變了不少,記者的形象及影響力都減退了,但去年的反修例運動後,記者的名聲又再次大振起來。

由去年六月開始,大部份香港人都關注新聞,在許多哄動的事件中,雖然眾人未能置身其中,但透過傳媒的消息,無論是直播、照片或文字,都能帶我們到現場一般,目擊一切事件發生,這都是要歸功在當中默默付出的記者們!

還記得去年7月21日,透過記者直播元朗站內的一切,白衣人的暴力;市民的無力,其中有人在車廂內跪求,卻換來一拳重擊,就連記者及女士都不能倖免,一一都受攻擊;還有較後時間,那「無髮」的警員囂張地回應記者提問;最後更有警員跟白衣人拍膊頭的照片流出,這一切一切實在叫人咬牙切齒,怒不可遏!同樣地這些片段都送進各香港人眼中,及後警方高層怎樣解釋,都不能讓大眾接受,由這一晚開始,警民關係徹底破壞。

近日港台《鏗鏘集:7.21誰主真相》中,透過採訪當事人,及各條閉路電視片段中抽絲剝繭,嘗試從中尋找真相...當中最可笑的是,被襲受訪者蘇先生的一句話:「想不到這是我第一次的認人程序,竟然不是在警署內...(而是從記者的各條閉路電視片段中)」這究竟是記者太努力,還是警察太不盡力呢?或是無暇處理呢?



另外鏗鏘集的編導鄭思思在《明報》副刊出文,寫出準備這一集鏗鏘集中的過程,當中包括了困難、阻攔及危險,若她不寫出來,相信我們都不明白箇中的辛酸,更叫我們要對各位記者致敬!文中提及其報道出街兩日後,警方在社交媒體發聲明,承認當日曾派出便裝警員到人群集結地方視察,「因應現場情况及風險評估,作出部署及行動」。原來721不是唔見人,只是無做事矣!評估後更要換來警署落閘,警員調頭不理!這樣又怎能解釋呢?相信721已進入香港人的的史冊中,真相終有水落石出的一日。

從整件事情看,記者的記錄及求証,才是讓我們得知真相的重要元素,但在當權者的打壓下,記者的話語權亦會不斷的收窄,所以除了支持這群「無冕王帝」外,我們亦有責任記住每一件事情,不要讓時間沖淡,使人漸漸遺忘。所以歷史是要來記住的,成為我們日後的警惕。

【武漢肺炎】新城電台總監確診 明天起全台停播消毒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武漢肺炎第三波疫情嚴重,新城知訊台執行總監程凱欣今日初步確診。新城電台表示,會為位於黃埔的辦公室總部進行全面消毒。內部消息指,公司要求所有員工在今日下午5時半撤離辦公室,於明天起進行清潔。電台明天起暫停廣播節目,以三台聯播方式及自動化電腦播放歌曲至另行通知。

記者下午到新城電台視察,發現門口貼有抗疫措施通告,但未見貼上暫停廣播或有確診個案的通知。有職員外出接應送貨員時戴上口罩及眼罩。至下午5時半,有記者從該接待處的閉路電視中,拍攝到部份員工從辦公室後門離開。15分鐘後,一名員工從正門離開,但拒絕透露辦公室內的情況。6時左右,有身穿全套保護衣物、戴上眼罩及豬嘴的工作人員到場進行消毒。

72C156CE-854D-41E8-BA76-D372316D2B98

新城電台為近期繼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後第二間有確診個案的媒體,並為首間因有確診個案而全台停播的媒體。

版權: 

【721一周年】警狂拉封鎖線查記者 兼票控違限聚令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今日為元朗7.21白衣人恐襲一周年,警方多次元朗形點商場及鳳攸北街拉起封鎖線截查記者,並票控記者違反「限制令」。有記者反駁採訪工作理應獲豁免,惟警方未有理會,要求記者「排埋牆」等待截查及停止攝錄。有記者被搜查後希望留下拍攝,惟遭警員拒絕,指「你留喺度會再俾人搜多次。」

IMG_2354 (2)

警指記者違限聚令 要求排埋牆截查兼停止攝錄

於晚上10時正,警方在鳳琴街及鳳攸北街交界拉起封鎖線,截查逾30名記者及市民。有記者在封鎖線外拍攝,遭到防暴警察阻止,並指「係咪想入去呀?我哋可以邀請你入去㗎喎。」

其後,警員突然開咪指在防線前拍攝的「黃背心人士」違反「限聚令」,命令不准離開,需站在牆邊接受截查,核實記者身份。警員又以為免侵犯個人私隱為由,要求所有傳媒停止攝錄。

50137513307_274dc6b2b1_o-2

記者反駁禁令豁免採訪工作 反遭警告喝斥

多名記者鼓譟反駁警方,指自己正在採訪工作,理應不受「限聚令」所限;亦有不少記者稱:「啱先被搜完喎,又搜?」惟警方未有理會,只稱「冇辦法,太多假記者! 」、「頭先叫你走又唔走!」並「警告」記者:「傳媒聯絡做緊其他嘢,唔係你大聲,我就叫佢哋做你!」

在截查前,有警員著記者「等一等」:「你哋又係接老細order,我哋又係接老細order,一齊等吓啦!」有記者被搜查後,希望留下拍攝,惟遭警員拒絕,指「你留喺度會再俾人搜多次。」

網媒《APP》記者在鳳琴街被搜查時,遭防暴警員無禮對待及喝斥,「望咩呀望?同人講嘢要望住人!你做訪問都要望住人啦!做記者唔係淨係識影兩張相,幾張相賣唔到錢㗎!做記者要識多啲嘢!知唔知呀?」記者未有回應,該警員大聲斥:「答我!知呀!」

IMG_3764

警挑釁曾被捕區議員:啱啱保釋出嚟啊?係咪又想返去啊?

在「大搜查」後,警方再於鳳琴街及鳳攸北街多處截查記者及區議員。於鳳琴街及鳳群街交界,至少30名警員拉起封鎖線,要求截查元朗區議員陳樹暉、伍健偉等人及至少8名穿上印有「Press」字樣反光衣、佩戴記者證的記者。防暴警員在截查期間多次質疑在場記者身份,不斷呼喝「點知你地係咪扮記者呀?」,並至少三度查閱被截查記者的記者證。

另外10名防暴警員則遊走鳳琴街,「嗌咪」要求現場市民散去,否則將會以「限聚令」票控,「唔好多過4個人啊!如果咪埋嚟告你呀!知唔知呀?」元朗區議員林進於周日被警方拘捕,並於昨日被䆁,有警員故意走向林進面前挑釁,「你啱啱保釋出嚟啊?係咪又想返去啊?」

IMG_3763 (2)

警開咪巡邏 爆粗回應居民指罵

當警察走到鳳攸南街一帶時,一名防暴警員突然失控,衝向一名黑衫市民,惟被小隊指揮官命令喝止:「返嚟啦!返嚟啦」,惟該名警員未有理會,需要另一名警員上前制止。在警方巡邏期間,有居民不滿警方「嗌咪」,於窗口高呼「收皮啦,死黑警!」、「返屋企啦!警察喎!」,警員則「爆粗」回應:「食票啦,屌你!」

IMG_20200721_202337_862

形點商場截查過百記者 票控網媒違限聚令

在晚上7時半,警員已在元朗形點商場地下將過百名記者以封鎖線包圍,並稱要進行截查,傳媒聯絡隊警司高振邦稱「有部份人混入記者群,所以要逐一截查」。截查大約兩小時後,警員只准許已向政府新聞處登記、商業登記、社團登記或有記協證的記者離開。

警員之後以違反《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羣組聚集)規例》、即「限聚令」票控部份網媒記者。有被票控的網媒記者稱,警員問及「你有冇受薪?」、「有無政府新聞處登記、記協證、商業登記、社團登記?」,期間又問他「知唔知註冊地址?」

DSCF0559

另一被票控的網媒《申宣事跡》記者何小姐指,一開始警員指要被傳媒聯絡隊「問問題」,以及拿出記者證檢查,「佢check我嘅網台有無登記,又唔俾用電話,我哋有登記,但我出示唔到證明。」她又指自己獲放行時,警員警告她:「你除反光衣!唔好再留係度,唔好再俾我見到你!」她批評警方做法無理,無故在採訪工作期間被票控罰款,「完全係扼殺報導自由,係咪叫人唔好再出嚟?」她又指看見有一名學生記者被警員以「未夠秤」帶回警署。

版權: 

記協回應六宗警方投訴個案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警方昨晚致函本會,就六宗事件向本會操守委員會作出投訴。本會將按照既定程序跟進及調查。我們今日(7月21日)已去函警方,要求警方提供詳細資料。信件內容如下:

郭總警司:

閣下於七月二十日的來函已收悉,當中就六宗事件作出的投訴,本會將按照既定程序跟進及調查。

相信 閣下來函前已仔細閱讀本會的投訴機制簡介,明白本會的操守委員會只接受「公眾關於不實或有違操守報道的投訴」。是次 閣下以公僕/政府部門代表身份作出投訴,不屬「公眾投訴」類別。我們亦留意到, 閣下在信中提及的六宗個案,大部份均是對個別記者的行為舉止甚至涉及公眾衞生等問題作出投訴,亦不屬於投訴機制內有關「不實或有違操守報道」的範圍。儘管如此,記協作為專業的新聞工作者組織,一直致力維護新聞專業操守,因此決定對投訴個案作出調查。

為了作出全面及公正的調查,本會的投訴機制要求投訴人必須將有關報道的原文和投訴詳情寄交本會操守委員會。 閣下來函提及的六宗事件,只附有簡短的事件概述,操守委員會難以單憑片言隻語進行調查。以下列舉幾個問題,希望 閣下或 貴處可提供更多資料:

1. 第一宗個案,投訴內容是「深學媒體」涉嫌安排未成年學生記者到複雜混亂的突發事件現場進行採訪,「置身於危險環境之中」,認為「深學媒體」涉嫌罔顧學生記者的安全。請問該危險環境是指甚麼?當時發生甚麼事情?兩名學生記者人身安全面臨甚麼威脅? 根據 閣下提供的資料,現場是大型購物商場,處方可否提供更多資料以顯示媒體指派記者到現場前已可預知現場環境危險?

2. 第二宗個案投訴「全民新聞」記者進行直播期間就兩名女警的外觀作出冒犯性評論。當時「全民新聞」成員作出了甚麼評論? 閣下所指具冒犯性的內容是甚麼?事件如何發生?

3. 第三宗投訴指控記者騷擾警員工作,直播期間大聲質問在現場工作的便衣警員是否警察,並近距離拍攝警務人員的容貌。當時記者實際的騷擾行為是甚麼?現場環境嘈雜嗎?被質問的便衣警員當時是否已掛上委任證?記者當時為何不應詢問正在行使警權的便衣警員身份?被近距離拍下容貌的警務人員有多少位?他們當時有否蒙面?

4. 第四宗個案投訴「加山傳播」以「防暴按倒示威者 市民合力擊退落單警」為題發文, 閣下認為「當時暴徒手持短刀襲擊警員,並非一般『市民』,而是罪犯。」「該批施襲者並非『擊退』防暴警員,而是公然搶犯及襲擊警務人員。」 閣下認為「報道偏頗,涉嫌誤導公眾」,請問 閣下所指的偏頗及誤導是否針對上述兩點?對於沒有當場被捕,也沒有被法庭定罪的人士,記者應如何斷定該些人士就是「罪犯」?按照警方的定義,成為「罪犯」是否就同時失去「市民」的身份?

5. 第五宗個案指控「丘品創作」記者以特寫鏡頭拍攝示威者散落地上、印有不同警員個人資料的單張,認為記者有欠專業,並指記者有機會違反禁制令。請問當時的事發經過為何?記者有否拍攝單張散落的情況?還是只集中拍攝地上的單張內容?記者的特寫鏡頭有否清晰拍攝到警員的個人資料?受影響的警員有多少?

6. 第六宗個案指控記者採訪期間在沒有戴上口罩的情況下走向警務人員面前大聲說話,請告知事件的前因後果。事發地點在戶外還是室內?

就以上的疑問,請 閣下提供報道原文(或報道片段)、事件詳情,以及在場警員的聯絡方法,以便本會取得第一身的資料作出跟進。本會亦歡迎 閣下親身向本會提供資料,以便操守委員會跟進調查。

期望 閣下盡快提供所需資料,以便我們更有效處理 閣下的投訴。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7月21日

版權: 

記協極度關注警方向身穿反光衣的記者濫發告票

$
0
0
內容: 

721元朗襲擊事件一周年,有人發起到元朗的商場抗議,大批防暴警察到場驅散。期間,警方多次截查身穿反光衣的記者,並向部分記者發出違反限聚令告票。記協極度關注上述濫發告票的行為,並反對警方自行篩選記者的安排。

記協接獲報告,防暴警察昨日在元朗的商場驅散人群期間,一度將大批記者包圍及進行搜查。有記者表示,當時被警方問及是否政府新聞處登記的傳媒,否認後即被發出違反限聚令告票。多名在場採訪的學生記者,亦因並非受僱於傳媒機構,接獲警方發出的告票,本會截至今日(22/7)下午三時半,已接獲十七宗相關呈報個案。

警方事後指,當時部分穿着反光衣的人士未能說出自己受僱的傳媒機構或出示有效記者證,並非正在進行採訪工作的記者。但警方未有解釋有關人士若非在場採訪,當時究竟進行什麼活動或有何違法行為。

根據俗稱限聚令的《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羣組聚集)規例》,「在工作地點為工作而進行的羣組聚集」可獲豁免,意味新聞工作者在公眾地方進行採訪,並無違反有關規例。有關條文並無界定何謂「工作」,而現行法例亦無規定新聞工作者必須符合個別條件才可被承認為「記者」,例如受薪、持記協證件或獲得政府新聞處認可等。

由此可見,警方無權自行對「記者」的身份作出定義及進行篩選,警務人員向進行採訪工作的人士發出違反限聚令告票,亦毫無法律基礎。本會促請警方停止濫用公權力,並停止阻礙採訪。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7月22日

周浩鼎以被冒名為由 促政府立法監管「假新聞」

$
0
0
內容: 

(獨媒特約報導)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稱,連日來有人冒認其身份,以他的名義發佈政府即將實施「禁足令」的假消息。他今日(7月24日)召開記者會澄清事件,批評冒認者「極端無良及可恥」,造成選舉不公,要求政府未來設立「假新聞法」以監管新聞發放。

被盜名發佈實施「禁足令」假消息 斥令社會恐慌加劇

周浩鼎表示,自從他在7月22日宣佈參選立法會後,隨即有人以他的名義,經電話訊息發放政府將下星期一實施「禁足令」的假消息。他又稱,本日(7月24日)再有不明人士,於Telegram及WhatsApp謠傳《香港01》引述民建聯周浩鼎發布相同訊息。

周澄清絕無此事,亦不知道為何會有人冒認自己,但猜測是有心人想藉此打擊他的聲譽。他認為事件不但干犯選舉法例及刑事罪行,更在疫情下加劇社會恐慌,令不少市民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核實新聞內容,要求警方查明真相並追究到底。周強調,若要阻止同類行為再發生,政府需參考新加坡等地區制定「假新聞法」,監管新聞發放及內容,以免不明人士連累其他「盡忠職守」的媒體及候選人的聲譽。

DSC01517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

被問及是否支持「禁足令」時,他未有正面回應,只稱政策由政府考量,當務之急應是進行全民檢測,指政府應要求中央提供相關支援。

稱民建聯受「假新聞」困擾 個人資料被廣傳

周浩鼎選舉團隊成員、前屯門區議員葉文斌斥事件是惡意抹黑,造成選舉不公。葉又引述過去自己及其他民建聯成員被「起底」一事,指成員一直受「假新聞」困擾,過去曾被人在連儂牆上張貼相關「假新聞」,或於Telegram群組上被廣傳個人資料。他斥該等行為嚴重侵犯私隱,惟政府未有即時處理。他表明未來會去信選管會要求跟進,亦要求私隱專員公署主動介入事件,與警方合作查明真相。

DSC01523
周浩鼎選舉團隊成員、前屯門區議員葉文斌

編輯室周記: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第三波疫情殺個措手不及,迎來兩難,究竟法院應否停擺?不停擺,每日有不同人進出法院,猶如計時炸彈;停擺,逾千名示威者的案件便要延後,承受煎熬,畢竟 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

過去兩個多月,《獨媒》記者採訪一宗接一宗的審訊,這些大都是受到年初第一波疫情影響,而延遲至近日才能開審的案件,可以說,被告、司法人員正承受著案件積壓的後果,我們的採訪工作也難免疲於奔命。

法庭在上周短暫停擺兩日,便重新恢復運作,可見司法機構大抵不希望案件延期。《獨媒》會繼續關注抗爭相關的案件。

7.28上環衝突案,夫婦和少女在上周五裁定暴動罪不成立,總算告一段落,然而湯偉雄說:「希望所有人得到公正裁決後才慶祝」。確實在另一邊廂,去年8月3日旺角遊行後清場,9人被控非法集結的案件,現正在九龍城裁判法院審理中,預計需時23日,《獨媒》亦派出一名記者專責緊貼報導。

原訂8月舉辦的公民旁聽工作坊也不得不延期,如有機會舉辦,會盡快向大家公布。

各位讀者可到網站閱讀我們的法庭報導,或訂閱TG,我們會每晚將當日法庭報導以一帖形式一併發出。

獨媒報導專題:清算教育

無標題

一年前,人們一邊說著害怕「秋後算賬」,一邊誠惶誠恐的站了出來,上街、罷工、抗爭。一年後,社會抗爭氣氛轉淡,白色恐怖隨《港區國安法》無聲來臨,「秋後算賬」悄然浮面。

教育界是首當其衝的行業之一。在高壓的政治環境下,教師連在課餘時間,也得小心翼翼:說一句「敏感」的話、like一個批評政府的帖子、參與一次合法遊行,已有可能令他們失去工作。

《獨媒》訪問了數名因政治立場而收到投訴、或遭校方打壓、甚至失去教席的老師。中學通識老師、教學助理、大學教授,紛紛躲不過這場風波。在《國安法》下,他們何去何從?

繪時事漫畫教師不獲續約 難捨學生:想睇住佢地考好DSE
居港廿年外籍教授被迫離港:不捨呢度嘅人、水、島嶼
「黃」師工餘任義務記者 學校針對 翻CCTV尋「罪證」
FB頭像批評警察 教育局發譴責信險DQ教席

社區新聞計劃

112473191_2115313505280152_8093388501726344269_n

近日,本網收到一名讀者來信,質疑由新界西社區報聯合出版的「新界西立法會選舉特刊」(下稱特刊)內容,指在該幾版中,只見民主派潛在立法會候選人朱凱廸及張可森的相片,而其他候選人在內文只有提及名字,而沒有相片。

元居民社區報、屯敘及葵青寶典聯合編採「特刊」,是為了引起新界西市民關心民主派初選及將進行的9月立法會選舉,透過訪問新界西特有的議題,令市民了解潛在候選人對新界西的熟悉程度及其立場。三份社區報在邀約訪問時,均邀請有可能出選民主派初選的候選人受訪,並已在特刊的封面當眼處展示8名受訪者的訪問照及在封底列出最終參選民主派初選的隊伍名單。

在籌備「特刊」時,各社區報成員就版面及內容作出討論,認為「特刊」內應覆蓋選舉團隊的故事,惟得知某些參與人的選舉團隊多是義工,他們不便透露個人資料及接受訪問。經社區報團隊討論後,因應受訪者背後團隊及版面的限制,最後抽取了朱凱廸及張可森團隊的兩篇訪問

獨立媒體(香港)於2018年推行「社區新聞計劃」,旨在促成公民主導、以推動社區民主為己任,維持編採自主的社區報。社區報編採自主,獨立媒體(香港)提供資助,並由「獨立媒體 www.inmediahk.net」派出編採人員協助社區報運作。各社區報成員則以義工身份,無償報導社區大小新聞及維持團隊運作,經驗或許不足,而我們的責任,便是令各社區報最終能獨立運作,盼大家支持社區新聞計劃眾籌

【部分錯誤】中國、新加坡、英國及美國的記者證需要政府發牌?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摘要

  • Facebook流傳圖片指「多國記者證需要政府發牌」,圖中以中國、新加坡、英國和美國的制度跟香港比較。
  • 經查證,圖片對中國的描述正確,對新加坡的描述部分正確,但新加坡的記者無須政府發牌。
  • 英國獲政府部門認可的記者證由英國記者證管理局發出,但該組織並非政府機構,英國亦無規定記者必須取得記者證才可採訪、報導新聞。
  • 美國部分政府部門會發出記者證,但主要作用為讓記者進入特定場所,記者於公眾地方採訪、報導新聞前無須獲得政府許可。
  • 圖片提及的四個國家中,僅中國的記者必須取得官方記者證,圖片提供的訊息部分錯誤

背景

2020年7月23日,Facebook專頁「守望者」發佈圖片稱「多國記者證需要政府發牌」,圖中提及中國、新加坡、英國、美國及香港五個地方,又指「香港13歲童竟可自稱做記者」及「香港記者的專業性、認受性被拉低」(見圖1)。[1]圖片右下角寫上日期「2020/5/10」,相信指涉2020年5月10日《深學媒體》13歲學生記者在尖沙咀海港城被警員斥責是童工、非法聚集後一度帶走一事。[2][3]

110667213_287998332642944_5555642536850652502_n
圖1︰網絡流傳關於各國記者證申請要求的圖片。

圖片宣稱五個地方的記者證資格如下︰

  • 中國︰需大專以上學歷、通過考試;
  • 新加坡︰受廣播法約束、由媒體發出;
  • 英國︰統一由英國記者證管理局發出;
  • 美國︰由當地政府發出,需要向地方警局提交受僱公司推薦信、個人資料申請,自由工作者需要3間媒體公司推薦信;
  • 香港︰沒有指定機構或條例規定。

透過搜尋圖中文字及使用Google逆向搜尋功能,可找到Facebook專頁「時聞香港」於5月13日發佈同一圖片,但加上黃字「究竟 最下賤 的職業是怎樣煉成?」[4];另一Facebook專頁「白警2.0」則於5月12日發佈此圖片及略為詳盡的文字內容,例如提及美國的部分清楚寫明以紐約作例子,但未提供資訊來源,而帖文標示為轉載內容,未有說明出自何處。[5]

Google上亦有Facebook專頁「GreenBook」帖文的頁庫存檔,顯示發表時間為5月11日上午11時32分,文章及圖片跟「白警2.0」所轉載的一樣,並於最後註明「如果覺得圖文內容有用,歡迎下載、分享使用」。[6]按下頁庫存檔中的連結未能找到「GreenBook」在Facebook上的頁面,顯示這個Facebook專頁已經刪除。

2020-05-13--------Posts-2

2020-07-24---2-0---Posts-2

2020-07-24-11-57-13-------1
圖2-4(上至下)「時聞香港」帖文截圖、「白警2.0」帖文截圖、「GreenBook」帖文Google頁庫存檔截圖。

商人冼國林5月7日在其YouTube頻道「冼師傅講場」上載影片《假記者充斥,如何杜絕?》同樣以中國、新加坡、美國及英國的制度作為例子,可能是上述帖文的資訊來源。[7]經《傳真社》查證,這一段影片有多項錯誤資訊。[8]

查證

中國

中國《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新聞記者證是新聞記者職務身份的有效證明,是境內新聞記者從事新聞採編活動的唯一合法證件」,而第七條規定「新聞出版總署負責全國新聞記者證的核發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負責審核本行政區域新聞機搆的新聞記者證。」第九(二)條則規定領取記者證的人員須「具備大學專科以上學歷並獲得國務院有關部門認定的新聞採編從業資格」。[9]

因此中國記者需要向政府申請記者證才可採訪,而且申請資格符合圖1中「需大專以上學歷、通過考試」的描述。

新加坡

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網站上有申請媒體認證卡(Press Accredition Card, PAC)的頁面,指引清楚寫明在新加坡記者不需要有PAC也可報導新聞,但PAC能令其工作更方便,特別是確保從官方渠道獲得及時資訊方面(“Although a journalist does not require a PAC to report news in Singapore, the PAC facilitates his/her job, especially in securing timely information from official sources.”)。[10]

而圖1關於新加坡「受廣播法約束」一句,參考冼國林的影片內容(約3分48秒左右開始),意思應該是新加坡的媒體受《廣播法》(Broadcasting Act)約束。

根據新加坡政府網站2013年6月的介紹文章,傳統媒體需按《廣播法》和《報紙及印刷新聞法》(Newspaper and Printing Presses Act)申請個別牌照,互聯網上的內容提供者則自動按《廣播法》獲得「類別牌照」(Class License),須遵守類別牌照的條款及互聯網守則(Internet Code of Practice)。按照當時的新政策,如果新聞網站發佈新聞的頻率及流量符合規定便須申請個別牌照。[11][12]

部分新加坡媒體受《廣播法》約束(印刷媒體有其他法例限制),《廣播法》中並無關於記者證的規定[13],發出記者證應為媒體自行決定,所以圖1中「受廣播法約束、由媒體發出」部分正確,然而「記者證需要政府發牌」的描述仍不適用於新加坡。

英國

「英國記者證管理局」(The UK Press Card Authority, UKPCA)負責管理發放「英國記者證」(The UK Press Card)事宜,其網頁清楚寫明這是一項自願計劃,而且由董事會管理,董事會成員為全部(目前共19個)把關機構,這些機構均為全國組織,負責代表或僱用記者或其他媒體人員,除了包括英國記者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of Journalists)、英國攝影記者攝會(British Press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專業出版人協會(Professional Publishers Association)等代表業界的組織外,亦有《BBC》、《路透社》(Reuters)、《天空新聞台》(Sky News)等新聞機構。[14]

UKPCA本身並非政府部門,19個把關機構中亦不包括政府部門,《傳真社》查證冼國林的影片時向英國記者證管理局查詢,亦得到回覆指從未收取政府資助。

據UKPCA的網站描述,他們發放的記者證獲得英國所有警察部門、司法部以及其他公共機構承認。而UKPCA其中一個把關機構專業出版人協會的網頁上則明言記者證不會帶來特權,但這是獲英國警方接納確認身分的方式,警察可以賦予證件持有人更多權限,進入一般大眾無法前往的地方。[15]

英國攝影網站Demotix於2010年曾發出屬該公司的記者證,被UKPCA批評,指Demotix的記者證不獲業界認可。[16][17]

從上述資料判斷,雖然在英國獲廣泛認受的記者證乃統一由UKPCA發出,但嚴格而言圖1中「記者證統一由英國記者證管理局發出」一句並非事實,其他機構亦可自行簽發記者證,惟未必獲政府部門承認。而且在英國的公眾地方採訪並不需要申請記者證,記者證亦不是由政府發出。

美國

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及梭倫斯汀媒體、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Shorenstein Center on Media,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於2014年6月曾發表報告《誰獲得證者證?美國的媒體認證做法》(Who Gets a Press Pass? Media Credentialing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調查了2008至2013年期間該國記者嘗試取得各種認證的經驗。[18]

報告第2頁「法律背景」部分指出,大多數跟新聞媒體有關的權利均來自《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下稱「第一修正案」),而第一修正案表明任何人發表新聞、從公開來源收集資訊或在公眾地方記錄政府活動前無須任何特別許可。

此外,美國國務院網站上提到,獲認證的記者及技術人員可參與國務院的公開媒體活動,其中提到參與者需要提供以下其中一項認證[19]︰

  • 由美國政府(如白宮、國防部、外國記者中心及國會等)發出、附上照片的記者證;
  • 由所屬新聞機構發出的附照片證件;
  • 由僱主發出、印有機構正式信頭及確認其記者僱員身份的信件。

由此可見,新聞機構發出的記者證亦有機會受認可,並非必須使用政府機構發出的記者證。此外,雖然美國白宮、最高法院、國防部等機構均可讓記者申請記者證,但主要作用是供記者進入有關機構場所的權限,而非認證記者身份的官方制度。[20-22]

圖1指美國的記者證「由當地政府發出」不符事實,美國也不屬於「記者證需要政府發牌」的國家。

結論

圖1上方有「多國記者證需要政府發牌」大字,而相信是圖片來源的Facebook帖文亦指「其實很多國家的記者證是由政府發出,有統一規範」,並列舉圖1提及的中國、新加坡、英國、美國作為例子。

經查證,這四個國家當中僅中國有政府發牌制度,即必須取得政府發出的記者證方可從事新聞採編活動。其餘三個國家雖有政府認可或發出的記者證,但並非必要,即使不申請有關證件仍可採訪、報導新聞。簡單列表如下︰

07281

綜合上述資料,圖1指中國、新加坡、英國、美國的記者證需要政府發牌的訊息部分錯誤。

資料來源

  1. 「守望者」Facebook帖文
  2. 13歲學生記者被警帶走遭搜查期間多次落淚(香港獨立媒體)
  3. 【5.10 和你sing】13 歲學生記者被警帶走警員斥童工、非法暴徒(立場新聞)
  4. 「時聞香港」Facebook帖文
  5. 「白警2.0」Facebook帖文
  6. 「GreenBook」Facebook帖文Google頁庫存檔(網絡時光機備份)
  7. 【冼師傅講場】|冼國林|EP56|假記者充斥,如何杜絕?(冼師傅講場YouTube頻道)
  8. 【Fact Check】網上影片發放錯誤資訊曲解本港及各國規管記者制度(傳真社)
  9.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
  10. MCI PAC Online: Guidelines for News Reporting in Singapor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11. What is the licensing framework for online news sites all about?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12. Fact Sheet - Online news sites to be placed on a more consistent licensing framework as traditional news platforms (Infocomm 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
  13. Broadcasting Act (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14. UK Press Card Authority
  15. Press Cards (PPA)
  16. Demotix website defends issue of press passes | Media (The Guardian)
  17. Warnings issued over unofficial 'press card' (Press Gazzette)
  18. Hermes JP, Wihbey J, Junco R, Aricak OT. Who Gets a Press Pass? Media Credentialing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 Shorenstein Center on Media,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2014 pp. 1-39.
  19. Information for Journalist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 White House imposes new rules on reporters’ credentials, raising concerns about access (The Washington Post)
  21. Requirements And Procedures For Issuing Supreme Court Press Credentials
  22. For the Medi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撰寫︰鄭家榆(執行編輯)
複核︰劉軒(編審成員)
校正︰區家麟(編審成員)

有幾「資深」?想掩飾什麼?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資深滅時潘:贈真假施嘉雯》
潘麗瓊變施嘉雯,移形換影鬼成人。
鬼話撐腸人有愧,人格沉淪鬼上身。
連篇撰述為應制,剪輯傳播當新聞。
求真未敢作假易,如斯淺薄扮資深。

今天的香港社會,荒謬到無以復加。有些不知是誰說的,又或者是自己作大的所謂「傳媒人」,要在自己這個「傳媒人」的標籤上加上「資深」兩個字,彷彿加了這兩個字便特別權威,特別有說服力。事實是否如此?過去大家應該也領教過很多所謂「資深傳媒人」、「資深時事評論員」,大抵都知道真正的資深不會自己說自己資深。自詡資深,往往也只是自己加持自己。別人說你「資深」,可能只是不能再找到其他說得通的讚譽。聊表敬老,說你是資深就是最廉價的擦鞋。甚至可能只是諷刺,暗示你沒有其他更有說服力的賣點。

無論如何,資深也好,資淺也好,正常的情況下,寫文章的人總不會以為自己文章有沒有價值。日本作家太宰治不斷暴露自己的不堪,甚至認為自己已經「人間失格」,但他仍然以自己能寫出好的文章而自鳴得意。

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之後,彼此惺惺相惜,精神相通。梁思成曾經向朋友說「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這句話成為美談而廣為流傳。愛屋及烏,老婆是自己心愛的老婆,心愛老婆寫的文章當然也要與有榮焉,當自己有份。但其實這句話起源更早,約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新一輩作家不斷冒起,個個都以為自己可以開一代的文風,因此總認為「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

寫文章的人,就算不追求完美,也會盡量把要說的話說好。寫成文章之後,就算以為別人的文章也好,甚至更好,但總不會以為自己文章很不好,否則便不會發表,不會打爛自己招牌。

偏偏香港今天的香港有這一種所謂「資深傳媒人」,寫了篇文章出來,唔想用自己個名,可能說明了她自己心知肚明那篇文章有幾多斤両。事實上,此人雖然自視資深,但寫的文章一向都係只能說是輕薄為文!所謂資深,只係在行內可能算是歷史悠久!而且往往只係寫埋啲建制文章,討權勢歡喜!當寫文章只係為咗搵食尋租,不是有什麼理念要傳揚,自然也不會覺得自己的文章寫得好。寫了出來如果自己也頂唔順的,才會希望稿費照賺,名就千祈唔好出,無謂打爛自己個齋砵。

當然,正如佢所講,好多人都用筆名。但今天用筆名寫作的大部份作者,其實個個都知佢哋係邊個。佢自己引用的例子,其實作者的身份都是清清楚楚!而且時代也不同。

如果用筆名的用意是刻意要掩飾身份,與今天一般所謂用筆名的意思根本完全唔同。如果所謂「筆名」仲要刻意張冠李戴,誤導別人以為是另一個實實在在存在的行家,那用意就更是明顯了。佢真係唔知另外有一個施嘉雯?佢哋好似在同一個機構工作過喎!而且佢引致被冒認的那個對象,其實都唔係唔資深喎,只不過無須跟佢一樣要用資深來作賣點而已!

再睇返當事人所交代嘅時序,事實就更清楚了,擺到明就係存心搏懵。俾人篤爆,焗住要出嚟澄清,認真的道歉都冇句,仲要拋下一句「名字不是任何人的專利」。除了霸道,更說明是有何居心。如此自爆,也說明了所謂「資深」可以是幾淺薄!現在與出版社互相推卸責任,出版社又靜雞雞喺個網頁上將另一位當事人的姓名稍作修改,但卻改不了已經印出來的那本書。如此小格局的行為,更是說明了問題是什麼性質!再回顧一下佢過往的某啲言論,唉!算啦!當佢真係「資深」又點?真係想唔贈佢幾句,唔打佢一次油都唔得!

版權: 

記協回應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擬立法監管媒體

$
0
0
內容: 

身兼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的保安局長李家超日前接受《大公報》專訪時透露,會參考外國對媒體的管理制度和懲治方法進行研究,不排除立法監管媒體,又指會搜集證據打擊公開宣揚「港獨」的媒體。記協重申,我們反對任何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名、箝制傳媒為實的制度,此等制度將造成寒蟬效應,進一步侵蝕香港僅餘的新聞自由。

《港區國安法》(下稱國安法)生效接近一個月,法例本身已經有針對危害國家安全的條文及罰則,適用範圍涵蓋所有人,無必要特別對媒體作出額外規管。而國安法理應針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並非用以針對傳媒,當局提出立法監管傳媒,難免令人認為政府有意整頓甚至控制傳媒,令傳媒無法繼續履行第四權的天職。

本會亦十分關注李家超在專訪中提及,會搜集證據打擊公開宣揚「港獨」的媒體。我們希望李局長公開交代其口中公開宣揚「港獨」的媒體是否確實存在?若是,有否實質證據?局方又基於甚麼準則斷定媒體有否公開宣揚「港獨」?這個問題尤其重要,特別是當媒體認為內容無問題並如常作出報道,事後卻被指宣揚「港獨」,後果將十分嚴重。本會認為局方應盡快解說何謂「公開宣揚港獨」,避免有媒體誤觸雷池。

另外,據《大公報》報道,李家超一方面認為一國兩制下新聞自由非常重要,希望傳媒業界能自律,另一方面卻表示不排除立法監管傳媒,說法自相矛盾。作為港區國安委成員及保安局局長,李局長的言論對整個香港社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期望李可清楚表達政府的意向,避免引起傳媒及市民誤會。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7月30日

版權: 

最下賤的職業?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有人說,這一年來,香港多了很多記者。有人質疑,這麼多記者,是不是要管一管?有人提出,未成年人、滿口粗言穢語的人也可以成為記者,這職業已淪為最下賤的一種。事實上,「記者」是一種職業,卻不單單只是一種職業。香港每一個人,都有權採訪、報道,這是基本法一直保障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我們被剝奪了這些自由,或許真的會變成最下賤的人。

以最近的禁堂食政策為例,我們看到的是高官們不識民間疾苦,抗疫路上幾乎走一步錯一步,連累草根勞工們「搵食」艱難。如果不是資訊自由、言論自由,傳媒、記者只能讚好官方政策,如何能夠將基層市民苦無用膳之地的情境,如實呈現在公眾眼前?如何令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員們「朝令夕改」?(即使他們最終沒有道歉,亦無人負責)

話說回頭,一般人的認知,記者是受僱於某媒體的從業員,和其他打工仔一樣,出賣自己的時間去換取工資。但沒有受薪的學生記者、公民記者,他們也有權去採訪、報道,正如你我只要拿起手機,好好記下一些事情,然後公諸於世,人人也可以是記者。

面對新聞資訊氾濫的環境,我們最需要的不是限制記者的數目,規管他們的質素,而是學懂分辨新聞的真假,對不良資訊、無恥的媒體說不。

如果只限官方認可的「合資格」記者存在,官員貪腐、豆腐渣工程、疫症蔓延等消息,恐怕只會永遠深埋在暗角之下。沒有真相的社會,平民百姓只會被欺壓得更苦、更痛。想一想,最痛恨記者的人是誰?

《對馬戰鬼》的慘痛結局告誡窮苦民眾慎防香港本土派惡墮成為獨夫

$
0
0

你知道《對馬戰鬼》的結局,境井仁和志村大人的對話,其實是隱含編劇對民族主義和香港本土派的擔憂嗎?

你知道其實歷史上有一些打著本土派旗號的人,最後變成了大獨裁者嗎?

你知道左翼其實不排斥本土主義和民族主義,是甚麼條件下才排斥?

就《對馬戰鬼》這樣精彩的解讀,務必要一看!

精彩內容預覽!

可惜的是,香港的工人力量和左翼力量太過薄弱,若果本土主義如此惡墮,恐怕沒有健康力量可以阻止。《對馬戰鬼》的故事尾段,就帶了編劇對本土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批判。

《對馬戰鬼》的結局對民族主義和本土主義的批判

故事尾段,境井仁去見他的舅舅志村大人,志村大人告訴仁,將軍決定解散境井家,並且派新的武士接管其領地。境井仁說可以去流浪。

然後兩人策馬去境井家族的墓地,途中遇到一個農民,農民說賣掉了所有家當,去投靠對馬戰鬼,希望可以組成軍隊殺回蒙古,焚燒蒙古的大草原。

這可是暗諷對抗外敵的本土主義,惡墮成侵略他人的......

更精彩的內容按下面的連結看!

接下來內容請點擊此連結觀看

版權: 

編輯室周記:就嚟有10份社區報喇!

$
0
0
內容: 

2018年獨立媒體(香港)推出的「社區新聞計劃」,協助居民自發組成的團隊出版社區報,運作至今兩年半,支援的社區報已經有8份,另外尚有至少3份籌備中!有望在今年內打破10分大關!

七月份「社區新聞計劃」有如下發展:

112473191_2115313505280152_8093388501726344269_n

新界西社區聯手出版

立法會換屆選舉原訂於2020年9月舉行,3份位於新界西選區的社區報—《葵青寶典》、《元居民》及《屯敘》聯手合作,出版了《2020立法會選舉新界西特刊》,藉此了解各民主派候選人對初選及立法會選舉的看法。

特刊共印製了7000份,於各街站及區議員辦事處派發,反應非常熱烈,在此感謝各位讀者支持。

109622513_135270001571119_531388464021662205_n

首份鄉郊社區報《八段錦》

報導八鄉錦田大小社區事的《八段錦》在七月正式出版了第一期,是首份鄉郊報。首期內容包括錦田南公屋發展、疫情之下的錦田食肆、波地路垃圾站規劃及區內的停電問題

由於註冊上的原因,第一期的實體版未能如期印製,所以有意取閱實體版的讀者只能等待下一期的出版,在此作出抱歉。

110526783_156057676082284_8539275618490555906_o

《元居民社區報》7.21一周年專訪及橫洲收地

《元居民社區報》在7.21一周年之際,訪問了包括記者及區議會落選人等不同與反送中運動有關的人士,探討過去一年來事件對他們的影響。

多年來一直備受爭議的元朗橫洲第一期公營房屋發展計劃的清場期限早前屆滿,地政總署人員在居民未獲妥善安置安排的情況下貿然入村清拆,《元居民社區報》記者當日便入村作跟進報道,全程直擊政府人員的行動,見證居民的徬偟。

tytyai

疫情下的報導

武漢肺炎疫情在社區爆發,各社區報自然持續跟進。早前政府公布25間作檢疫用的酒店名單,其中一間為青衣華逸酒店,《葵青寶典》記者特意採訪了葵青區區議員郭子健及韓俊賢,談及對居民的影響。

shankingai

屋苑專題

自己居住的屋苑事務,可能比區議會更加切身。《屯敘》在七月開展屋苑專題,查探屋苑的法團、商場小店以及街市的問題。記者走訪了停擺十五個月的山景邨法團,以及易手兼「翻新」後的友愛街市。

獨立媒體(香港)2018年起推行「社區新聞計劃」出版社區報。今年,我們會繼續支持各社區報運作,持續在各區建立新團隊,提供支援包括申請報刊出版牌照、編採支援及承擔出版開支,最終目標令各社區報團隊編採及財政自主。

每月基本經費:$53,000
項目統籌及助理:$28,000
印刷開支(每月出版至少四份社區報,每份印數約6,000):$24,000
運輸及雜項:$1,000

支持「社區新聞計劃」

【惡法日誌】漆黑中的螢火蟲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無國界記者:世界新聞自由地圖

八月六日 六四燭光晚會大搜捕,就連一點燭光亦再也容不下

朋友送來一張「無國界記者」的全球新聞自由地圖,新聞自由最差的國度塗上黑色,較佳的地方是鮮橙黃色系,望望香港,簡直是黑暗中的螢火蟲。

據「無國界記者」排名,中國的新聞自由全球尾四,僅次於北韓、土庫曼等國,地圖上一大片黑暗;香港在大國腳底,廿多年來排名由前列跌到中游,總算還是暗橙色,相比之下,螢火蟲縱使光采黯淡,但在一片漆黑中,已經鮮明出眾。

曾幾何時,外國記者稱香港是亞洲的自由堡壘,大概是越戰前後吧,歐美記者來到世界這一端,遠東一帶由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到中國大陸、台灣、南韓,莫非獨裁亂世、或沉醉於鬥爭狂熱,英治下的自由香港,成為戰地記者喘息地、發展成國際傳媒地區總部。

香港的成功其實很簡單,有自由、有法治,而周邊所有地方都沒有。

俱往矣。《紐約時報》率先宣布,會削減香港三分一人手,網絡運作將轉移到首爾;LINE及母公司的數據備份亦撤出香港,原因正是國安法陰霾,自由進一步受威脅。最新消息,眾多外國傳媒駐香港簽證被拖延未獲批,當香港與中國等同,凡事與外交部同一鼻孔出氣,獨特地位可以瞬間煙消雲散。

一個論壇上,有內地朋友問,香港這「螢火蟲」,內地傳媒行業有什麼值得學習。我說,言重了,內地環境嚴峻百倍,不要學、學不得。

不過,香港正急起直追、加速倒退。倒想起,內地傳媒人二十年前的掙扎,或者值得香港人借鑑。那時候,內地記者擦邊球、冒險做調查報道、徘徊紅線邊緣。但空間一路收窄,一層人被逼離開,但接替的另一層人仍然勇猛,遭清洗之後,下一層人繼續承傳;律師亦如是,一群律師被抓了,另一群頂上,再被清理,又有另一群律師為律師辯護,另一些記者為律師報道,一代又一代人,排着隊上陣,堅持專業不怕犧牲,時勢不容,仍發光發熱,直至最後一人。

香港正踏上這條路,參選人被 DQ 了,有無數的 Plan B Plan C;是日六四晚會大搜捕,政權要趕盡殺絕,想製造寒蟬效應,排第一、第二排的民主派全數遭法律武器掃射,後面第三排、第四排的人,亦是時間上路。

不只新聞行業,是每一個行業每個崗位每一人,前仆後繼,或許可以買一點時間,漆黑之中,燃點更多風中之燭,念念不忘,終有一天,回響遍地。

【惡法日誌‧之四十八】

*** *** ***

相關文章:
親愛的 DQ 主任,你又有任務了
【惡法日誌】羅冠聰.雲圖
【惡法日誌】礦坑金絲雀

版權: 
Viewing all 19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