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與喉舌成一統》
傳真立論各編修,文字因緣見自由。
四幅訴說天下事,一疊勾連爾汝愁。時聞世態齊斟酌,廢興取捨共籌謀。
只恐眾口同喉舌,萬馬齊喑同貉丘。
我昨天說,希望有更多人撐《蘋果日報》,還說我會買夠兩份。今早起床才知道情況原來咁誇張。七點幾出到去朗屏站附近,便利店都賣晒,站內的便利店原本有幾份。但要排隊,我是個守秩序的人,便跟着排。前面有五六個人,後邊有幾個。報紙架就在幾個人前,原本見到還有幾份。但有幾人先在隊伍中插入,取了報紙才往後面排隊等付錢。我離遠看架上應該還有兩三份,除了就在我前面那一人之外,前面的都已經有報紙在手,所以也沒有特別想法。但就在後面那位女士,可能見勢色不對,竟然一步走前,把最後一份攞走,架上便再沒有存貨了,白排了隊。心裏只是想:「使唔使唔誇張?」
上了西鐵,便貼了張相上FB,說「這是一個令人開心的失望」。在南昌轉車的時候,站內的便利店也是沒有。出到灣仔,在沿路回香港民意研究所的幾所便利店都沒有。我知道肯定會加印。不多久,鍾庭耀回來,他買了兩份,便把一份送了給我!原來鍾庭耀平時不多買報紙,今日也是要表示支持。後來知道另外有位同事,買了五、六份,說要支持,也可送人。今天是我在研究所見到最多《蘋果日報》的一天。
我天天都買報紙,就算早已經訂了蘋果的網上版,我仍然天天都買一份。一方面表示支持,一方面是習慣。買報紙的習慣,在中學的時候已經養成。那時天天都買《明報》,因為夠正氣!偶然也會買《華僑日報》。
作為足球迷,如果香港的甲組足球有賽事,比賽當天及第二天都會買一份《香港時報》,因為其足球評論足足四版,對賽球隊的球員都有大頭相,報道及分析都很詳細,賽後的評論也十分精彩。當年的巴士站都會把《香港時報》的足球版貼出,讓排隊等巴士的人可以圍觀閱讀。今天已經再沒有這一種評論了。
在未有互聯網的世代,報章便是其中一個最主要資訊來源,也是一個知識寶庫。後來上大學,中英開始談別,對資訊的渴求就更大。每天都花不少時間看報紙,也繼續天天買《明報》。如果能夠買到,也會買《華僑日報》。高中及預科那幾年,曾經得到《華僑日報》的「救童助學運動」幫助,每個月給我幾十元津貼,令我可以在補習收入之外有一些額外買書看的資金,一直心存感激。上大學之後,中大宿舍的福利部小店沒有《華僑日報》,校園也沒有報攤,就偶然有機會能買到就買。這份報紙當時銷量已經是一般,作風也比較保守,但繼續購買就當是感恩。《華僑日報》就是在蘋果日報創刊的1995年停刊的。
在那個階段,經常閱讀不同的報章,買過的報紙也很多,市場上可供選擇的也多。80年代至九七年前那個階段,可能是香港報刊雜誌的一個黃金歲月。除了《明報》及《華僑日報》,《香港時報》在1983年因為政治考慮已經停刊,買過的報紙很多:信報、經濟日報、快報、星島日報、新晚報、快報、成報、明報晚報、星島晚報、東方日報、商報、文匯、大公,後來的癲狗日報我全都幫襯過。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便決定以後都不幫襯喉舌報章。
1995年6月《蘋果日報》創刊,當時宣傳攻勢很厲害,還記得當時一般報章只是$3.5,但蘋果賣$5,算是比較貴,但它的版面色彩、相片,對比其他報章較有現代感,算是比較有吸引力。內文也真的比其他報章活潑。創刊頭幾天,買一份蘋果就送一個真的蘋果,覺得其實除笨有精。但開始讀《蘋果日報》之後,便一直幫襯到今天,基本上天天都會買。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差不多習慣性每天都會買三份報章:《明報》、《信報》、及《蘋果日報》,其他的就看情況,喉舌報章除外。到今天,我仍然保留着《蘋果日報》的創刊號。
隨着香港的主權轉移,也隨着時間,可買的報紙越來越少,因為以前不是喉舌的,都慢慢被收編,或者自我約制,自行調整,最後都變成了不同程度的官方喉舌。到近幾年,連閱讀了接近40年的《明報》,也不得不放棄。我知道《明報》有很多有心的記者,編綵也算很不錯,但越來越吃不消它的評論文章。有一段時間,其「論壇版」也部分變成了某些建制人物的專論版。問題不在於要平衡,而是在於為何要讓那種水平低劣的文章長期佔據了這麼大的篇幅,真令人失望。對於與《明報》結緣幾十年的我,這點失望情緒難以排遣。現在只在星期日才買《明報》,只是要支持它星期日的文化版。《經濟日報》早就放棄,《信報》近年也越來越少買了,只訂閱了網上版,看來遲早也會放棄。
事實上,買得落手的實體報章,在今天除了《蘋果日報》之外,可能就只能考慮《信報》或《大紀元》了。所謂網上報章及網上新聞的競爭,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這個因素對我這個年紀的人,其實也不是關鍵。對於由幾歲大便開始養成了閱讀報章的習慣的我來說,更加不是關鍵!其他報章,真的買不落手,不想支持喉舌!
現時,很多人不買報紙,原來連鍾庭耀現在也很少買報紙。但今天人人要多買一份,甚至買多好幾份,這說明了香港的印刷媒體在過去二十年的淪落。我只希望這種熱情不是一時。《蘋果日報》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但其對民主自由價值的堅持,卻值得獲取更多香港人的支持,特別是在這個報章文化淪落的世代。與黎智英先生沒有私交,但我知道他過去對不斷被權勢壓抑的政黨、一般人不會關注的基層組織、及對一些初生的組織,都給予過很大的支持。單是這一點,我便覺得無論如何我都會繼續支持《蘋果日報》,就像我當年對《華僑日報》的感恩一樣。我知道或許真的會有一天,這個世界不再需要有印刷媒體,但只要一天印刷媒體仍然存在,我們就不能讓它完全被權勢淪陷。
原本今天要買兩份,結果早上買不到,鍾庭耀送了我一份。到中午的時候,知道加印的已經上市,而且達到55萬份的發行量,不知能否全部賣清,還是要表態支持的。我本來也想去附近的便利店多買一份,送人也好。但去到研究所樓下,還未過對面馬路的便利店,便突然有一位似是在附近上班的西裝男走到我身邊,塞了我一份《蘋果日報》,說他看到我的帖文,說碰上最好,就送我一份。我還未及道謝,他已經轉身走了。去到對面的便利店,加印出來的其實只餘下幾份,那就算了,反正我已經有兩份今天的蘋果日報,就留給尚未買到的朋友吧!
下午的發佈會,《蘋果日報》也有派記者來。我知道,今天這份蘋果,不會是最後一份。隨著香港情況的繼續惡化,《蘋果日報》肯定會是政府及北京的主力打擊對象。支持壹傳媒,就是表達大家對新聞自由的支持,也是捍衛獨立自主的辦報,香港社會不能只有都在不同程度上喉舌化了的印刷媒體。《蘋果日報》比任何時刻都更需要大家的支持。有效的支持,不只是買它的股票,也不是一天買5份。天天都 55萬份的發行量也不現實,需要的是細水長流的支持。在此呼籲大家,在這一點上,不妨向《蘋果日報》的大擁躉思歪學習,天天買蘋果,天天讀蘋果。
(這不是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