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媒體
Viewing all 19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多間網媒轟警修例不公平 表明將繼續採訪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警方日前修改《警察通例》傳媒代表定義,只認可已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GNMIS)的傳媒機構。由多間網媒組成的香港網絡新聞工作者聯盟,下午和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見記者。他們炮轟警方修例造成不公,和影響新聞自由,表明會堅持繼續採訪。

無標題
毛孟靜

曾任記者的毛孟靜稱,今日的記者會不沉常,慨嘆記者變成記者會的主角,斥警方將小眾媒體排拒門外,會造成不公平的競爭。

不滿警帶頭篩選

「啤梨晚報」的林匡正稱心情沉重,指按任何標準,包括聯合國和《基本法》,政府和警方均沒有資格篩選傳媒,重申不應由被監察的人設定誰可以作監察,形容是本末倒置。他強調香港沒有假記者,只有專業與否,而一眾網媒在面對槍林彈雨下仍堅持在現場採訪,「呢啲就係叫專業。」

林匡正稱,網媒「米報」和「丘品新聞」便拍下去年8.31太子站內,警察無差別打人情況和西灣河開槍事件,斥政府和警方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如今更帶頭造成不公平;又表明會繼續到現場採訪。

在修例後,記協和攝記協會員同不被「認可」,警方只「認可」已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GNMIS)的傳媒機構,或國際認可及知名的非本地新聞通訊社、報章、電台和電視廣播機構。

無標題
林匡正

不滿新聞處諸多限制

在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網媒申請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的困難。林匡正稱新聞處諸多限制,質疑自由身記者、學生記者均難以登記,而且有媒體主力作專題報導,難以每天均有5篇新聞報導產出。他斥新聞處未能與時俱進,又重申處方並沒有資格作審批。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今早撰寫網誌,稱修例無損新聞自由,認為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覆蓋範圍已很廣。林匡正表示不同意,稱政府的做法應一視同仁。

林匡正回應稱,有媒體曾向新聞處申請新聞發布系統時被拒,新聞處表示因為Facebook專頁的Like數較少,和點擊率較低,指媒體的內容和報導自有公論,新聞處不應帶頭製造不公平。

遭質疑阻礙執法 林匡正反問:有邊次清唔到場?

警方在上月10日拘捕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高調搜查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總部。警方當日曾篩選到場的傳媒作採訪,多間媒體未能到總部大樓正門外採訪。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和警務處處長鄧炳強近日均表示,有記者阻礙警方執法,更有搶犯的情況。林匡正質疑,警方在過去一年的每次行動中,均成功清場,「有邊次清唔到場?」,又反問對方在是否曾和傳媒作溝通。

版權: 

抹去三權分立之後 妄想四權合作

$
0
0
內容: 

警方收緊《警察通例》下「傳媒代表」定義,一改近半世紀慣例與明文規定,不接受記協會員證作身分識別,令一眾公民記者、校媒記者、獨立記者在衝突現場採訪時,隨時暴露於警察棍棒與法律武器之下。傳媒同業群情洶湧,回過神來想一想,警察一早視《通例》為廢紙,警方與監警會幾時對《警察通例》認真過?警隊違規犯例,又有多少人被追究?

有一件事乃香港警察公然說謊玩弄權力的確證。是年八月十日,警察大軍踩進將軍澳工業區的壹傳媒大樓。眾所周知,此地鄰近堆填區,人車稀少,最多就是地方;但警方公共關係科竟然說「地方不夠寬敞」,如此小事也厚顏說謊、臉不改容,把封鎖區劃到整條街之外,然後只招呼個別「可信媒體」(警方用語)靠近聽簡佈會,把香港電台、立場新聞、美聯社等媒體都拒諸百米之外。一葉知秋,小事大意義,警方濫權弄權,阻撓採訪,落實到細微運作,已化成扭曲日常。

諷刺的是,警方通知傳媒組織修改《警察通例》的信函中,竟然引述此事,視此等語言偽術為溝通典範與警察德政。把無理限制當作格外開恩,把你本來享有的權利當作施捨給你的小幸福。

一年多來的活生生記錄可見,每每警員用武,同僚第一時間閃身挪移就是為了擋記者鏡頭,恐防醜態畢露;記者直播就誣衊阻差辦公再脅逼停機,記者路過被當頭噴椒被開槍射背,記者街頭工作則告你違限聚令;警隊高層開記者會則不盡不實兼自打嘴巴。以上例子,多如天邊閃爍的繁星,反胃如林鄭戴住的政府口罩;而《警察通例》39-05 條文,寫明現場人員「不應妨礙傳媒的攝錄工作」。

警察近距離開槍射人心口、勇武警員擒拿膝跪十二歲女生、眾多揚名海外的鏡頭,都是學生傳媒與新興公民記者所攝。獨立記者如譚蕙芸,一年內寫成了《聖經》一樣厚的人物專著,就是戴着記協證伏在衝突現場收風觀察的記錄。

警方向傳媒放風說,若「媒體不阻礙執法,或不作非法行為,警方不阻撓採訪」,短短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廢話。首先,改《警察通例》之「精粹」,正是由我警察來定義什麼叫媒體,我警察視為眼中釘的,根本不算媒體,此番「承諾」就不適用;再說,若有人「阻礙執法」,警察本來一句「阻差辦公」就已經「拉得」;所謂「非法行為」,現在站着呼吸,都可以告你「非法集結」、「違限聚令」,警察要濫權亂紀,記者阻不阻礙、是否非法行為,都是我警察隨意判斷,根本不需「阻撓採訪」,以後就「直接拉得」。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網誌謂警察修例,「無損新聞自由」,又令我想起美國記者Liebling的名句:「誰有保證享有新聞自由?就是新聞機構的老闆。」(Freedom of the press is guaranteed only to those who own one.) 看看 Now 新聞與有線新聞的遭遇,權力核心發功,大老闆立即乖乖換主管,換一個不夠,換三個、四個,大刀濶斧帶來什麼新氣象?新氣象就是 Now新聞找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去主持時事清談節目《大鳴大放》,簡直是大鑼大鼓為民建聯明年選舉搭台,這就是傳媒老闆獨享的新聞自由,什麼持平客觀中立在阿爺當前隨時可擱一邊。在香港,絕大部分大商人都要看西環臉色,傳媒老闆的新聞自由,就是西環的新聞自由。何止「沒有三權分立」?現在是推動「四權合作」,吞噬不從命的傳媒第四權。

這一年來,專制政權看似天方夜譚的辛辣手腕逐一成真,如蒙面法、如文字獄、如國安惡法、如送中審訊、如借疫打壓、如叫停選舉、如圖書館審查書籍「梵書坑儒」、如中學審查教科書、由DQ你宣誓不妥當到DQ你思想不合朕意,今日由欽點法官到欽定記者,日後設立大灣區投票機制、撤銷通識科、DQ不夠狠的法官、DQ獨立思考的教師、DQ香港電台記者、換掉Now新聞與有線新聞高層、全體公務員宣誓效忠、抽後算帳搞醫護、以健康之名全民監控,一切理所當然。

這就是一張奔向極權統治的完整菜單。

不要低估獨裁者的意志,他們可隨意挪用市民公帑,又有劣人驅逐好人的官僚體系,想得出,做得到。

香港的固有價值就是如此一刀一鎗遭閹割擊殺,香港人的憤怨就是如此一點一滴累積永不止息。

(惡法日誌‧六十七)

*** *** ***

(本文刊於蘋果日報論壇版,此為加長更新版)

相關文章:

強國外交的仇外奇觀

真相、真理、真誠

滔滔巨浪中,一塊海綿

版權: 

港台重啟利君雅投訴調查 林卓廷去信梁家榮籲頂住壓力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香港電台重啟對助理節目主任利君雅的投訴調查,並延長其試用期120天。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去信廣播處處長梁家榮,對事件做法表示震驚,質疑有違程序公義,對新聞界造成寒蟬效應。林又呼籲港台高層頂住壓力,維護編輯自主和新聞自由。

質疑受壓力而重啟調查

港台助理節目主任利君雅因去年7至11月於政府記者會上向官員提出尖銳問題而被投訴,有關調查已於早前完成,惟港台重啟調查,並延長其試用期。

林卓廷指,利君雅作為專業記者,提問尖銳進取非常合理,而且港台早前完成調查後並無採取行動,質疑港台是受到壓力而重啟調查,以符合高層意見。林又稱,政府官員於去年7至11月的記者會多次迴避問題,專業記者理應提出質疑,但卻受無理調查,擔憂對新聞界構成寒蟬效應。

百工百業:成興泰米行(二)

$
0
0
自由標籤: 

文: Keith

日常開鋪檢查 單車電話缺一不可

每一日開店,德叔有兩件必定要做的事:檢查店舖的電話是否能響起,以及檢查單車的車輪是否充滿氣。電話沒有響,訂單就接不到;車輪沒有氣,訂單就送不到。這兩件事,都是店舖重要謀生工具。

四十年送米經驗 橫風暴雨送米壞車

踏單車送貨,是德叔在其米行的日常。無論街坊抑或餐廳,深水埗抑或九龍城,德叔一律都會親自送上門,一送就是四十年。

說起送貨的辛酸史,當中可謂多不勝數。其中的一樣就是變幻莫測的天氣。在天晴氣朗的日子,體力的勞動使德叔汗流浹背。遇上下雨的日子,更煩上加煩。德叔只有雨衣這個法寶,送貨的同時,需要兼顧米與自己:既要免得自己被淋病,又要慎防米濕透,發出臭味、被蟲蛀咬。德叔苦笑着說,上天似乎會與他作對,有時偏偏在下雨那天訂單才是最多。

除了天氣,令他最苦惱的,莫過於是他的最佳拍檔,單車。走遍半個九龍,德叔分享了一次送米到尖沙咀美麗都大廈的經歷,就在他到達大廈後,單車車軚就爆了。當時的德叔,只得一邊步行,一邊把單車推回來深水埗維修。又有一次,在送貨到紅磡的半路上,單車又爆了軚。德叔並不熟悉紅磡區,使他當下進退失據。如此窘況下,德叔只好把單車推回來。前後算起來,起碼損失了兩個小時,這樣一來,既費時又失事,令他叫苦連天。

四十年來,有血有汗,日曬雨淋,是甚麼驅使他這樣堅持親自送遞?不是愛,亦不是責任,而是一個「就」字。「有時候有些事,遷就到便遷就一下吧」這句是德叔其中一樣處世原則。客人買着買着,熟絡下來,方便的話便順手送米過去,蝕底一次也不要緊。來來往往,口碑就是這樣來的。

年歲雖高 堅持工作

舖頭幾乎都是德叔的訪問和合照。其中有一張是清瘦黑實的德叔胳膊上托著一包廿五公斤的米。長年打理米行,使德叔縱使年過七十,仍然身壯力健。「以前兩包一左一右,後背托多一包都仲得!」不過歲月不饒人,有時揹米袋也會被兒子及妻子勸退。行行艱辛,哪有不吃苦的道理,托米幾廿年,稍用力不慎則傷及筋骨。德叔輕描淡寫帶過,慣架啦,職業病梗有。通常大家都知道身體有毛病,不過搵食總要重要過身體,便不去理。小記聽過的工友故事,大部份都是硬著頭皮頂著勞損工作。

談到店舖的未來,屹立了在深水埗近五十年,租煤水電始終都會是一大壓力。通貨膨脹下,如今的舖租每三年就會加一次。所幸的是,與深水埗部分地方相比,鋪租仍然較為便宜。雖然因為疫情,租金獲房協減免一半,但店舖要撐過這段時間,仍然不容易。至於他自己,就希望可以能夠多做一日便是一日。縱然年事已高,家人亦曾經勸過他退休,但德叔依然堅持工作,「退左休無野做會憝居居」,習慣了半世人都朝八晚九,在米行一腳踢,突然清閒會「周身唔聚財」。現在德叔仍年中無休,除了新年外,幾乎天天開工,頂多不再踏單車送米去較遠的地區。米店對他來說,現已不是一份賴以為生的工作,而是一項維持動力的細活。或者,對於德叔來說,米店既承載着他人生的點點滴滴,也是他餘生的寄託。

利君雅被延試用期、重啟調查 邱騰華拒回應:屬港台內部事務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香港電台助理節目主任利君雅因去年多次於政府記者會上提出尖銳問題,而被親建制人士投訴,近日港台突然重啟調查,並延長其試用期。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今日出席立法會財委會後指,事件屬港台內部人事問題,他不方便亦沒有任何評論。

邱騰華被指下令港台「交人」,懲處報導不利中央和港府消息的記者,邱今日拒絕回應於事件中是否有角色,僅指公務員升遷、聘用等有既定制度處理,亦受到監察,他不適合回應事件。

邱騰華拒回應利君雅受查 毛孟靜斥不能接受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香港電台重啟有關助理節目主任利君雅的投訴調查,並延長其試用期。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被指曾向港台施壓,他今午稱拒絕評論事件。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對於邱騰華的回應表示不能接受,作為局長,應向公眾澄清沒有向港台施壓。她又指,近來政府頻頻打壓新聞自由,懷疑政府向港台施壓並非只是憑空想像。

港台顧問委員會主席林大輝今早回應事件時指,在職場「合則來不合則散」。毛孟靜認為不能接受,公司應提供基本保障予員工,而港台是公營機構,重啟調查更應有合理理由。

我們都是利君雅 我們反對政治逼害記者

$
0
0
內容: 

政府的支持者四出投訴不同意見人士,企圖令文革打壓異己之風死灰復燃,香港電台首當其衝。港台英文節目「脈搏」(The Pulse)記者質詢世界衛生組織高級顧問被指不當,《頭條新聞》有關警方的內容被投訴至要抽起,《左右紅藍綠》更在連串投訴後被腰斬,現在更連敢於提問的港台記者亦被翻舊帳,不敵壓力的港台,決定「重啟」之前對電視部員工利君雅已完成的調查,並延長其試用期 120天。

我們看到的是,市民投訴警方的個案就如泥牛入海,政府的支持者投訴港台,卻能夠令港台重啟已完結的調查,明顯是有勢力在配合港府打壓傳媒、打懕新聞自由,這種政治干預必須及早叫停。否則,連記者提問亦要按官方容許的範圍行事,港人還有何新聞自由可言!

在港府意圖搶奪記者定義權、為記者發牌鳴鑼開道之際,港台又配合地以延長試用期等方式來「懲罰」盡職提問的記者,實屬無理打壓,有政治迫害之嫌!我們必須齊聲向打壓新聞自由的港府說不,請參與聯署,反對港府政治迫害記者。

背景:
「眾新聞」報導(2020-09-27):【極不尋常】港台重啟調查出席記招表現 延長120日試用期 利君雅:我會繼續努力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工會聲明(2020-09-27)

發起團體:撐公共廣播運動 PSB Now! ( 前稱撐港台運動 SaveRTHK )

版權: 

記協聲明:關注港台罕有地延長記者試用期 恐產生寒蟬效應

$
0
0
內容: 

就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接獲消息指,港台管理層將重啟對電視部員工利君雅的投訴調查,涉及她在去年七至十一月期間,出席政府記者會的表現和行為,並要求延長其試用期。記協關注有關事件,擔心記者提出尖銳問題而在職場上遭受打壓,最終會產生寒蟬效應。

據港台工會指,港台公務員有長達三年的試用期,期間需接受至少六次評核,有關評核並不包括公眾觀感或投訴。而利的試用期本已即將完結,如她工作表現欠佳應早在考評結果中反映。今次突然重啟調查及延長試用期,不但對利君雅不公平,亦破壞整個公務員考評制度。

記協重申,新聞工作者進行採訪是要履行其第四權天職,提出尖銳的問題只為了尋找真相,過程中有可能引起被訪者及相關人士不滿。如果新聞工作者盡職採訪卻換來針對、打壓甚至政治審查,恐令他們無法再為公義發聲,我們離真相亦只會愈來愈遠。

香港記者協會

版權: 

民間聯合聲明聯署:無理修例由警方定義傳媒,政府壓新聞自由壓採訪權

$
0
0
內容: 

自2019年「反修例運動」以來,香港警察針對、阻撓前線記者採訪的行為屢見不鮮,手法亦層出不窮,為人詬病。本來在一個擁有新聞自由和自由採訪權的社會,傳媒機構和採訪記者的定義,應由傳媒機構、業界、記者和民間自行定下,而不是由政府或權力指定,否則新聞採訪自由必受影響。現在更加過分的是,一個應該受公眾及媒體監察的警務處,擅自修改警察通例,按照他們的意願隨意改變傳媒的定義,提高採訪門檻,嚴重影響新聞自由。

9月22日星期二,警方向四個傳媒工會發信,指將修改《警察通例》下「傳媒代表」定義:
刪除現有承認「 (a) 報館、通訊社、電視台及電台所發出的身分證明文件;(b)香港記者協會會員證; 或 (c)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會員證」持有人為「傳媒代表」的內容。要求本地傳媒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佈系統(GNMIS)」,其記者才被認可為「傳媒代表」,此舉變相由政府新聞處「發牌」,而不獲發牌者則形同「非法採訪」。

針對海外傳媒的定義亦極為空泛及模糊:「國際認可及知名的非本地新聞通訊社、報章、雜誌、電台及電視廣播機構」所發出的身份證明文件記者,才符合「傳媒代表」定義。

唯見警方在同一信件中所提及的「八月十日將軍澳行動」中,警務處處長鄧炳強亦指出正試行新措施,只有符合條件的「可信媒體」才會獲准進入封鎖線內採訪,形同審查篩選在場的媒體。由此可見,警方口中的「修改傳媒代表定義」絕非友善之舉,更意圖踐踏本港的新聞自由。

《基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唯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發布 2020 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創新低排第 80 名,同時被歸類為第三級「問題明顯」(noticeable problem)。

香港警方經此修例後,對記者的打壓將會變本加厲,甚至會以「非法採訪」為由拘捕記者。如《基本法》所言,任何的香港居民均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毋須任何人的淮許或認可。亦只有極權國家會將新聞自由視為對政府權威以及社會安全的威脅,並進行壓制。

根據 2017 年政府新聞處的文件顯示,政府新聞處新聞發佈系統(GNMIS)」的用途旨在「向傳媒提供政府新聞稿、廣播、圖片及短片」,而「用戶可透過系統接收政府新聞處和各政府決策局/部門發出的採訪通知」。而新聞處亦於文件中訂明其在多種情況下有權覆核傳媒機構的 GNMIS 資格,一切決定權在於政府新聞處,缺乏透明度及公眾監察,形同黑箱「發牌」。

媒體被稱為「第四權」,是因為其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之外公認的監察地位,他們的權力受到《基本法》保障。監察政府,緊盯官員的一舉一動,正是傳媒作為「第四權」的天職,也是現代民主社會制衡公權力的其中一員。香港的傳媒工作者不論所屬機構為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學生媒體、公民記者媒體等均為香港廣大市民提供多角度的全面資訊,而當中部份事件的事實真相亦因此得以還原,如反修例事件中的2019年11月11日西灣河警員開槍事件,就是由網絡媒體全程拍攝得到。未來日子,這類媒體能否自由採訪,報導真相,香港人和香港新聞工作者非常擔憂。

因此,我們強烈反對警方修改《警察通例》「傳媒代表」定義此一舉動,我們呼籲香港政府及警察絕不應透過行政手段對傳媒進行篩選,損害港人獲得全面資訊的權利。

發起單位:
香港基督徒社關團契
公民社會發展資源中心
許智峯(立法會議員)
毛孟靜(立法會議員)
歐贊年(公民中心成員)
沈子成(公民中心成員)
劉志雄(香港基督徒社關團契成員、荃灣區區議員)
譚凱邦(荃灣區區議員)

版權: 

928和你Play 新警察通例下網媒照採訪 入行兩週記者:已預備坐監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今日為雨傘運動爆發六週年,有網民發起於金鐘太古廣場進行「和你shop」活動。警方日前修改《警察通例》中對傳媒代表的定義,不承認沒有登記政府新聞處發布系統(GNMIS)的傳媒機構等。不過今日仍有大批網媒出席採訪,他們一度被警方圍起封鎖線登記身份,有入行兩週的網媒記者表示已有心理準備入獄不多於一年。

今日在金鐘太古廣場舉行的「和你shop」活動,有數名市民在商場內閒逛,不時高呼「撐慢必,撐到底」,及高唱《願榮光歸香港》。

20200928 傘運六週年
穿上正裝參與活動的「Lunch哥」

有網媒記者稱有入獄心理準備

20200928 傘運六週年

自由香港》記者Leo兩星期前,即警方公布修訂《警察通例》前入行,曾到元朗及將軍澳採訪,其中一次被票控違反「限聚令」。他表明不會繳交罰款,又轟警方一再修改《警察通例》打壓傳媒,強調只要進行採訪工作便是記者。

Leo表示《自由香港》已申請報刊註冊,惟暫未有登記使用政府新聞處發布系統,他稱自己在機構中算是比較「放得開」,已預計進行採訪會有入獄不多於一年的風險。

《米報》梁柏堅批《警察通例》大於《基本法》

20200928 傘運六週年

米報》攝影記者、灣仔區議員梁柏堅今日亦有現身採訪,他反對警方的發牌制度,「冇理由作為第四權要畀人監察,冇理由《警察通例》係大於《基本法》。」本身是記協會員的他,隨著警方不承認記協會員證而「失去記者身份」。他則認為其實不論是否所謂「合法」記者,警方也會針對。

梁柏堅續稱,傳媒不應是「行外人管行內人」。他表示自己已經以區議員的身分向警方提問,重申對修例不會讓步,會繼續做應該做的事。

幽光》記者杏仁露(化名)亦同表明不會調節採訪模式,指即使是篩選,也應該由記協主理。

20200928 傘運六週年

警拉封鎖線圍記者 大台可以走先

晚上約七時半,超過50名警員進入太古廣場地下及一樓,對記者拉起封鎖線。傳媒聯絡隊逐一查問所屬傳媒機構,並核對手中名單,稱「有冇蘋果、東方個啲?」主要報館及電視台記者先獲放行。一眾未有登記使用政府新聞處發布系統的網媒包括《WhatsNews》、《香港人連儂牆》等記者則被抄下身份證。此外,步出封鎖線後《高登討論區》記者激動批評警方先斬後奏修例,斥傳媒聯絡隊「問蘋果、東方喺係咩意思?」

20200928 傘運六週年

20200928 傘運六週年

photo_2020-09-28_22-18-55

政府要整治傳媒,大家就反這種整治

$
0
0
內容: 

《盲官怕真相》
尋蟲啄米混雞棲,高官不是出羣蹄。
讒巧理曲言以舌,卑陬德淪道常虧。
傀儡碌碌憑拙偽,眾庶紛紛未亂迷。
蛇鼠叢中千般惡,只求弊證不成題。

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今天的所作所為,他們處理香港事務的手法,實際的後果就是要把香港變成一個謊言社會。不肯也不敢面對事實,又要掩飾過去的連番錯誤,又不肯實踐曾經對香港人作出過的承諾,便不斷要搵藉口,不斷要講大話。把香港人的抗爭、堅持問責、爭取民主說成是國家安全問題,本身就是個荒天下之大謬的大話,有正常邏輯思維能力及是非之心的人都不會相信。這一類人正是香港人的大多數。所以只要看一看持續的民調結果,便知道這些謊言根本騙不了人。

既然騙不了人,那些高官便只能把大話講得更大,竟然夠膽說「大部份香港市民都支持止暴制亂」,實際上大部份市民都支持五大訴求,都堅持要有獨立調查。香港真的有一羣所謂「沉默的大多數」支持制定《國家安全法》嗎?看看過去三個月香港人對政府、對中央政府的評分及態度便清楚不過了。民調結果是透過全港性普及抽樣找出香港人的觀感,結果誰都否定不了!相對而言,搞一些水份甚高的所謂簽名運動,「支持基本法23條」、「支持國安法」,這種假戲的吃相實在太難看。政府差不多怎麼卑劣招數都出盡,那個普及檢測的叫座力也說明了很多。而且,在香港這個資訊流通,文化水平甚高的社會,也根本不能矇騙大多數人!再以這些水平甚低的把戲來製造假民意,只會令人更看不起這個政權及這個政府。

只能不斷以講大話來充撐場面的人或集團,最不喜歡的就是「真相」。他們最怕就是自己的醜行被揭發;最抵受不了的,就是自己的謊言被揭穿;最難堪的就是謊言無論説到幾大聲,都面對不了赤裸裸的事實。

因此,事實就是他們最希望消滅的敵人,而講出事實的人一定要受到抵制,甚至迫害;而報道事實的傳媒機構及記者,就肯定會面對這種墮落政權的打壓及迫害。

過去幾個月,政府利用疫情、也濫用其權力,一再威嚇老師,就是希望他們不敢再講真話,要他們成為政府為下一代洗腦的工具;修改教科書,扭曲事實,要課本送檢,全部都是把這些資訊載體都變成謊言工具!現在又要搞公務員,警告他們只可以歌功頌德,不容許他們講真話,不容許他們自由在自己的私人領域表達自己的信念及意見。這些都是嚴重侵蝕公民的私人空間及個人權利,香港人絕對不能接受。公務員及教師也絕對不能成為政府的奴隸及傀儡。

過去幾個月,政府也加大力度「整治」傳媒。有學者說,相信北京當局整頓香港傳媒的手法還有很多未出台。這裏的先搞清楚一個概念,這不是叫「整頓」,而是「整治」。香港的傳媒一向的表現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可能不是很完美,但起碼能夠在一個自由社會扮演監察政府,制衡權力,多角度表述真相,讓不同的意見呈現的角色。九七主權移交之後,無論政府如何利用商業手段侵蝕傳媒的自主空間及自由,仍然有一些媒體秉持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的原則。當主流媒體不斷自我調節、自我審查的情況下,它們也失流失了大量的讀者,同時也令到另類媒體、新媒體越來越蓬勃。嚴格講,在一個自由社會,不能容許政府以整頓之名來干預媒體的運作。如果要整頓,首先就要整頓那些謊話連篇、只是權勢宣傳工具的喉舌傳媒。政府不作這個方向的整頓,市民也會自己透過消費行為作選擇。

現在政府的做法,根本是透過政治審查及言論審查來對媒體進行「政治上的整治」,而談不上是什麼整頓。香港的媒體生態,也沒有什麼需要政府來整頓的地方。

政府對壹傳媒集團的迫害,對新媒體、特別是網媒的打壓,對自由記者及個體記者的興起予以漠視,其實都只是因為政府無法面對這一些不受控制的傳媒。對利君雅的所謂延長試用期及所謂調查,究竟有什麼意圖,這些都是清清楚楚騙不了人。而警方重新定義記者及傳媒,其背後的陰暗目的也是昭然若揭。這些傳媒及這些記者,正是在種種資源及政權的行政及政治限制下最致力把事實揭露,不受政權及權勢支配,因而最能夠呈現真相,也最能夠篤爆政府的的謊言。

希望香港人繼續以自己嘅行動來支持這些媒體。只是一窩蜂走去買某個傳媒機構的股票作用實際上不大,更重要的是買它們的報紙,訂閱他的們的網上報章。對於網媒,大家也可以薄盡棉力,定期捐款。只要每人每個月捐數十元,就算只是十元八塊又如何,只要很多人都這樣做,這些媒體就會找到自己的空間,他們因而也必須要服膺市場的規律,要滿足市民的需要。在香港,秉持這種精神的媒體及記者還是很多的,不要讓他們都被政府打壓下去。另一方面,就以大家的行過去杯葛所有喉舌。誰做得好,大家就支持誰!誰出賣市民,例如竟然找個虛偽到令人作嘔的建制派政黨主席主持一個應該由記者主持的節目,大家就即時杯葛,不需猶豫!我們每個人都要各盡棉力,都要做「新聞守護者」!

來自 TVB 的傳媒勝利組

$
0
0
內容: 

一群只想一言堂的權貴、一個渴求操控教材控制輿論為你兒女洗腦的政府,他們最嫉妒痛恨的,乃是能夠發揮監察力、能夠痛陳事實、搗破謊言、公信力高的傳媒。

2019 年民意調查中公信力最高的三個電子傳媒,依次為 Now 新聞、香港電台、有線新聞。是故,這三個新聞機構,成為整治對象

2019 年民意調查中公信力最低的一個電子傳媒,叫 TVB 新聞,其公信力於十年之間,由電子傳媒高位跌至最低位,數字更是接近全行最低,靠攏《大公》《文滙》的水平。

那是一個傳媒的悲劇,但在權貴眼中,拆毀傳媒公信力,正是統治工程的一部分。公信力低才是政治正確,正如特區政府一眾官員,民意支持愈低,愈代表辦事得力,坐得愈穩,愈受重用。

而且還要輸出革命,於是,一群 TVB 功臣,部分人退休也要復出,把自己的寶貴經驗,好好用於公信力最高的 Now 新聞。

綜合傳媒報道 Now 新聞主管陳鐵彪在記者大會上向新聞部下屬談的鴻圖偉略,有幾點值得注意:

「唔可以搵啲我控制唔到的人」

Now 新聞要找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做政論清談節目《大鳴大放》的主持,早於人事變動前已傳出,當時舊新聞主管不同意,事件膠著,未知是否舊主管離職導火線。

果然,新主管陳鐵彪上任不久,就重提舊事。找一個現任大政黨主席來主持時事節目,最大問題在利益衝突。陳鐵彪謂,新主持約訪問嘉賓,「不一定係政治人物,想做多啲民生題目」,陳鐵彪不可能不知道,李慧琼一直想建立的形象,就是搞民生、建立一個「健康」的「非政治化」、關心民間疾苦笑騎騎的親民形象。此番 Now 新聞為民建聯鳴鼓開路搭台宣傳,距離可能會有的立法會選舉期只有大半年。Now 新聞公然厚此薄彼,明益民建聯,連建制派也批評不公道。

於新聞專業而言,最嚴重的利益衝突在其政黨主席身分,撇不掉抹不去,李慧琼一出現,她只能是代表民建聯,任何與嘉賓的討論與問答,談什麼話題,追問或是迴避,她都不能剝掉黨主席的身分,容易牽扯到政黨利益、為民建聯宣傳,討論就難以公道公正。當然,任何人做主持,都難免牽扯自身立場,但往日政論節目找主持,香港傳媒慣例,最多是找退任的「元老級」人物,例如李鵬飛、曾鈺成、余若薇等,他們不涉日常政黨運作與表態,可以用較為超然的身分主持節目。

而最可圈可點一句,要數陳鐵彪說會洽談其他政黨的人,但「唔可以搵啲我控制唔到的人」。

泄露了天字第一號天機。

「唔可以搵啲我控制唔到的人」,正是中聯辦安插全港傳媒頭目的方針,也是各位傳媒頭目用人綱領,當然這也是香港的時代精神,全面管治、即是全面控制,一切都要under control。

不稀罕攞獎,「插中國就有獎」

在員工大會中,陳鐵彪也談到選擇新聞故事參加國際獎項的事,他說(大意),而家鬼佬搞呢啲嘢,就係為了插中國,要攞獎好易攞獎,我寫個大綱就得,連片都唔駛拍就攞到,而家啲國際獎項,夠激就得,搞北京就有獎攞。

還記得以前各大傳媒,會專門撥人手做專題,想做好新聞故事,也想闖出一番名堂,拿作品到外國影展「參展」。拙作《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對不起,以下還有些廣告時間)訪問過一些記者。好些有意思的新聞故事,總會有點敏感、貼近「紅線」,新聞主管非常緊張,時常說三道四,甚至諸多阻攔、不滿訓斥,怕得罪權貴;最後記者頂住壓力堅持出街,又真的拿到了國際獎項,新聞主管有得威,又變得笑口騎騎,主管在他的大大老闆面前吹噓自己為公司爭光,新聞主管地位又穩固了。

記者呆望眼前變臉,你以為拿到國際獎項很光榮嗎?不,你會覺得助紂為虐,你會懷疑人生,你想嘔。

現在,新聞主管們思想進步了,既然拿下國際獎項的機會渺茫,那就調節心情,不稀罕外國獎項,不再又愛又恨,甚至認為攞獎簡直是作反。有骨氣,抵讚。

作為一個號稱國際都會,凡是外國讚賞的,我就反對,這點,也是香港時代精神的重要精粹。

「要公平公正」,《元朗黑夜》應該有白衫人 angle

又聽到「公平公正」等永遠啱聽的專業守則,拙作《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用了開首幾十頁,詳述專業的光環只是一襲華麗外衣,常聞的「中立客觀持平」,往往只是老闆審查的萬能 key,一個商業機構最大皇牌,就是隨時可以換新聞主管,由他來定義什麼叫新聞。(賣廣告時間:此書最近印第三刷,有新貨,請支持,以上幾句只是摘自目錄,每句都有幾千字解說。)

Now 新聞的《經緯線》在7.21元朗黑夜後,迅即製作了節目,後來得到一些國際獎項,但新主管表明不欣賞,主要原因是沒有「白衣人」角度。

又想起了天氣報告的故事。如果觀眾想知道今天天氣是晴天還是雨天,一個記者的最簡單做法,就是走出街,看看正在下雨還是大晴天,然後如實報道。現在的新聞主管很有見地,他們重視「公道」「平衡」balance,常要求報道了「今天晴天」,就要講「今天下雨」,方是平衡。「公道」「平衡」往往只是尋找真實的手段,很多人誤以為是目的。有時,要尋求真實,打開窗簾,睜大眼睛,看清楚外面是晴天還是雨天就可以了。

如果如此重視「平衡」「公道」,林鄭月娥每憑星期二出來講話,罵過不少人,新聞機構會否停止直播,找相關人等有回應,才一併播出?林鄭講「全民檢測」如大救星、李家超講12名懷疑偷渡港人已自行「揀選」了律師,也有很多惹人疑竇之處,是否應等齊回應才報道,方叫「平衡」「公道」。高官們周末寫 blog 治港,傳媒又酷愛大篇幅抄錄,所講多是已重複多次的廢話,這些又為何不平衡一下,集齊反對高官的意見才出街?

我又記得《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所載一位記者的深刻體會:而家的老闆體力勞動很辛苦,他們日日搬龍門。

明言專人關注「政治不正確」新聞

陳鐵彪也在員工大會上宣布,新上任的 TVB 舊人總編輯,以後涉及憲政、政治不確及敏感的新聞,都會交由這位總編輯最後審稿。

鄙人天真,一直以為並相信,一位總編輯的重大責任,除了出事時負責坐監之外,乃在確保記者們的稿件有理有節、擲地有聲,用字選材有角度有重點,同時保證事實不出錯,也要誓死保衛新聞部自主運作,心裏不應有政治紅線,只有專業的界線,無所謂政治不正確,只考慮事實是否正確。

當然,這種想法,非常落伍、不識時務,理應一早被時代淘汰。

而 Now 新聞新主管絕不介意直面時代新風,講明總編輯的重大任務,確保政治正確,其直率、坦蕩、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回想起來,Now 大清洗大換血出現的名字,都是本人初入行時的同事。此時此刻,只嘆今夕何夕,好像很多話想說,亦不知從何說起。

只能講句,這是 TVB 的勝利,恭喜晒。

【惡法日誌‧六十九】

*** *** ***

相關文章:

【惡法日誌】如何摧毀一個新聞部

【惡法日誌】礦坑金絲雀

審查新境界: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29位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成員聯署:要求港台公平進行利君雅調查

$
0
0
內容: 

29位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成員聯署於9月28日發出公開信:

懲處敢言記者威脅新聞自由 要求港台公平進行利君雅調

曾在記者會上質問特首林鄭月娥和警方而被建制派圍攻投訴的利君雅,被香港電台重啟對其投訴的調查並延長試用期120日,被視為要其自動請辭,情況甚為罕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回應時表示港台人事管理由部門自行處理,企圖淡化政府在事件中的角色。

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與廣播處長梁家榮等管理層會面後表示,知悉副廣播處長馮建業兼任兩個副處長職位後,港台管理層推翻早前認為對利君雅投訴個案不作紀律行動的決定。而問及有關決定是由港台管理層或商經局提出,亦得不到正面回應。

我們作為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成員,憂慮港台『跪低』對員工秋後算賬,逼走前線記者的做法帶來寒蟬效應,使港台新聞工作者處理敏感議題面對更嚴重的干預。

我們亦強烈關注港台管理層就員工升遷的決策是否受商經局政治壓力,因而『懲罰』為報導真相和追求公義而敢於詰問高官的記者。

香港電台自去年反修例運動以來不斷遭通訊局、商經局、建制派等圍攻,早前繼《頭條新聞》、《警訊》後,電視節目《左右紅藍綠》亦將被停播,如今追究對象由節目環節、整個節目被消失,蔓延至個別記者被懲處,情況令人憂慮。

香港電台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對港台編採自主和新聞自由不斷被蠶食表示痛心,在此提出以下要求:

(一) 要求商經局局長邱騰華公開交代有否作出對重啟調查利君雅投訴個案的指示,並停止對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事安排等作出不當的政治干預和打壓;

(二) 要求廣播處長梁家榮及港台管理層秉持公正原則處理有關利君雅投訴的調查,不應為迎合政府而刁難員工,不可用任何行政手段懲罰盡職進行採訪的新聞工作者;

一群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成員
方保僑 莫乃光 邵家臻 袁嘉蔚 劉勇威
碧樺依 黃文萱 陳曦彤 張鳳美 胡穗珊
譚家浚 陸靈中 葉長秀 張楚勇 王惠芬
單仲偕 黃照達 勞敏心 麥國風 尤漢邦
李詠珊 黎永鋒 何偉航 梁旭明 楊雪盈
賴灼東 許漢榮 朱栢謙 黃宇軒

(排名不分先後)

版權: 

五萬五人聯署撐利君雅 撐公共廣播運動籲市民繼續聯署

$
0
0
內容: 

本週日(九月廿七日)有消息指香港電台記者利君雅,在其為期三年的試用期接近完結之際,突然遭到香港電台管理層要求延長試用期 120 日,而有關她在去年 (2019 年) 7 月至 11 月期間的投訴的調查也被重啟。

事件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指是次延長試用期是很罕見、極不尋常、質疑是無理的打壓。

長期關注香港公共廣播服務的團體 「撐公共廣播運動」( PSB Now! ),隨即在廿八日早上 ,發起網上名為「我們都是利君雅」的聯署行動 (連結在此)。該聯署在頭六十小時巳經得到超過五萬五千人響應。(見圖)

「撐公共廣播運動」發言人羅沃啟對有關的成績表示鼓舞,他呼籲更多的市民加入聯署,以顯示香港市民對新聞自由和專業記者的支持。

羅沃啟指出,政府的支持者四出投訴不同意見人士,似乎正令文革打壓異己之風死灰復燃,香港電台首當其衝。港台英文節目 “脈搏”(The Pulse)記者質詢世界衛生組織高級顧問被指不當,《頭條新聞》有關警方的內容被投訴至要抽起,《左右紅藍綠》更在連串投訴後被腰斬,現在更連敢於提問的港台記者亦被翻舊帳。

羅沃啟說:「市民投訴警方的個案就如泥牛入海,政府的支持者投訴港台,卻似乎能夠令港台重啟已完結的調查,明顯是有勢力在配合港府打壓傳媒、打壓新聞自由,這種政治干預必須及早叫停。否則,連記者提問亦要按官方容許的範圍行事,港人還有何新聞自由可言!

「在港府意圖搶奪記者定義權、似為記者發牌鳴鑼開道之際,港台又似乎配合地以延長試用期等方式來『懲罰』盡職提問的記者,實屬無理打壓,有政治迫害之嫌!我們必須齊聲向打壓新聞自由的港府說不,請參與聯署,反對港府政治迫害記者。」

羅亦呼籲市民在網上關注運動的 Facebook 專頁 (連結在此) 和最近新開設的 Instagram 帳戶 (連結在此) 。大家來一起撐新聞自由和公共廣播。

聯署行動連結
Facebook: @PSB.Now
Instagram: @PSB.Now

「撐公共廣播運動 PSB Now!」是香港的民間組織, 是回應及反對香港政府 2007 年 3 月的 《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報告》 而成立的。運動的宗旨是要求在香港成立法定獨立的公共廣播機構 。前稱「撐港台運動」( SaveRTHK )。在 2011 年 12 月 30 日,改名為 「撐公共廣播運動 PSB Now!」,繼續奮鬥!

版權: 

我撐蘋果,但也請蘋果做好新聞本業

$
0
0
內容: 

看到蘋果頭版,嚇了一跳。嘩,賭咁大?

新聞的責任是報道真相。這句標題,出得有點不負責任。

1)此症病情本身就十分反覆,特別是對老人來說,很多病例說明病情可在數小時內忽然轉差。編輯如對此有所理解,起題時應更謹慎。

2)白宮醫生曾聲稱特朗著可於星期一出院,但新聞的責任不是覆述權威所述,無論該權威來自北京還是華盛頓市,而要自己作出事實判斷。這個「最快」有多可信,是否值得印在頭版上面?

3)事實是,過去四年,白宮醫生已多次就特朗普的身體狀況前言不對後語,以及被揭發各種有違醫德的醜聞,有長期跟進美國政治新聞的朋友都知道。

4)而自特朗普表示染病後,白宮醫生的解釋同樣是經常自相矛盾和漏洞處處,媒體普遍批評信息混亂甚至懷疑隱瞞。

5)最新的消息,是白宮醫生自己承認過去的解釋不清;而特朗普現時接受的治療一般用在重症病人之上。由於信息不清,外界不知道原因到底是病情比所說的嚴重,還是醫生用藥過猛。

6)無論如何,在信息不足、不可信,和情況變化多端的情況下,蘋果這個頭條明顯選得不好。就算結果特朗普星期一真係出到院都咁話。

我撐蘋果,但也請蘋果做好新聞本業。

編按:下為作者更新

今早提到蘋果今日的頭條寫得不好,引來一些討論。其中有些回應讓我感到十分奇怪,這兒分享一下看法。

我留意到不少朋友認同以下兩種說法:

1)蘋果說「最早今日」,則不一定是今日,所以不能論斷對錯。
2)蘋果只是覆述白宮醫生的說法,出錯也是白宮醫生的責任。

抱歉,如果我們對新聞還有要求的話,這兩種說法都是錯得離譜。

舉個例,如果蘋果明天的頭條是「梁啟智最快一星期內有十億身家」,你也可以說沒有錯,說不定我會遇到李超人,他又覺得應該給我十億。但這是不足以讓這句話放在頭版的。我們還會問:有多大的可能性?

如果這句話可能性是高的,來源是可信的,那真的該放頭版,因為會有很多人會找我捐錢。但如果不是那麼可能或可信,但還是放頭版的話,正常人都會說是蘋果做錯了。因為這輕則無聊,重則誤導公眾,讓我可以四處行騙。

而我之前已經說過,白宮醫生劣積班班,不能盡信。

至於第二點,要解釋就更簡單了。試想想,如果蘋果明天的頭條是「八三一冇死人」,大家會怎樣反應?會反枱!問題來了,警察作為官方權威,確實說過「八三一冇死人」;但我們不會因此接受蘋果這樣搬字過紙,我們還是會回到同一個問題:那個消息來源可信嗎?

正常的做法會是寫成「警方:八三一冇死人」,甚至「警方聲稱八三一冇死人」,讓讀者知道這個說法是有爭議的。放在特朗普的病情上,除非蘋果打算為白宮醫生的說法背書,否則起碼也要加「白宮醫生:」在標題的前面。

要說這麼多,其實還是那句話:我們要對蘋果多一點要求,鼓勵蘋果做好新聞。

而在此之前,我們也要對自己多一點的要求,有多少真相說多少話。而真相的鑑定,在於有多少論據。千萬不要啱聽的時候就話追求真相,唔啱聽的時候就話假新聞抹黑。請不要搞得這麼低水平,拜托。

題為編輯所擬

版權: 

編輯室周記:社區報又多3份喇!《集油》、《埔報》、《新仙出爐》

$
0
0
內容: 

油塘社區報《集油》、大埔的《埔報Popost》及黃大仙的《新仙出爐》,已經成立喇!我們的「社區新聞計劃」下支援的社區報,已經12份了!

義務投入社區報出版的工作並不容易,三支新的社區報團隊,均是區內的有心人,期望透過出版區報,推動社區民主,令更多居民關注自己的社區。

獨立媒體(香港)會繼續擔任協助角色,包括協助各社區報組成團隊、報刊印刷需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編採新聞。

三份新社區報中,《集油》已經搶先印發實體版,街坊可以陸續在區內拿到!

《集油》報導:
天降甘露中頭獎 冷氣機水滴不停 街坊大嘆未解決
魔鬼山正邪各據一時 是人是鬼 還是比鬼更可怕的人

《觀》、《杏人茶》及《葵青寶典》新一期出版

《觀》、《杏人茶》及《葵青寶典》均已出版新一期!《杏人茶》第三期探討東區海濱規劃、野豬及鼠患問題,《觀》及《葵青寶典》則跟進區內交通問題。

《大嶼小報》六月及八月號同時出版

疫情影響下,《大嶼小報》六月號延遲印刷,八月疫情稍息,立即便連同八月號一同付印,大嶼山及東涌的街坊,可以到區內小報索取呀!

獨立媒體(香港)於2018年1月開展社區報計劃,招募學員參與工作坊,首兩份是馬鞍山及元朗居民組成的社區報團隊《馬聞》及《元居民社區報》。在2019年,則支持了葵青、東區及屯門居民組成《葵青寶典》、《杏人茶》及《屯敍》社區報團隊。

支持的社區報團隊:12份(截至2020年9月)
2018年起:《馬聞》(馬鞍山)、《元居民社區報》(元朗);2019年起:《葵青寶典》(葵青)、《杏人茶》(港島東)及《屯敍》(屯門);2020年起:《八段錦》(八鄉、錦田)、《大嶼小報》(大嶼山)、《觀》(九龍東)、《邊境》(北區)、油塘《集油》、大埔《埔報Popost》、黃大仙《新仙出爐》;籌備中:大角咀

每月基本經費:$50,000
項目統籌及助理:$28,000
印刷開支(每月出版至少四份社區報,每份印數約5,000):$20,000
報刊註冊、運輸及雜項:$2,000

支持社區新聞計劃

【錯誤】港台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摘要

  • 社交網絡流傳圖片指「港台有6成員工年薪逾80萬」,有關說法源自冼國林的一段影片和《堅料網》一篇報導。
  • 冼國林引用的審計報告並無相關薪酬數據,而《堅料網》的說法並不成立。
  • 參考港台的職級人數、薪點和薪酬開支等數據,可透過計算證明「港台有6成員工年薪逾80萬」的說法錯誤。

背景

2020年10月3日李梓敬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一張圖片,圖中為一條選擇題「香港有邊間大型機構六成員工年薪逾80萬?」,四項選擇分別是「A. 長江集團 B. 匯豐銀行 C. 港鐵 D.香港電台」,並顯示「正確答案」為香港電台,但沒有任何資料來源。圖片有超過330次分享。[1]

透過在Facebook搜尋圖片中的問題,可以找到在2020年4月14日一個使用日劇《半澤直樹》主角頭像及名字的Facebook帳戶曾分享類似圖片(見圖1),而且最底附上「*最低收視/聽,長期穩佔首位」一行文字以及「半澤直樹」的頭像,相信是李梓敬分享的圖片源頭,同樣沒有資料來源。[2]

93934360_130841811857660_8611079085365395456_o
圖1︰Facebook帳戶「Hanzawa Naoki(半澤直樹)」圖片

查證

「港台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的說法從何而來?

在Google搜尋「香港電台 員工 年薪 80萬」,可以找到2020年3月14日屈穎妍刊於《港人講地》的文章〈納稅人的冤枉錢〉提到「根據審計處報告,香港電台職員共869人,當中超過六成員工年薪80萬以上,即月薪接近7萬」。[3]

另一搜尋結果為署名潘翠華、刊於《堅料網》的報導〈美化暴力、抹黑警隊、取態偏頗、涉煽台獨……細數香港電台「十宗罪」〉[4],刊登日期為2020年4月9日,內文提到︰

另外,根據一份網上求職公司的資料顯示,港台公務員職級編制實際有507人,當中年薪高於80萬的公務員佔整體港台人手比例高達6成即近300人,當中最多職位的是節目主任,有174名,其中最高年薪達88萬多。

除上述兩項結果外,台灣《中央社》亦於一篇報導中指「港台現有869人名職員中,當中超過6成員工年薪80萬以上,即月薪接近7萬元」[5],由於不少台灣媒體均有刊登《中央社》報導,因此在多個網站上出現類似搜尋結果。[6-8] 不過《中央社》報導未有提及資料來源,而且發表日期在7月底,並非「港台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的出處。

再搜尋「審計署報告 香港電台 年薪 80萬」可以找到《堅料網》另一篇刊於2020年3月6日的報導〈【撥亂反正】冼國林引審計報告 收視0.1點 6,400觀眾 促重組或解散港台〉[9]提到︰

冼國林援引審計署日前針對香港電台的審計報告指出,港台全職人員有869人,其中670個是全職公務員,最長合約期是18年,有540人的年薪達80萬元以上;

翻查冼國林於2020年3月5日上載的影片〈香港電台,反中亂港基地?〉,當中的確提及「900人之中有540人有80萬年薪以上」,影片該部分引述香港審計署的報告。[10]

根據以上資料並參考發佈日期,「港台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的說法應有兩個來源,一是冼國林引述審計署報告,二是《堅料網》的潘翠華引述「一份網上求職公司的資料」,指「年薪高於80萬的公務員佔整體港台人手比例高達6成」。

冼國林沒有證據、堅料網說法不成立

冼國林在影片中曾展示他引述的審計報告,為2018年10月發表的審計署署長報告書第71號第5章,標題是〈香港電台:提供廣播節目〉。[11]而在審計署網頁可以見到,除了第71號報告外,其他跟香港電台有關的報告均發表於2006年3月前。[12]

vlcsnap-2020-10-07-17h13m09s008
圖2︰冼國林影片截圖

翻查該份報告,除了整體開支外(見報告表五)均無提到香港電台員工薪酬細節,報告中並沒有任何可以推論出「超過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的數據。因此冼國林的說法並沒有證據支持。

至於《堅料網》的報導中,明確引述「求職公司的資料」指「港台公務員職級編制實際有507人」,透過Google搜尋「港台 公務員 編制 507人」可以找到公務員招聘資訊網站「CSRADAR」整理的節目主任職系資料,包括由節目助理至廣播處長之間的各個職級、薪點和編制。[13]

CSRADAR顯示的編制數字,跟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2020至21年度開支預算時,廣播處長答覆楊岳橋議員提問時提供的數字大致相同,分別只在於「助理節目主任」的數目(CSRADAR顯示為219人,廣播處長答覆為223人)以及「特級節目主任」的數目(CSRADAR顯示為31人,廣播處長答覆為32人)。[14]

至於各職級的薪點,參考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2016至17年度時,廣播處長回答劉慧卿議員提問提供的職級薪金數字[15],以及對比當時的香港政府總薪級表和首長級薪級表[16],跟CSRADAR提供的數字相同,在此可以合理假設各職級薪點並無變化。

表1整理廣播處長提供的數字,薪金數字參考2020至21年度總薪級表[17]和首長級薪級表[18](由於政府決定凍薪,數字跟2019至20年度相同[19])︰

01

年薪80萬等同月薪6.7萬,從表1估計,《堅料網》指「年薪高於80萬的公務員佔整體港台人手比例高達6成即近300人」的推算方式,應是把節目主任或以上職級的人數加起來,得岀300,再除以507,即59.17%。

然而這個計算方法有數個問題。首先,節目主任或以上職級的300人當中,佔近6成(174人)的節目主任薪點在年薪70.4萬元至88.5萬元之間,並無任何資料顯示當中超過30點——即年薪逾80萬——的數字。參考總薪級表,假如節目主任的6個薪點人數平均分佈,則剛好有一半節目主任(即87人)年薪超過80萬元,連同更高職級的人數總和為213人。

但即使得悉節目主任的薪金數字分佈,以上計算比率的方法仍然錯誤,因為分母出錯。CSRADAR的網頁註明「職系實際人數應少於總編制」,所有職級人數總和為553而非507(如按照CSRADAR數字,總數則為548人)。此外,表1僅列岀港台節目主任職系公務員的數字,根據廣播處長梁家榮在2020年的答覆[20],港台聘請的公務員總數為755人,除節目主任職系外,列作「其他職系/職級」的公務員尚有202人。而根據公務員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周達明答覆何啟明議員提問時提供的資料,港台在2019年6月30日有127名全職非公務員合約僱員,非全職的非公務員合約僱員則有356人。

如果只計算全職員工,整體港台人手數字應為882人。即使假設全部節目主任、所有「其他職系/職級」公務員的年薪均超過80萬,連同高級節目主任至廣播處長的人數加起來仍只有502人,即882人的57%。換言之,在最寬鬆及不合理的假設下,「年薪高於80萬的公務員佔整體港台人手比例高達6成」的說法仍不成立。

港台薪酬開支顯示不可能有6成員工年薪逾80萬

雖然《堅料網》的說法不成立,但因為其說法是「年薪高於80萬的公務員佔整體港台人手比例高達6成」,而港台還有非公務員合約員工,「港台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的說法仍然有待查核。以下將會證明兩點︰

  1. 港台非公務員合約員工薪金水平較公務員為低;
  2. 港台公務員當中,不可能有6成公務員年薪超過80萬。

上文已列出節目主任職系的薪金水平,餘下「其他職系/職級」公務員和全職非公務員合約員工的薪金水平,網上沒有最新數據,只可以參考過往數字。根據廣播處長2016年的答覆及跟當時總薪級表對比[21],可推斷「其他職系/職級」公務員的薪點在總薪級表第1點至首長級薪級表第3點之間,以2020年的薪酬水平計算,應為年薪16.5萬至260.8萬之間[22];而非公務員合約員工的薪點上下限均較相若職級的公務員為低。詳情可參考表2(見附錄)。

由於港台非公務員合約員工薪金水平較公務員為低,如果公務員當中年薪超過80萬的人不夠6成,整體港台員工(包括非公務員)年薪超過80萬的比率只會更低,同樣不夠6成。以下使用財政預算案提及的港台薪酬開支數字,推算假如有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的話,餘下4成員工的年薪數字。

香港政府2020至21年財政預算案提到,截至2020年3月31日為止,香港電台的人手編制有755個職位(此處只計算公務員),並提到2019至20年的修訂預算當中,港台有4億3,568萬元作薪金開支。

使用表1的數字計算,可以得出即使高級節目主任至廣播處長均領取最低薪點的月薪,其年薪仍然超過80萬元,而這126位員工的年薪支出最低金額接近1億3,627萬元。假如港台有6成公務員的年薪超過80萬元,則代表有最少453人年薪超過80萬元。扣減上述126人,仍餘下327人。

假如這327人的年薪剛好超過80萬元,即總薪級表第31點(年薪80萬7,540元),其薪金總支出約2億6,407元,連同高級節目主任至廣播處長的年薪開支,這6成(假設年薪超過80萬元的)公務員的年薪開支接近3億9,787萬元。然而這代表港台預算中最多只有3,535萬元給餘下4成員工,即302人,其平均月薪僅得9,753元,金額比總薪級表最低的第0點(12,915元)還要低,更明顯低於節目助理和助理節目主任的起薪點。

以下用列出計算步驟,方便讀者理解︰

  1. 港台公務員人數=755人
  2. 港台公務員薪金開支=435,680,000元
  3. 年薪下限超過80萬人數(高級節目主任或以上)=126人
  4. 高級節目主任或以上職級每年薪金開支下限=136,268,820元
  5. 假設港台6成公務員年薪80萬,人數(即755×60%)=453人
  6. 453人減去以上126人=327人
  7. 假設327人屬總薪級表第31點(年薪僅僅超過80萬),年薪總支出=264,065,580元
  8. 開支餘下金額(即(2)-(4)-(7))=35,345,600元
  9. 餘下港台公務員人數(即755×40%)=302人
  10. 餘下港台公務員平均月薪(即(8)÷302÷12)=9,753元

透過上述計算可以得出結論︰港台公務員當中不可能有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元。由於非公務員的員工薪金水平較相近職位的公務員低,所以港台整體全職員工亦不可能有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元。

未有計算在內的「第II類別服務提供者」

最後必須指出,以上計算只包括港台的全職員工,未有包括非全職員工,而港台亦有大量屬第II類別服務提供者(俗稱「Cat II」)的員工。2019年12月傳出港台因超支而需要削減外判員工時,港台工會亦表示據了解「視像新聞組別有三分之二員工都是cat II員工」。[23]根據廣播處長梁家榮2020年的答覆,在過去5年港台每年聘用約2,600至3,000名第II類服務提供者,但因每份聘用合約的服務內容及計算基礎均不盡相同,未能提供詳細統計資料[24],本文計算時並無相關數據可以使用。

參考審計署報告,Cat II員工的費用以及電視節目外判計劃的開支同樣屬於「僱用服務和專業服務費」,在2017至18年度支出約3.12億,比個人薪酬支出3.98億少[25],而當年港台與1,926名第II類服務提供者簽訂2,143份合約。[26]由此可見Cat II員工薪金整體而言低於港台公務員薪金,即使把他們計算在內,年薪超過80萬的比率亦只會下跌。

結論

網傳「港台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的說法,經追查有兩個來源,一是冼國林宣稱引用審計署報告數字,二是《堅料網》的潘翠華宣稱引用網上求職公司數字指「年薪高於80萬的公務員佔整體港台人手比例高達6成」。經查證,冼國林引用的審計署報告並無相關數據,而參考相信為潘翠華引用的求職資訊網數字可發現,《堅料網》的說法並不成立。

參考過往公開的官方資料,包括港台各職級的人數和薪點、港台薪酬開支、政府薪級表等數據,可以透過計算證明「港台6成員工年薪超過80萬」的說法錯誤。

附錄

02

資料來源

  1. 李梓敬Facebook專頁帖文
  2. Facebook帳戶「Hanzawa Naoki(半澤直樹)」帖文
  3. 屈穎妍︰納稅人的冤枉錢(港人講地)
  4. 【封面故事】(1)美化暴力、抹黑警隊、取態偏頗、涉煽台獨……細數香港電台「十宗罪」(堅料網)
  5. 香港電台捲入反送中爭議顧問指須遵守國安法(中央社)
  6. 香港電台捲入反送中爭議顧問指須遵守國安法(新頭殼)
  7. 香港電台捲入反送中爭議 顧問指須遵守國安法(中央廣播電臺)
  8. 香港電台捲入反送中爭議 顧問指須遵守國安法(聯合新聞網)
  9. 【撥亂反正】冼國林引審計報告 收視0.1點 6,400觀眾 促重組或解散港台(堅料網)
  10. 【冼師傅講場】香港電台,反中亂港基地?(冼國林YouTube影片),見影片9分57秒。
  11. 審計署署長報告書——第七十一號報告書(二零一八年十月)
  12. 審計署署長報告書——香港電台
  13. 節目主任職系(CSRADAR)
  14. 審核2020-21年度開支預算——管制人員的答覆(答覆編號︰CEDB(CCI)096)
  15. 審核2016-17年度開支預算——管制人員的答覆(答覆編號︰CEDB(CCI)101)
  16. 公務員事務局通函第17/2015號︰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公務員薪酬調整
  17. 總薪級表(公務員事務局)(2020年10月7日備份)
  18. 首長級薪級表(公務員事務局)(2020年10月7日備份)
  19. 二○二○至二一年度公務員薪酬調整決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20. 見[14]
  21. 見[15][16]
  22. 參考港台架構圖表,薪點為首長級薪級表第3點的應該是另一位副廣播處長,但前副廣播處長(節目)陳敏娟於6月請辭、9月1日離職,現時兩個副廣播處長職位均由馮建業擔任。
  23. 港台新聞部超支500萬需減外判 工會:警加班費逾9億應一視同仁(明報)
  24. 審核2020-21年度開支預算——管制人員的答覆(答覆編號︰CEDB(CCI)081)
  25. 審計署署長報告書——第七十一號報告書第五章〈香港電台:提供廣播節目〉表5
  26. 審計署署長報告書——第七十一號報告書第五章〈香港電台:提供廣播節目〉第2.12(c)段

本文出自事實查核實驗室(Factcheck Lab),轉載前請先參考其版權聲明

撰寫︰鄭家榆(執行編輯)
複核︰劉軒(編審成員)
校正︰杜若渝(編審成員)

5.8萬人聯署撐利君雅 促港台撤回重啟調查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香港電台助理節目主任利君雅早前突被通知延長120日試用期,並遭港台重新調查針對她的投訴。「撐公共廣播運動」代表今日下午到香港電台遞交58,702個聯署簽名,促廣播處停止重啟調查及干預港台自主性。

「撐公共廣播運動」早前發起「我們都是利君雅 我們反對政治逼害記者」聯署行動。發起人之一、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表示,聯署行動收集近5.9萬個簽名,反映香港人都認同政府不應打壓新聞自由。她稱,以紅色絲帶綁起簽名收集表格是要反映政府對言論自由的紅線越收越緊,斥廣播選擇性地針對利君雅作調查,表示政府視她為眼中釘,有意塑造她「政治不正確」的形象。

20201012 「撐公共廣播運動」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

「運動」代表想將簽名交予廣播處處長梁家榮不果,對此感到遺憾。簽名名單最後由香港電台傳訊組總監伍曼儀代為接收,並表示有關利君雅個案的調查工作會繼續進行。對於廣播處未清楚交代重啟調查的理由,毛孟靜認為處方有「難言之隱」,指處方代表明顯有意迴避記者問題,「見到佢避開唔答,咁大家(香港人)都心裡有數啦。」

前港台資深員工:額外評核的做法史無前例 相信有意「殺雞儆猴」

於港台工作30多年的傳訊組總監伍曼儀麥麗貞表示,每一年的員工表現報告已清楚列明評核標準,額外的表現評核不但對該員工不公道,且幾乎史無前例。她認為今次做法超越常規,明顯是透過針對利君雅,造到「殺雞儆猴」的效果,破壞香港新聞界的發展及港台作為公共廣播的角色。 

香港電台傳訊組總監伍曼儀
香港電台傳訊組總監伍曼儀(左二)

香港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則斥廣播處漠視程序公義,做法是「開壞先例,破壞體制」,冀香港人繼續關注事件。

港台節目顧問團成員促尊重言論及創作自由 還公眾公開透明調查

灣仔區區議員張嘉莉及黃大仙區區議員尤漢邦均是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成員之一。張嘉莉稱自己本為藝術工作者及創作者,十分著重創作及言論自由,希望向處方表達民意。尤漢邦則重申,在政府的制度問題下,所有調查工作都不能在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情況下進行,「傳媒被查以外,教育界的老師亦被調查,同樣地過程都非公開透明。」

灣仔區區議員張嘉莉
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成員、灣仔區區議員張嘉莉

民協副主席、深水埗區區議員何啟明表示目前的調查有針對性,故「今天可以是利君雅,明天可以是任何人」。他續指,「市民投訴警察就石沉大海,支持政府嘅人投訴記者就即刻調查」,可見政府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態對付香港人,籲港人反抗到底。

版權: 

天堂無疆界

$
0
0

整個「香港管弦樂團」被強制隔離[註1]快將一星期,筆者在網上搜尋「吹奏管樂器」期間,有一個發現,想跟大家分享:一首節奏輕快、動聽而熱情的音樂,在日本已經熱播了數年,相信是今日每一個日本人都耳熟能詳的管樂流行音樂,但是,似乎大部份香港人都尚未有所聞;這首音樂,就是「東京斯卡音樂[註2]天堂樂團(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註3]在2016年首演的「天堂無疆界(Paradise Has No Border)」[註4]。雖然首演至今已經超過四年,但是,從YouTube上可見,模仿者,改編者,翻奏者,非常眾多,YouTube上載持續至今,疫情至今十個多月,皆沒有間斷。這個熱潮有個特色,就是只限日本本土,沒有外流,上載YouTube者全是日本人,一個老外也找不到,一些演奏形式比較接近的香港樂團,例如:Groovy Buddies[註5],也沒有翻奏,所以筆者認為值得跟大家分享,茲把精選的相關連結,按時序列出,希望大家細心欣賞之餘,還能夠舒緩一下接近一年的抗疫疲勞!
.
20160610 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Paradise Has No Border」(Live Ver. 嘉賓:“魚君”宮澤正之[註6] 3:24)
20161002 Hamana Wind Orchestra 濱明高校 吹奏樂部「Paradise Has No Border」
20161003 京都外國語大學 爵士樂學會 Paradise has no border
20170401 Paradise Has No Border / SASAGE JAZZ ENSEMBLE ORCHESTRA (Sasage Jr. high school, Yokohama)
20170419 東大POMP 新歡live - Paradise Has No Border [LIVE]
20170528 濱松市消防音樂隊「Paradise has no border」
20170608 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 - "Paradise Has No Border" on Room Service
20170626 高橋一成(Issei Takahashi)在有限時間內加入斯卡帕拉(Skapara),並扮演布魯斯·哈普(Bruce Harp)
20170828 【吹奏樂】Paradise Has No Border陸上自衛隊第1音樂隊 富士學校音樂隊【總火演2017】
20171005 【吹奏樂】Paradise has No Border 陸上自衛隊第12音樂隊
20180614 Paradise Has No Border我擊中了~兒童鼓手Sara
20180709 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Paradise Has No Border feat. “魚君”宮澤正之[註6]
20181021 京都橘高校 吹奏樂部「Paradise Has No Border」Kyoto Tachibana SHS Band
20190321 【霞浦高中Spring Concert 2019】Paradise Has No Border
20190901 【吹奏樂】Paradise Has No Border【我嘗試了一個有400人的大型合奏!
20191024 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 Paradise has no border, Sony Hall, NYC, 10/22/19
20200313 【吹奏樂】Paradise Has No Border【櫻丘學園吹奏樂部
20200317 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 Paradise Has No Border feat. “魚君”宮澤正之[註6] [2020 Remaster]
20200711 奧田民生 - Paradise Has No Border (Ramen Curry Music Records) [簡單易懂]
20200717 Paradise Has No Border{防護面罩}大阪桐蔭高校 吹奏樂部
.
額外精選:
20170109 Tamori的音樂就是世界 西城秀樹 (9:40) 1996年前後東京Ska天堂樂團
20170608 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 - "Skaravan" on Room Service (Caravan 1936 Juan Tizol and Duke Ellington)
20171230 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 live at Java Jazz Festival 2016
20200905 Kamen Rider Saber(幪面超人聖刃)Ending Extended『Kamen Rider Saber』by 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
.
註1:詳見《2019冠狀病毒病:「吹奏管樂器」的傳播風險,遠不及「健身室劇烈運動」高!》一文。
註2:斯卡音樂(斯卡曲風)發源自牙買加,本是該地的傳統樂風,特色是連續快速的後半拍(off beat or up beat)。經過輸入及改進後,於1960年代早期,成為美國流行音樂樂壇的一環,也為美國當地拉丁美洲流行音樂的重要一部份。經過改良後,該曲風採用的跳躍式吉他彈法和時而間歇的節奏詮釋布魯斯樂曲,之後在融入靈魂歌曲後,更成為美國主流音樂樂風,也是定石音樂(rocksteady)和雷鬼音樂(reggae)的前身。詳見《Tsuyoshi Kawakami Course of Ska》。
註3:東京斯卡音樂天堂樂團(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簡稱Skapara 或TSPO,是日本老牌管樂合奏流行音樂樂團,成立於1988年,聲音結合傳統斯卡音樂、爵士樂和搖滾樂,作品大部份為純器樂音樂。經常國內外巡迴演出,也有跟不少歌手合作,還有負責電玩音樂演奏和電視連續劇的配樂,例如:2020年的《幪面超人聖刃》(Kamen Rider Saber)。
註4:天堂無疆界(Paradise Has No Border)2016年6月發行的專輯「Michi no Michi, Rebellious」的第二首樂曲。
註5:Groovy Buddies is a Pop & Funk Brass Band in Hong Kong.
註6:“魚君” (Sakena Kun)Mr. Fish 生於1975年8月6日,真名宮澤正之,經常帶著河豚帽子,穿著白色醫生袍,在不同的電視節目上講解魚類,詳見《內心強大的 “魚君”》。
.
自由撰稿人、香港市民兼選民:侯鎮安
2020.10.18

(本文為公開信,並無版權,歡迎自由轉載和廣傳,謝謝。)

版權: 

公信力是傳媒生存的前提

$
0
0
內容: 

美國總統大選剩下十幾天時間,曝出拜登兒子的醜聞,美國大部份傳媒都站在民主黨一邊,至今維護亨特拜登,不出一聲。這些傳媒都曾經是世界聞名的機構,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CNN等,具有歷史悠久的強大公信力,但是在這次總統大選中,因為選邊站,已經顧不上自己的公信力,只求表態造勢。
  
傳媒的公信力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這些傳媒都有幾十年甚至百多年的光輝歷史,經歷過無數時代風雨,屹立不倒,有百萬受眾長期捧場,這種市場地位來之不易,按理任何一個傳媒都應該好好珍惜。
  
在美國這種民主社會,不同傳媒有不同的政治取態,這是很正常的,不過在處理新聞的手法上,都要遵循傳統的價值觀和基本規則,靠這種價值觀與規則,來維持自己的公信力,維持自己的讀者群。
  
每次總統大選,傳媒都會選邊站,報道新聞和作政治時事評論時,雖有一定傾向性,但至少要尊重事實,盡可能保持公正公平的態度。但這一次,很多傳媒都放棄了傳統的作風,不惜違背傳媒的職業操守,這是美國政治生態的最大變化。
  
為什麼傳媒竟會走到這一步?這是因為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政治鬥爭白熱化了,美國選民的思想分歧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激烈。厭惡特朗普的,恨不得他死,熱愛特朗普的,又恨不得他做永不下台。選民大分化,傳媒要取悅選民,不能再採取溫吞水的貎似公正的態度,一定要走極端,否則,兩頭不討好,便會造成永久的傷害。
  
一家傳媒若得罪了共和黨,失去共和黨擁躉的支時,又對民主黨的支持不夠盡力,標榜不偏不倚的立場,這一來又得罪了民主黨的擁躉,那這家傳媒就兩頭不是人,就使自己陷於更險惡的處境,最終垮台了事。
  
因此,不管事情去到多極端,不管多違背自己的初衷,支持民主黨的傳媒,都只好死抱著民主黨,與民主黨共存亡了。唯有如此,他們才可以保住民主黨擁躉的這一份市場。
  
這一次,大多數重要傳媒都被民主黨收編,甚至主要網絡社交媒體也站在特朗普的對立面,搞得連特朗普的推特都會被禁,這當然是很惡劣的形勢,幸好還有少數傳媒站在特朗普一邊。而美國政治之所以沒有淪落,最要緊的還在於他們基本的民主體制。
  
美國人以全民投票選自己的政府和議員,總統和參眾兩院很少有機會全部控制在一個黨手上,眾議院撐民主黨,還有參議院做共和黨的後盾,眾議院包庇拜登,還有參議院主持正義。參議院有權傳召社交媒體的負責人,要求他們解釋包庇醜聞的依據,參議院也有權傳召證人,公開證供,要求安全部門介入調查,因此,任何一個美國政客,都不可能一手遮天。
  
最要緊的還在於,不管是誰,只要是選民選出來的,你做了不名譽不合法的事,下一次就別想再當選。美國政客怕法律,也怕選民,傳媒怕政府追責,也怕讀者捨棄。
  
經過這一次,證明美國傳媒生態也到了一個危險的臨界點,總統大選之後,不管誰當選,迫於民間壓力,大概也要檢討一下傳統上對傳媒的有關規限,否則事情再發展下去,將直接影響美國的民主制度,影響美國人享有的自由。
  
美國的事雖然看起來很亂,每日爭吵不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說到底,都是要聽美國人的,不是聽政客的,不是聽政府的,更不是聽總統的。
  
反觀香港,傳媒大部份都已被中共收拾停當,唯一只剩下蘋果,靠香港人自己保住,有蘋果在,真相就藏不住,再加上網絡媒體,香港政府就不能肆意作惡,香港就不會成為孤島。
  
只要人民話事,事情就壞不到哪裡去,事情壞到一定程度,人民坐不住,人民就會出來解決。

原文刊於作者Facebook專頁

版權: 
Viewing all 19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