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媒體
Viewing all 196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鏗鏘集》編導蔡玉玲被控虛假陳述今提堂 准保釋押後明年再訊 待警向運輸署索資料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港台節目《鏗鏘集:7.21誰主真相》編導蔡玉玲,被指作出虛假陳述以作車輛查冊,涉嫌違反《道路交通條例》,於11月3日遭警方拘捕及起訴。案件今(10日)在粉嶺裁判法院提堂,主任裁判官蘇文隆應控方申請將案件押後至明年1月14日再訊,以待警方向運輸署索取蔡查冊時所遞交的資料,以及索取網上申請時的電子認證,並向律政司索取法律意見。蔡玉玲獲准以現金1000元保釋。

記者蔡玉玲(37歲),被控兩項虛假陳述罪,違反香港法例第374章《道路交通條例》第111(3)(a)條。控罪指她分別於今年5月17日及6月10日,為着取得私家車LV755的車輛登記細節證明書,明知而作出在要項上虛假的陳述,即表示她申請證明書以作以下與交通及運輸事宜有關的用途,即進行法律程序和買賣車輛以外的其他有關交通及運輸的事宜。

主任裁判官蘇文隆應控方申請,將案件押後至明年1月14日再訊,控方透露警方需時向運輸署索取蔡查冊時所遞交的資料,以及索取她在網上申請時的電子認證,並向律政司索取法律意見。蔡玉玲獲准以原有的現金1000元保釋。

蔡玉玲於到庭時獲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聲援,蔡與同事相擁,亦一度拭淚,有同事即安慰稱:「你冷靜包黎架嘛!」她於上庭前亦多次深呼吸。散庭後,蔡的同事上前擁抱,並叫她「加油!」。

案件編號:FLCC1999/2020

版權: 

電視台中止特朗普直播──當知情權遇上不實指控

$
0
0
內容: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在無證無據下,指控對手選舉舞弊,多家電視台受夠了,決定中止直播,引起激辯。

在討論媒體對錯時,先搞清楚,媒體職責包括報道與記錄,但不是什麼狗屎垃圾都播出,總編輯與監製坐在控制室,看着全世界的直播訊號,如特朗普講話、中央台播領導人講話、警謊每天記者會、林鄭講嘢、立法會咪兜幾十議員輪流說話、抗爭衝突十八區開花十八區有直播等,總編輯的職責就是要決定什麼可以播出什麼可以不理。

要討論美國電視台中斷直播是對是錯,宜先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

一,沒錯媒體職責包括報道與記錄,但報道與記錄之前,必先經過選擇的過程,一來因為時間有限、頻道有限、觀眾的注意力有限,也因為傳媒本來就有「守門人」(gatekeeper) 角色。一直以來,傳媒自詡「守門人」,意指資訊紛紜,傳媒「守龍門」,過濾資訊,選擇正確無誤、有養份有意義的資訊給觀眾。

「直播」盛行,緊貼政客言論,不經刪剪、第一時間原汁原味,觀眾覺得爽,亦意味着中門大開,「守門人」角色減退,分辨真偽的責任很多時落到讀者身上;但傳媒作為訊息傳遞者,仍然肩負重要責任,不能隨便發放資訊垃圾,污染國民腦袋。意見大可自由,但事實卻是神聖的。最新一例,連一向親特朗普的霍士新聞,亦中斷白宮發言人的聲明直播,指其舞弊指控沒有提供證據,不宜繼續直播。

二,故此,傳媒從來沒有所謂的百分百客觀中立,選擇什麼材料就是態度,直播長、直播短、幾時開直播、幾時停直播、如何選擇重點,都是新聞製作的必經過程。如果有人認為這些選擇過程都是道德審判的話,無疑傳媒每個決定都要經過道德倫理的思考、去蕪存菁,這叫判斷,不叫審判。

三,這些選擇的判斷也從來不是新的爭議,抗爭運動期間,香港傳媒同業也熾熱討論,每天四點警謊記者會是否真的要直播兩小時,林鄭每星期二的廢話時間是否全部傳媒要直播招呼她?連一個什麼局長隨便說幾句話也要直播,是否合適?浪費大氣電波、破壞寧靜早晨,好大罪的。

故此,政客講廢話假話,是否要全程直播,很視乎當下一刻的情況,有關特朗普選後第二次發言美國部分媒體中斷直播之爭論,正反理據的爭論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項:

公眾知情權之爭

我認為這是反對中斷直播人士中最有力的理由,就是特朗普是美國總統,就算他敗選,也得到近一半美國選民支持,他的話就算是假,公眾都應該知道,甚至越廢越假,越有時代意義,傳媒沒有理由中止直播。不過,維護觀眾「知情權」,也不一定要直播、不一定要即時,傳媒有「守門人」角色,可以延後、整理、查證後播出,確保訊息完整,甚或澄清錯誤訊息才播出,更能維護知情權。往日直播技術未普及時,很多重要場合都未必有直播,觀眾不會因此覺得自己知情權受損,只是遲了一點才知道而已。

即時查核是否可行

總統大選辯論中,美國傳媒普遍會做即時 fact-check,數算候選人的話哪句真哪句誤導,贊成直播的人提出,如果特朗普說謊,可以即時警告觀眾,主持可以加以解說澄清,根本不用中斷重播。這就牽涉到嚴謹 fact-check 工作所遇到的不對稱處境,大話精可以順便說句話,你要用上十倍百倍時間才能肯定地告訴人這是假話;騙徒說這裏有舞弊、那裏有死人投票,你要 prove the negative 證明沒有發生過的話,或全國各州都沒有系統性的舞弊,要花龐大功夫,不容易即時得到肯定答案,亦要長時間解釋。澄清的速度追不上謊言的滋長,謊言直播出街後,就算 fact-check,亦已覆水難收,傳媒變成幫兇。

真理是否越辯越明

信奉言論自由的人會相信,有言論自由就會有人濫用自由,但我們相信真理越辯越明,要阻止濫用自由,方法就是容許更多的言論自由,不須叫人收口,也不用滅聲,就讓特朗普講吧,是非黑白可以辯論到底。不過,現時互聯網的生態,已有很多研究指出,假話比真話傳播更廣,激昂的話比嚴肅分析更易入腦,真理不會越辯越明,因為很多人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貪口爽貪過癮或高舉自己的先見之明,根本沒有打算辯論與分析。

言論是否已屬煽動暴力

什麼情況下言論自由不再受保障,從自由主義理論奠基者 John Stuart Mill,到百年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Holmes,到「約翰尼斯堡」原則,都一脈相承有類似講法,就是當言論造成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會衍生即時暴力的話,就屬於煽動煽惑的級數,不應再容許。美國不少傳媒認為,特朗普的狂言,等同在擠逼人群中狂呼「大火速逃」一樣危險,當激進侵粉已想持械闖入點票中心,特朗普的聳動會造成清晰而迫切的危機,不能直播下去。

傳媒職責,除了提供資訊,為護公眾知情權,亦有責任確保資訊出街時,沒有誤導或錯誤訊息,畢竟知情權不應代表公眾被假消息轟炸。綜合以上原則,我相信以下應是大部分人共識:原則上,傳媒有責任作判斷是否適宜直播,但具體環境中,即時查核不容易、幾近不可能,傳媒有責任盡快澄清假話,提供較接近真實的詮釋,減少不實訊息的傷害,至於「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老早已不能再相信,特朗普的說話是否已屬「煽動暴力」的地步。這一點,則相信爭議較大。

美國傳媒面對的這個兩難處境,相信仍會繼續出現,因為特朗普還有兩個月總統任期,他隨時可以開記者會,傳媒再陷艱難抉擇。

如何是好?正如所有道德兩難抉擇問題,問題可能問錯了,選擇其實不只「中止直播」或「繼續直播」兩個,還可以有第三條路。或許可以這樣,主持可以打斷直播,即時解釋澄清,同時又可以返回直播畫面,繼續聽侵侵說什麼,同步的 fact-check 未必可能,但同步、即時、頻密的澄清解疑,不易做,但可以做一部分;不完美,但可以一路改善;過程會打斷特朗普講話,但未致於完全無視講話,又可以第一時間、持續地警告觀眾。

民主社會從來不完美,但電視台總算自主,斗膽中止直播總統講話,就連一向吹奉特朗普的霍士新聞也開始轉軚;說明了對媒體而言,公信力才是永恆,政黨政權有輪替,傳媒不需要永遠向同一幫權貴叩頭,才有真正的自立自主。

*** *** ***

(本文部分文字刊於《明報》專欄〈2047夜〉)

相關文章:

不朽不敗特朗普

靜觀其變,不須瞓身押注

版權: 

上訴委員會有條件批准記協週日遊行 陳朗昇:防疫條件嚴苛,都要捍衛新聞自由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香港記者協會申請星期日在港島進行業界集會及遊行,抗議警方濫捕記者,和要求在查冊機制中加入傳媒選項,但遭警察發出反對通知書。公眾集會及遊行上訴委員會下午進行上訴研訊,委員會主席鍾婧薇明言,今次屬十分困難的決定,宣布批出上訴,但裁定記協須在不遲於11月14日,取得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批准豁免部分防疫要求,以符合《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羣組聚集)規例》 第五條。

在雙方陳詞和退庭商議後,委員原已表明欲批准上訴,但由於未能取得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的豁免批准,要再次退庭商議。在聆訊後,陳朗昇舉起勝利手勢,表示已先後四次聯絡張建宗,促請對方盡快回覆。他又強調,今次的防疫措施的條件十分嚴厲,「新聞自由係香港人重要資產,即使條件嚴苛,都要捍衛新聞自由。」

在聆訊中,警方搬出全球疫情擴散作抗辯理由,指全球確診武漢肺炎的人數已高達5,103萬,較一個月前上升1,698萬宗,猶如「醫生上身」,狂稱全球的情況十分嚴峻;並引用多國包括英格蘭、葡萄牙和希臘的例子,稱在大型群眾集會後將引致社區爆發。

在聆訊前,記協副主席陳朗昇、執委伍立德和鄧俊豐見記者,重申希望透過集會表達對當局拘捕港台節目《鏗鏘集》編導蔡玉玲的不滿,強調對新聞自由及公眾有很大影響。

在聆訊中,陳朗昇再三強調,記協發起遊行是因為不滿警方拘捕蔡玉玲,重申偵查和調查報導屬新聞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今次事件引起不少反響。

記協願作「高強度」防疫措施

記協沒有代表律師,三名執委列席聆訊發言。

陳朗昇表示,記協會確保有足夠的糾察和做足防疫措施,並已參考教會和婚宴等其他活動的處理方法,並會填寫健康申報表及拍照等,以予一旦感染,可透過影像和資料追尋傳播鏈。

記協今次申請的遊行人數預計為1,000人,由早上十點半至下午兩點半,沿灣仔遊行至中環,並會安排60名糾察。陳朗昇續指出,記協過往舉辦遊行和集會,從來不會拒絕市民參與,但今次已因為疫情,只讓業界參與,「係迫不得已,新聞自由係全港市民的重要資產。」對於防疫措施,陳朗昇三申五令稱,糾察會嚴格執行包括嚴格戴上口罩,又質疑萬聖節蘭桂坊的人流較集會人數還要多。

記協執委批近乎無渠道表達不滿

另一執委伍立德質疑,警方派出新界北總區重案組高調拘捕蔡玉玲,在7.21元朗恐襲時任元朗區助理指揮官、現為刑事部總警司游乃強,在日前的記者會上又拒絕記者就事件作提問。伍立德陳詞時斥,記協不接受只作遞信表達訴求,並且只由文書人員接信,而且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已暫停在行政會議前停止接信,所以更有需要透過遊行集會表達不滿。

伍立德更點名指,警方公共關係科已不願意和傳媒接觸,自己多次致電總警司郭嘉銓,記協才能約見對方,「我形容依家係有冤無路訴。」

警又照稿讀 指本質已違反限聚令

聆訊在灣仔街市地下低層的灣仔活動中心進行,警方派出港島總區高級警司吳樂俊、港島總區警司張志偉和總督察陳禮文參與聆訊,又例牌「照稿讀」。陳禮文稱,十分尊重遊行和集會的權利,稱會就每宗申請作獨立審視,並就相稱性和合理性作考量。

此外,警方搬出確保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護他人的自由和權利及武漢肺炎疫情為理由,在陳禮文發言時,有記者不住搖頭,或合上眼「休息」。警方今次沒有重複使用職工盟申請五一勞動節遊行、民陣七一遊行的簡報,製作了新簡報,斥今次申請在本質上明顯違反《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羣組聚集)規例》 ,即俗稱的限聚令。

警:七欖、渣馬都延期

警方又表示,衞生署的專業意見已表明不支持和建議今次遊行,並羅列例子指原定在週末舉行的同志遊行集會已取消;而七人欖球賽和渣打香港馬拉松亦已延期,「負責任嘅團體,應該照顧其他參與者、市民同義工著想,應該要延後。」

今次聆訊主席為鍾婧薇,委員為陳美蘭、范駿華和王文揚,鍾婧薇在雙方陳詞後問到記協,預計人數為何是1,000人,和如何「防止」沒有預先登記的市民參與。

陳朗昇嘲警方「一定有辦法阻止市民加入」

陳朗昇回應指,警方已早在不同的遊行中,設下路障阻止市民參加,「我唔贊成,但佢哋有佢哋辦法。」他表示,1,000人為記協會員和新聞工作者,並對參與人士和糾察說明為非公開參與的遊行,必要時會對沿途的市民作解釋或阻止;並會在網上直播讓市民知悉情況。

在聆訊期間,伍立德的電話兩度響起。鄧俊豐回應委員提問時反擊,指本地沒有證據和個案顯示,在參與大型遊行後會感染武漢肺炎,又斥警方的例子並不恰當,「七欖、馬拉松係成千上萬人參加。」

陳朗昇緊接列舉例子反擊,指警方對非法聚賭的市民掃場,並發出限聚令告票,但市民在馬會內卻不「犯法」,「就係因為有防疫措施,做足晒,戴口罩。」伍立德亦不甘後人,指出警方列舉的美國勞動節集會例子,正是因為沒有作防疫措施,而且今次遊行具時效性,並不如其他娛樂活動可延後舉動。

警司確認路線無問題:叫口號可能會鬆咗個口罩

范駿華質疑,警方的反對理據中有多達八至九成涉及限聚令,問到記協提出的路線是否可接受。張志偉一度未能反應過來,先稱對路線沒有意見,但又稱會考慮其他因素,包括「大叫口號可能會鬆咗嗰口罩,唔係淨係戴口罩就得」和「感染到遊行圍內嘅人。」

雙方在聆訊中多次駁火,陳朗昇炮轟警方說法無理,指記協已願意答應所有防疫要求,不滿對方美其名為獨立考慮,實為一概反對。

伍立德同狙擊警方的說法,表示曾對張志偉「起底」,獲悉對方要求主辦單位和暴力割席,而記協一直反對示威者和警察暴力;又指記者只有遭示威者和警察襲擊,「有無記者打過警察?」

委員連續提問 警「勁緊張」

委員在聆訊尾聲中接連提問,參與聆訊的警員「勁緊張」。鍾婧薇先問到「全港記者數字」,陳朗昇稱,連同通訊社,全港新聞從業員約為3,000人,記協會員則為800多人,認為核實程序並不困難。在記協和委員問答期間,張志偉「勁緊張」,更叉起腰,其「上司」吳樂俊又兩度和其交流。委員會及後宣布退庭商議,多名警員緊張升級,要退到後樓梯討論。

范徐麗泰兒子表明批上訴 唯不肯定委員會權力

在雙方陳詞及退庭商議後,委員會表示未達一致裁決。主席和委員均欲批准上訴,但需作附帶條件,即取得政務司的豁免批准。律政司政府律師李耀曦在回應時一再出醜,竟稱限聚令和疫情無關,重申警方反對是因為基於公共安全的理由,陳朗昇爆 seed 斥,「你知唔知自己講緊咩?」

前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的兒子、委員范駿華表明,委員會欲批准上訴,但附帶條件為要取得政務司的豁免批准,但未知委員會是否擁有該權力,他更稱,「如果我哋批准咗,政務司司長出嗰反對豁免,咁就係違法。」警方及律政司最後無奈提出休息15分鐘商議。

在休息後,李耀曦表示,記協在入紙時未有取得政務司司長,認為委員會應拒絕對方上訴;又承諾記協如成功取得,警務處可在15日內重新申請。

記協一方質疑,政務司司長及警務處扯貓尾,認為雙方互相推卸責任;鍾婧薇在聽取李的說法後,第二度提出再退庭商議。委員會最後有條件地批准上訴許可,記協須在11月14日前獲張建宗同意豁免。

版權: 

八個傳媒工會及組織致函特首要求會面 開放查冊傳媒選項

$
0
0
內容: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

《鏗鏘集:7.21誰主真相》編導蔡玉玲被指在查詢車輛登記資料期間作出虛假陳述而被刑事檢控,事件令業界憂慮,擔心記者追查真相的同時有機會「查冊變入冊」。閣下多次公開表示維護新聞自由,尊重記者採訪工作,政府亦強調資訊自由。記者透過向政府部門查閱車輛、公司、婚姻、土地等資料,作新聞用途,是由來以久的做法,彰顯香港開放、資訊自由社會,維護新聞自由、公眾知情權。惟目前多個公眾資料登記冊查閱安排,相關部門以防止資料被濫用而收緊申請要求,查車牌申請表內,並沒有列明新聞及報道為其中一項目的,變相令查冊作新聞用途有法律風險,而這正是業界對蔡玉玲個案深感憂慮和困擾的原因。

追查事件真相屬傳媒天職,過去不少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報道,包括政府高官僭建及選舉舞弊等事件,均透過查冊方式揭露,傳媒透過查閱資料,是發揮第四權監察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過去鮮有聽聞傳媒濫用查冊個案。

近年多個政府部門以防止資料濫用為由提出收緊查冊要求,其中運輸署在2003年以行政措施方式,在車牌查冊申請表格中只能用於交通及運輸事宜,並列出申請車牌登記目的,確認虛假陳述屬違法。在2011年,運房局發出諮詢文件,提出收緊車牌登記查冊程序;2012年底,政府提出修訂《公司條例》,限制公眾查閱公司董事完整身分證號碼及住宅地址,引起新聞業界強烈反彈,最終煞停方案。及至2016年,公司註冊處又新增要求公眾查冊時必須申報目的等;去年入境處亦作出修訂,要求翻查他人的出世紙及結婚證書均必須獲得當事人授權或向入境主任申請。綜觀上述有關查冊的改動,各政府部門明顯地只收緊查冊要求,但始終沒有增加任何便利傳媒採訪的選項。

去年10月,警察隊員佐級協會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推翻選民登記名冊公開讓市民查閱之制度。當時上訴庭指出上述不設任何限制之制度未能保障個人權利,但法院同時確認傳媒藉查閱選民名冊,曾揭露種票等種種不法操作,對於維持選舉公平及公正性,扮演重要監察角色,因此裁定傳媒工作者 (member of the press) 可以獲得豁免,可以查閱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地方選區之選民名冊。

事實上,針對個人資料濫用問題,香港法例第486章《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已經有明確規定,而當中第61條為新聞活動提供豁免,只要證明從事新聞活動(news activity)及符合公眾利益,可不受資料使用的第三原則規管,換言之可無需當事人同意下,改變個人資料的用途。

由此可見,私隱條例以至法庭裁決均確認新聞工作者追查事實真相,及透過監察維護公眾利益的角色。政府不應以行政手段為記者查冊設立重重關卡,阻礙記者調查真相,削弱媒監察的角色。是次《鏗鏘集》編導被捕一事已為業界帶來寒蟬效應,擔心記者追查真相的同時有機會身陷囹圄。

我們有三點要求:
一.政府恪守維謢新聞自由、尊重採訪權,推動資訊開放,保障公眾知情權;
二.政府督促各部門開放查冊,傳媒可以以新聞活動作為申請原因;
三.警方檢控蔡玉玲,並不符合公眾利益,應撤銷控罪。

我們欲緊急約見 閣下,期望能盡快與 閣下商討,以釋除業界的疑慮。

香港記者協會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眾新聞工會
獨立評論人協會
大專新聞教育工作者聯席
明報職工協會
壹傳媒工會
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

版權: 

想提升Google排名,SEO幫到你!就是要在關鍵字排名第一頁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你知道關鍵字排名第一頁可以為你帶來的網站流量,比起排名第二整整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嗎?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能讓自己的網站在使用者進行 Google 搜尋時,在第一頁的搜尋結果上就被看見。

但在廣大且充滿競爭者的市場上,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最有效的提升 Google 排名呢?現在我們就要不藏私地與您分享,想要提升 Google 排名,一定要知道的 SEO 關鍵因素,用 SEO 幫助你的網站衝到 Google 香港首頁,拿下關鍵字 SEO 香港網站前幾名。

好的網路行銷和搜尋引擎優化(也就是我們說的 SEO)是息息相關的,即便你的網站內容再好、再完美,但沒有思考到使用者的搜尋方式,那麼你的網站也可能石沉大海,無法呈現在需要你的服務或商品的人眼前。所以在做網頁內容規劃時,花時間去考慮 SEO 是絕對必要的功課,例如利用 Google 趨勢或 Google 關鍵字規劃工具,針對網站標題進行優化,在資料內容中置入目標關鍵字、或在圖片檔名加上相關文字等等。SEO 同時也稱為自然排序,代表的是排名位置是靠自然產生地,而非靠商業因素,例如買關鍵字廣告而來,這也就是為什麼你需要透過調整和優化網站結構和內容,讓自己的網站受到搜尋引擎青睞,以提高自然排名的位置。

說到網站內容,聰明的 Google 已不再只專注於目標關鍵字,而是會根據網站內容的相關性為使用者做搜尋,透過語義分析來尋找到使用者最需要的資訊,所以針對與主題及關鍵字相關的全面性的內容更為重要。由此可知,Google 的演算法總是不斷地在改變,假如你還在使用舊有的 SEO 策略,會建議您趕快停止使用,否則你的排名可能會因為錯誤的方式而導致反效果。總體來說,在2020年做 SEO,最重要的是強化自身網站的質量與價值,擁有較多相關性的內容,且內容較豐富的網站肯定會讓排名在較前面。不斷保持自己網站內容的品質,刪除過時的內容,讓文章內容保持最新的資訊,並注意外部連結是否是正確且有效,在文章標題、網址、內容當中包含你的目標關鍵字,才能讓你的排名穩定地進入並保持在前面的位置。

SEO 很專業也很複雜,了解並考慮到每個關鍵字背後搜尋的意圖,才能夠提供有用的資訊和完整的內容來滿足搜尋者,並抓住讓你的網站排名往前的關鍵要素。此外,要記得,SEO 優化是個長期的行為和策略,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獲得第一名的排名,良好穩定且正確的優化是需要努力與時間才能達成的。在網路上有許多 SEO 的相關資料和教學資源,相信這些都可以幫助你朝 Google 首頁排名一步步邁進,每年的搜尋引擎的演算法也不斷更新改變,如果想要知道最新和更詳細 SEO 的相關資訊,可以到 First Page 香港

版權: 

西九管理局拒《獨媒》採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預料於2022年正式開放,管理局今午邀請傳媒代表採訪博物館已封頂的大樓及工地。《獨媒》未有收到由局發出的採訪通知,在得悉活動後,今早致電局方傳訊及公共事務部要求出席,代表稱可留下聯絡資料,將與記者作「緊密聯絡」,惟之後一直未能再聯繫上。

《獨媒》記者按採訪通知指示,前往尖沙咀專車集合地點,才獲告知被拒採訪。另有至少兩間傳媒,亦同遭局方以人數限制為由,拒絕讓他們登上專車。

百工百業:聯盈夜冷

$
0
0
自由標籤: 

▎百工百業04| 聯盈夜冷

文:水木沉沉、過到自己達人

身穿一身輕便的恤衫、短褲的男生,急急忙忙的走入一家店鋪內。店鋪通道兩旁擺滿各式各樣的貨物,從10元8個的碗碟到上萬元的珠寶首飾都應有盡有,林林總總。剛走入店的男生向站在收銀機前的、穿著一身襯衣的高大男人詢問:

「老闆,剛才我打電話嚟問嘅那款飛利浦耳機仲有無?」
「有,有,有,我啱啱先放低電話,你咁快就到?」
「係啊,我係facebook見到你地舖頭呢款耳機賣二百元,其他地方賣貴十倍。我一放低電話就即刻從青衣『飛的』過嚟買!」

不到十分鐘,那個男生就緊緊抱著三盒全新的耳機,笑著離開了店鋪。老闆小明看著男生離開的身影,向我們解釋道:「這款飛利浦的耳機已經『見少買少』了。早前飛利浦的分店清貨,我才得以購入這些耳機」。今年1月,飛利浦宣布全面撤出家電業務,不再生產耳機、電視機等產品。這家位於深水埗大埔道的夜冷店就成為了這些絕版家電的最後棲身地。但老闆小明慨嘆,即使貨品供應不斷,但客人需求減少,越來越少人光顧夜冷店,夜冷行業也慢慢走向式微,等將來他退休後,這些貨品可能就直接送往堆填區了。

到底夜冷店的運作模式是怎樣?以低價出售貨品是否能夠維持經營?答案或許能從「夜冷」二字談起。

夜冷貨從何來?

正如「夜冷」的英文諧音一樣,老闆小明購貨的主要途徑正是「yelling(拍賣)」。申請破產、清盤的公司為了套現,會將賣不出的商品甚至公司的設備例如電腦、傢俬等以低價出售。小明從破產管理處、會計師樓等渠道得知消息,就會參加拍賣。例如近期有連鎖甜品店申請清盤,小明亦有購入店內使用的餐具、碗碟,放在店內出售。有時其他東主都會直接聯絡小明,希望他在店鋪結業前買走部分貨物。「但係我好少會買」,小明解釋,面臨結業的店鋪,資金周轉有困難,通常老闆都正在拖欠員工薪金,為免員工將追討欠薪的對象由老闆轉為小明,以致他難以脫身,因此小明也就不會即場交易,寧可等待清盤之後。

夜冷貨來源甚多,為確保貨物質素良好,有利潤可圖,小明都會親自睇貨、驗貨。憑多年經驗,小明單從店鋪環境已經可以得知貨物品質,「有啲酒樓,幾個月冇開,一入去已經好大陣味,唔使好耐仲俾野咬到成身都係,呢啲就比較差。」除了觀察環境,小明都要考慮哪些是有利潤的買賣。部分物件例如書本難以出售,他都甚少購入,寧願買傢俬等較易出售的貨品。

即使小明的經驗再多,每次買賣都依然猶如賭博,是賺是賠沒有定數。小明指指玻璃櫃中閃亮的珠寶戒指:「有珠寶店結業,一盤二十四件賣給我,淨係一盤都幾萬,我都唔知有冇錢賺咖。」不過,賺錢也不是小明賣夜冷的唯一目的。鋪頭門口放著的電子鬧鐘,是小明特地向內地生產商入貨的,每個成本要人民幣十塊,卻只賣港幣十元。雖是蝕本生意,但對小明來說,這是對街坊的回饋。「賺錢以外,人情味都好重要。客人嚟到,我都會送枝水俾佢,就算佢淨係嚟傾偈都冇所謂咖。」

剩下光景不多?夜冷行與時代變遷

聯盈夜冷由小明父親創立,經營超過四十年,見證香港經濟轉型。六、七十年代,電子廠等輕工業曾經是香港的經濟支柱,產品外銷到亞洲及歐洲各地。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本地廠房受內地低廉的低價、勞動力吸引,紛紛北遷,帶不走的儀器唯有低價出售,隨手可得,帶來了夜冷業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夜冷鋪就是這個城市的民間經濟指標。當有其他行業因為經濟生產的結構改變而式微、衰落,夜冷就是這些黃昏行業的最終歸宿。更甚者,會受經濟大環境影響的,遠不止生存苦難的舊行業。受史無前例的疫症影響,民間經濟深受打擊,近半年小明收購的貨品足足多了一倍,從本地飲食業到英國珠寶商都有,可想而知有多少公司被迫結業、多少人被解僱、失業。

如今各行各業人人自危,夜冷這一行還有多少生存空間?撇開疫症,夜冷行業的經營規模縮小,都與消費者生態有關。

小明指上一輩的人較為節儉,當年有酒樓倒閉,老闆會貼街招通知附近街坊到酒樓競投合適的物品。他憶起當時有住在附近屋邨的「師奶」以一百元買了四張打麻雀用的木椅。昔日生活簡潔清儉,對物質沒有太大講究,人們不介意用二手產品,只要能用就用,「慳得一蚊得一蚊」,造就了夜冷行業的興盛。不少的街坊還特意到店鋪「尋寶」。小明認為當時的人對於物質享受的要求較低,例如收回來的物品如果脫了色,只要用顏料補回顏色,稍稍翻新,貨品就能賣出。

但小明指這樣的情況已經很難再現,如果貨品不是全新,基本上就無人問津。城市發展後,人們固然對物質要求提升了不少。但影響更深的,是整個快速工業與速食文化。當商品因為全球產業鏈大型生產時而能廉格發售,而同時社會鼓勵著人們不斷消費、買新產品的風氣。壞了可以丟,買新既快又方便。惜物之心,或者對地球的關懷自然減少。

「在淘寶二、三十元就可以買一件新衣服,哪有人還會修補衣服?」小明問。

社會變得富裕,而這種富裕則靠速食文化的經濟發展撐起,當人們更愛追捧新潮,主要售賣二手產品的夜冷店不再是普羅大眾的尋寶地,夜冷店逐漸走向式微也是無可避免。


結語

時代進步,他們也只能跟著改變,小明坦言自己不懂科技,但他依然嘗試趕上不斷改變的經營環境,否則只會被淘汰得更快。近年,小明開始利用Facebook發佈貨物資訊,讓客人可以更方便地得知來貨消息,正如文章開首那位男生一樣。努力緊隨時代轉變,不過為多做幾年。小明表示自己看不到這個行業的未來,將來也不會讓子女接手生意,待自己六十歲退休之後,聯盈夜冷也會隨之結業。夜冷店是深水埗的社區特色,如果有天如夜冷鋪這樣的小店都消失了,連鎖商店取而代之,深水埗的面貌將會大大改變。沒有了夜冷店,二手貨品買賣依然會繼續,但客人和商家之間的關係,可能就只剩下一張塑膠做的「會員卡」了。

聯盈公司夜冷
深水埗大埔道244號地下
電話:2778 6539

高院裁定警不展示編號違法 記協:呢啲係常識,其實有幾複雜呢?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記協就防暴警察和速龍小隊在反修例運動期間出勤時未有展示警員編號,以及現行警察投訴機制缺陷提出司法覆核,今獲高等法院裁定勝訴。記協主席楊健興歡迎裁決,強調警員執勤時展示編號是常識,促警方「負返責任」,馬上重新展示編號,「唔可以因唔認得你而暴力對待記者及市民」。

展示編號是常識 斥警藉口多多

記協主席楊健興表示,對裁決感到高興及歡迎,認為裁決已很清楚要求警方展示顯眼及清楚的編號以作識別,並指明警隊行動呼號不符合《人權法》。他指社會十分關注警權及投訴機制的問題,強調道理「其實好顯淺」,「你辨別唔到警員身份,其實無從投訴,投訴唔到就已經唔係一個獨立嘅制度」,促請警方即時跟進,重新展示警員編號。

楊健興多次強調警方清晰展示編號是「常識」,「其實有幾複雜呢?」他批評警方以防止「起底」及制服設計為藉口刻意隱瞞身份,「遮住編號、刻意唔show出嚟,甚至有相同編號,呢啲係完全無意思」。

記協多次約見警方與監警會不果

被問及會否約見警方商討如何展示編號,楊健興指在今年5月後曾就警暴及記者採訪問題與警方會面,之後一直有要求約見,但均遭警方無視。他續指,法院裁決不展示警員編號已屬違法,應由警方主動即時更改展示方式。

對於監警會在反修例報告中,曾指警員採用行動呼號取代警員編號是正確方向,並可在特定情況下允許豁免遵守規定。楊健興指曾邀請約見監警會主席討論,但對方未有任何回應,重申「我哋願意隨時傾」。

版權: 

前港台工會主席赴申訴專員公署投訴 指重啟調查利君雅涉行政失當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香港電台早前將助理節目主任利君雅的試用期延長120天,並重啟涉及她在去年7月至11月出席政府記者會表現的調查。前港台節目及製作人員工會主席麥麗貞今午到申訴專員公署遞交投訴信,指重啟調查涉大量人力調配,質疑港台行政失當;她又憂慮「重啟調查」先例一開,會引來傳媒界「寒蟬效應」,或令記者未能繼續無懼發聲。

指重啟調查涉大量人力調配 管方未直接會見利君雅屬不尊重

麥麗貞指,港台首次向利君雅進行調查時是由廣播處長執行處理,已判定投訴不成立,其後重啟調查已構成錯誤程序,質疑做法是否依據公務員體制既有的投訴程序來判定、首次的調查結果和理據是否會因此被推翻等。她又指,重啟調查程序需涉及港台多名高層的人力調配,無疑會妨礙港台的正常運作和資源運用,足以構成行政失當。

她又提到,是次重啟利君雅調查一事,管方並未直接會見利君雅和諮詢她本人的意見,而是尋找其他員工來處理,不滿指「呢個行為係忽略員工嘅個人感受和尊嚴」。

9972F72C-A72F-4898-8ABC-31891B327A88

憂「重啟調查」開先例令員工受壓

麥憂慮,任意重啟調查除了對個別員工造成不公,亦會對港台員工構成沉重壓力。她指是次先例一開,港台員工未來製作節目時亦會感到壓力,或令記者未能繼續無畏無懼地為市民發聲。

申訴專員公署派代表接收投訴信,並回覆指若投訴可在其職權範圍內處理,便會啟動相關調查程序。

版權: 

警方就警員編號裁決上訴 鄧炳強仍死撐「每個行動呼號獨一無二」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記協早前入稟司法覆核,高等法院裁定勝訴,即警員執勤時不展示警員編號,並以行動呼號代替的方式不符合《人權法》。警務處處長鄧炳強今早出席警察學院結業會操後見記者,表示在和律政處研究判詞後將作出上訴,稱在上訴完成前暫停使用行動呼號,仍然死撐「每個行動呼號獨一無二」。

在見記者時,鄧炳強兩度稱,每個行動呼號均獨一無二,任何時間的行動呼號號碼均能百份百將警員身份作辨認。對於投訴警察機制同被指不符合《人權法》,鄧炳強同表明會上訴,稱由於涉及監警會和保安局,將會和相關部門討論。

記者問會否「帶返委任證」 又賴個別事件

記者質疑,有媒體拍攝到行動呼號重複的情況,法庭判詞同指出該現像。記者問到,在上訴期間,會否先「帶返委任證」,鄧炳強繼續「唔認輸」,強調每個行動呼號均為獨一無二,如有重複必然是個別事件出現問題,「如果真係有,一定會調查。」他又「溫馨提示」記者稱,因為有超過3,000名警員和家屬遭起底,所以才轉為使用行動呼號。

無標題

上任後首次檢閲學警

鄧炳強表示,對首次以處長兼檢閲官身份參加步操,及是更改座右銘為「忠誠勇毅,心繫社會」後首兩批畢業的警員,稱在面對困難情況下,難免感到失落,新口號正是給予新的工作意義包括忠誠警隊、香港社會和國家。

「港人講地」記者問到鄧炳強上任一年的「最大感受」,他表示對整體治安大致回復感到高興,市民不會因為暴力事件及公眾秩序而不敢出街,「一年以嚟最大欣慰」。

近日多名警員涉及刑事案件,包括涉嫌強姦和偷竊,鄧炳強稱會加強誠信管理,誠信審核行動小組將主動對可疑情況作調動,並辨識高危流程及加強操守監管。

版權: 

警修改傳媒定義 網媒記者申覆核:網媒同《明報》、《蘋果》一樣重要

$
0
0
內容: 

(左起)「長洲覆核王」郭卓堅、《香港人連儂牆》記者曹敏儀

(獨媒報導)「長洲覆核王」郭卓堅今午連同網媒《香港人連儂牆》記者曹敏儀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挑戰警方於9月修訂《警察通例》傳媒定義的決定。修例後指定傳媒代表,包括記者、攝影師及電視台工作人員,須持已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的傳媒機構發出的證明文件。曹敏儀批評,修例漠視網媒的工作,認為網媒跟「《明報》、《蘋果》一樣重要」,故提出司法覆核。

郭卓堅:修例鼓勵警方選擇性執法

警方於9月22日向傳媒工會發信,宣佈已修訂《警察通例》中傳媒代表的定義,改為已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的傳媒機構,或國際認可及知名的本地通訊社、報章、雜誌、電台和電視廣播機構。修訂被指將小型網媒及學生媒體排拒於外。

曹敏儀認為,網媒跟大型傳統媒體一樣,能提供更廣泛的資訊予公眾。她提到,《香港人連儂牆》的新聞獲公眾關注,亦曾有大型媒體使用該台記者的拍攝片段,反映網媒有其價值。她亦批評修例違反《基本法》及國際人權憲章,「鍾意個網媒就批,唔鍾意就唔批,好唔公平。」她又斥責警方自修例後,不斷在衝突現場拉起橙帶,並以限聚令票控網媒記者,「一唔見大台就捉晒啲網媒」。

曹敏儀又指出,自己使用近10年的Facebook帳號被封鎖,內裡有許多自雨傘運動以來拍下的相片,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我甚至開到第7個Facebook,前6個都封晒。」同時,有12萬成員的《香港人連儂牆》群組亦遭封鎖。

她強調是次入稟完全自費,尚要等待法庭決定是否接納申請。她亦提出若然最終敗訴,法官或免她訟費。

無標題

郭卓堅認為當局修改傳媒定義,變相鼓勵警方選擇性執法,又指警方「你係老友就畀,唔啱你嘅就唔畀」,有違人人平等的原則。他指這次提司法覆核是為了新聞工作者,尤其是學生媒體,「佢哋而家連學習機會都冇」。

是次司法覆核的申請人為曹敏儀,答辯人是香港警警務處處長鄧炳強。

《杏人茶》1歲啦!

$
0
0
內容: 

小編們開會,順道簡單慶祝杏人茶誕生一周年。

風雨飄搖的日子,經營一份地區報實屬不易。疫情影響下,街頭派發是一個顧慮;社會撕裂的狀況下,很多人敢怒不敢言,在網上表態也可能要思前想後;媒體言論空間持續被打壓,即使有理有據在地發聲,也有機會被人滿嘴胡纏,欲加之罪。社交媒體的演算法難以觸摸,要把社區資訊傳播給街坊,愈見困難。

《杏人茶》的記者小編都是義務加入,一群港島東的街坊單純想建立一個平台,容納多元的聲音,驅使更多人關心社區發展。可是資源和人力依然緊拙,報導功力也及不上資深記者精彩吸睛,我們明白團隊還有很多進步空間,請多多包涵。其他有心人創立的地區報,也要面對類似的挑戰與困境,同樣很需要大家的支持。

其實不是想寫一篇抱怨文,而是感恩在這艱難的歲月,仍有人願意給《杏人茶》一個讚,或是幫忙轉發,在直播時關心我們的安全,這些支持成為我們重要的動力來源,繼續想盡辦法出版下一期的《杏人茶》。

八月網上發行的第三期《杏人茶》,雖然拖了數個月,但實體版終於有機會面世,很快會派發,希望港島東的街坊拿一份以表支持。正式派發日期,密切留意我們在Facebook及Instagram的公佈。

第四期《杏人茶》的內容,小編們已密鑼緊鼓籌備中,請讀者們耐心等候。

限聚令再次收緊,飲食業首當其衝,生意大減,小店一定是最受影響,獨力難支。希望大家有能力,一定要好好支持港島東一些用心經營的街坊小店,幫他們捱過這段艱苦歲月。

這次我們在北角Villa Villa Cafe & Bar購買慶祝蛋糕,是餐廳自家特調咖啡口味,頗有心思,大家也喜歡。希望下一年有更多朋友一起迎接《杏人茶》的兩周年誕生。

版權: 

當不正常變成正常

$
0
0
內容: 
自由標籤: 

香港網民的所謂道德標準很奇怪,雙重以至多種標準而不自知。很多男明星媾女玩女無數,都被臭罵為「淫蟲」、「賤男」,唯獨周星馳目下媾女搞到錢財糾紛上法庭,網上卻甚少負評。「蘋果日報」淫賤小報作風死性不改,今天甚至煞有介事,大篇幅頭條報道,而我懷疑今時今日,還有多少支持「蘋果日報」的人會有興趣閲讀?

星爺玩過的知名女人,于文鳯以外,至少還有羅慧娟、莫文蔚、朱茵、趙薇、黃聖依,以及「邦民女」羅凱珊.......,其他不知名的女人,恐怕也不在少數,只是不為人知而已。

我從不道德主義,對人家的私德,不會理會,何況成年男女,你情我願,男歡女愛。在現代社會,閒過立秋,只要不是傷天害理,禍及無辜,實與人無尤。我只想指出一個社會現象,俗世裏的所謂「輿情」或「民情」,尤其是當下的網民經常喜歡扮演「道德判官」角色,東批西判,議論多多,人人蕭若元上身,個個都是五分鐘KOL,卻往往是人格或精神分裂和雙重以至多重標準。自相矛盾,前後不一,反映在社會上普遍彌漫著一種社會心理學上所謂Double Bind(中文譯做「雙重朿縛」,其實並不確切)的情況,人活在其中,有如久入鮑魚之肆,不聞其臭。一句話,在insane society,做個正常人絕不容易,當「不正常」(Abnormal) 變成「正常」(Normal),「正常」就會諷刺和吊詭地被視作為「不正常」了。

嗚呼哀哉乎?

虛假資訊大氣泡

$
0
0
內容: 

這篇文章很可能令一位好朋友不高興。吾愛吾友,惟吾更愛真理,所以不得不寫出來。

早兩天這位香港的朋友問我:「你知不知道美國主流傳媒都在報假新聞?」他這樣問,而不是問「美國主流媒體是不是都在報假新聞?」,即是認為那是事實,問題是我知道與否而已。我這樣回應:「不是喇,不要信那些道聽塗說。美國主流傳媒有幾十家,互相競爭;假如一家主動報假新聞,定被其他各家揪出,而所有主流傳媒合作報假新聞,是不可思議的事。美國大選這幾個月,香港太多所謂 KOL 胡亂評論美國政治,令不少香港人誤解美國的情況。」

誰知他不信我說的,只是奇怪我甚麼都不知道,還試圖令我「開竅」,告訴我美國這次總統選舉有大規模舞弊,令拜登勝出;他看過證據,是投票日拍到的影片,可以見到舞弊手法拙劣,令人震驚,而且後來有不少重量級律師出來指出問題之嚴重云云。他慨嘆這次同流合汚之龐大和牽涉之廣令人乍舌。更誇張的是,他相信中共硬推拜登上台,引起支持特朗普的退伍軍人和警察不滿,美國內戰一觸即發,更叮囑我要有心理準備,也要儲備糧食。

其實震驚的是我。這位朋友一向十分信任我的判斷,但這次竟然認為自己對美國的事情比我這個長住美國的人更清楚!他告訴我的「真相」,我都聽過,甚至他說的影片「證據」,我也看過一些,只是全都沒有理由相信而已。中共連台灣的總統選舉也操控不了,竟然可以在美國「硬推拜登上台」?美國大選如有舞弊,並且成功,的確是需要極其龐大的同流合汚,不但民主黨在那些搖擺州的各級官員要大規模作弊和得到某些共和黨官員配合, FBI 及司法部等有證據也不調查,連各級法院都要偏幫拜登。如果真的這樣發生,美國的民主制度已經完蛋了!

我這位朋友相信這些我認為沒有理由相信的事,是因為他蠢嗎?不是,他一點也不蠢,甚至聰明。他的問題在於墮入了一個虛假資訊的大氣泡,這個大氣泡裏面好像有很多資訊,但絕大部份是虛假和類似的。這些虛假資訊缺乏獨立的證據支持,可是,它們往往能互相支持,成為一個自圓其說的封閉系統;遇到反證時,立即調整,增加虛假資訊或想像出來的情況,以保持自圓其說。調整得越多,這個氣泡便變得越大,也許因而爆破。

昨天連特朗普在接受訪問時也說 FBI 和司法部可能「同流合污」("This is total fraud. And how the FBI, and Department of Justice — I don't know, maybe they're involved — but how people are allowed to get away with this is stuff is unbelievable. This election was rigged.")這個虛假資訊大氣泡已變得非常大了。會爆破嗎?我相信至少對一些人來說遲早會,但對另一些人,那些「真實信徒」,這個氣泡可能只會變得更加大,例如除了相信美國有所謂的深層政府 (deep state) ,還相信外國媒體與美國主流媒體互通,合力炮製有關美國大選的假新聞,甚至還有國際性的深層政府,操控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假如連這些調整也不足夠,那就搬出神秘力量如撒旦在背後搞鬼,這個巨大氣泡便一定不會爆破了。

一個人為何會墮入這樣的虛假資訊大氣泡?我相信最合理的概括解釋是:這個大氣泡可以滿足他的精神需要,像宗教。

版權: 

有線新聞裁40人包括全組《新聞刺針》 員工包圍高層求交代 中國組全組辭職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消息指有線新聞部今大裁員,上午11時收到人事部「大信封」的40人須即時離職,當中包括調查專題組《新聞刺針》全組。有員工包圍高層門口要求交代裁員準則,並指炒人人選完全窒礙新聞部運作,「嗰組得返一個呀」。高層一度指該批員工「都係爛仔講數」,又卸責稱人選均由人事部決定,與新聞部高層無關。

據了解,除全組《刺針》外,港聞組、中國組、財經組、美術設計組等各組亦有員工被裁;而中國組將全組辭職抗議。消息傳出後,多名新聞部主管及員工曾守候高層辦公室門口,要求交代誰負責揀選炒人及其準則,「點解係炒晒成組《刺針》呢?」、「估唔到係炒咗剪片最快嗰個囉」。新聞總監陳興昌甫步出門口,即低聲斥責「你哋都係爛仔講數」,惹來員工群起反駁「邊個係爛仔呀?」

新聞及公共事務副總經理許方輝卸責稱裁員人選均由人事部決定,主要是節省成本,「成件事係人事部嘅一個 exercise 嚟嘅」;又安撫指解僱全體《刺針》並不代表節目結束,今日僅屬重組員工的過程,「係咪可以《刺針》同港聞嘅記者一齊做同一樣嘢呢?」有新聞部員工即質疑高層新聞部若無參與人事部揀人過程,亦屬失職;而欲重組《刺針》惟不留下任何一位組員,這做法難以成立。



新聞及公共事務副總經理謝燕娜及後現身,僅指接下來將分別與各組主管溝通。有員工質問為何並非如往昔般,於解僱前先跟主管作溝通,謝燕娜反駁指「你講係以前喇;咁我宜家嘅做法,就係我想見 department head,OK?」

IMG_0366
左起:

新聞及公共事務副總經理 謝燕娜、新聞總監 李臻、新聞及公共事務副總經理 許方輝

三歷人事變動 高層「大執位」 資深工程遭解僱

有線新聞部今年8月及9月三度經歷人事變動。8月初高層出現調動,去年「回巢」有線新聞部出任執行董事及新聞部負責人的馮德雄疑遭「架空」調任顧問;由原國際財經台英文新聞主管謝燕娜接管新聞及公共事務副總經理一職,主管整個新聞部。謝燕娜接管第一日即發出通告,公布前亞視高層陳興昌,及前無綫新聞主播、原有線內容業務總經理李臻,二人「空降」出任新聞總監。

8月尾,3名工程部資深員工毫無先兆地遭解僱,港聞採訪組全體採訪主任及記者、中國組全體員工等逾200名員工公開聯署,指對事件「震驚、不解,甚至憤怒」。

9月尾,前無線新聞部副新聞經理許方輝加入有線新聞部,與謝燕娜同任新聞及公共事務副總經理。有線寬頻的通告稱,許方輝會較著重新聞編輯方針的管理,謝燕娜則除港聞及編輯部分外,亦會專注人事、行政管理以及英文台的部份。

有線寬頻集團大規模炒人 曾獲逾3,200萬保就業補貼

有線寬頻下午發聲明,指集團因應疫情須「開源節流」及「控制成本」而作出架構調整,共約100人受是次調整而離職或調任,並會按勞工法例補償遭解僱員工。

有線寬頻集團旗下多間公司曾獲批兩期保就業計劃補貼。其中香港有線新聞有限公司獲批2,124萬,承諾受薪人數為373人;有線財經媒體有限公司獲批207萬,承諾受薪人數為39人;i-CABLE Network Operations Limited獲批794萬,承諾受薪人數為152人;香港有線新聞速遞有限公司獲約111萬,承諾受薪人數為19人。總計獲批金額至少3,200萬港元。

版權: 

《新聞刺針》全組遭解僱 記者勉同業頂住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有線寛頻大規模裁員近100人,負責調查報導的有線新聞專題組《新聞刺針》全組人員遭解僱。《新聞刺針》記者丘庭亮見傳媒,呼籲同業「頂住,撐下去」,又質疑今次的解僱決定是高層擺姿勢。

他見記者時表示,今次連最低層的員工同被解僱,「已反映咗一啲嘢」。他感謝有線新聞一直提供很大的自由度,對《新聞刺針》「結業」感到可惜。

丘庭亮在有線新聞實習,及後成為兼職員工,今年大學畢業後入職,僅工作了半年便遭解僱。他提到,今次大規模裁員對員工士氣有很大打擊,質疑高層在作決定前沒有和各組主管有任何溝通,可見對員工非常不公。

丘庭亮早前負責〈民意可「製造」?〉的報導,調查建制派近日引用的民調機構。他透露,《新聞刺針》原本已只剩下3人,人手一直較緊張。他在今早收到電話通知解僱,感到錯愕,形容屬意料之外。他又表示,在香港做調查報導的空間越來越少。

《有線中國組》總辭撐同事 被裁助理採主:放棄嗰組我哋係唔想㗎

$
0
0
內容: 

(獨媒報導)有線新聞部今大裁員,更解僱全組《新聞刺針》。其中《有線中國組》助理採訪主任黃麗萍同遭裁員,《中國組》隨即總辭聲援及抗議。黃麗萍見記者時表示,《中國組》採訪主任暨創立人司徒元指任何一位組員被裁即會辭職,最終全組同告辭職。對於全體同事辭職聲援自己,黃哽咽表示「都好感動㗎,但都有啲唔捨得、有啲嬲」,「放棄嗰《中國組》我哋係唔想㗎」,惟公司無止境 cut 人工 cut 人,因此《中國組》決定總辭,不再忍受進一步剝削。

《中國組》從未想消失 惟今次裁員已觸碰底線

黃麗萍指《中國組》人手一直緊絀,裁走任何一人亦會令運作困難,尤其解僱職級僅次於採主司徒元的自己,相當於砍掉司徒元的左右手。黃本來認為「even 我畀人炒咗都想見到《中國組》繼續運作」,惟全組均擔心裁員後未能維持報導質素,遂寧願一同辭職。


黃指即使經歷早前遭取消約三個月薪金的花紅、要求放無薪假、凍結薪酬、裁走人手,《中國組》上下當初均選擇迎難而上,未曾想過降低新聞質素。她憶述2月疫情在武漢爆發後,即使當時中國環境危險仍派遣同事前往武漢、北京、廣州野味市場等地繼續進行報導,「上去要隔離14日,返嚟又要14日」;而本港疫情反覆期間,亦無同事選擇「在家工作」繼續回到公司上班,「我哋好努力咁以為可以換到公司繼續 keep 住」,惟新管理層未有體諒眾人的努力之餘,更進一步剝削及苛求員工。

黃表示是次裁員已「去到一個唔可以忍受嘅地步」,指《中國組》全組均認為形勢近乎「今日割五城,聽日割十城」,因此不會再沒有底線地接受公司的剝削。

IMG_7277

高層炒人 部門主管遭蒙在鼓裏



黃指最令新聞部眾人感失望的,是公司聲稱資源不足,卻同時新聘請4名管理層,而此4人與新聞部呈敵對狀態,完全無法與新聞部溝通,「想做新聞嘅人畀啲唔係做新聞嘅人 lead 住,其實大家係心灰意冷嘅」。於今次裁員事件中,高層亦由以往會先跟主管作溝通,改為將所有主管蒙在鼓裏,眾人只能透過不同傳媒報導才得知解僱細節。

據黃麗萍理解,高層暫時未向遞信員工作出任何挽留;而由於其餘《中國組》員工尚未計算剩餘上班日數,未知最後一集將於何時播出。

黃麗萍見記者時,7名《有線中國組》同事一直陪伴在側,在見記者後,他們「護送」她登上的士,有人更哽咽說「拜拜Linda。」

IMG_7282

《港區國安法》壓境 本港採訪環境遜內地

另外,黃認為《港區國安法》出台後,事實上對在香港的報導工作構成阻礙,尤其當中條文未能清晰定義何種行為屬違法,兼且限制特定人士不能入主管理新聞機構,直言「有時我哋覺得仲差過响內地採訪,反而內地公安有時係講道理㗎」,新聞工作者反為清楚知道容許及禁止的範圍。

IMG_7280

版權: 

記協關注傳媒機構裁員行動 呼籲僱主與員工共渡時艱

$
0
0
內容: 

記協聲明

多家傳媒報道,有線新聞部今日突然宣布裁減約四十名員工,涉及港聞、中國及財經等組別,被裁員工包括多名資深記者及主管,其中負責調查報道的《新聞刺針》編採人員更是全部被裁,引起大批員工不滿。記協高度關注今次裁員事件,尤其是傳媒近來屢屢遭受政治壓力,本會期盼傳媒高層能夠迎難而上,切勿辜負一眾矢志做好新聞的記者。

記協理解本港受到新冠疫情的反覆衝擊,導致經濟收縮,包括傳媒機構等各行各業的營商環境愈趨困難。然而裁員行動不但打擊員工士氣,亦嚴重影響新聞編採質素,資方必須三思。特別是今次有線新聞部的《新聞刺針》遭全組解僱,而該組過去一年時有針對警方或政權的報道,不難令人聯想是以節流為名,實際卻是減少或不作敏感的報道。

本會呼籲,傳媒經營者應考慮積極的應對措施,與僱員共渡時艱,盡可能避免裁員或減薪。受影響的新聞從業員如遇勞資問題,可向記協尋求協助。

香港記者協會
2020年12月1日

版權: 

寧化飛灰,不作浮塵,有線新聞的終曲

$
0
0
內容: 

有線中國組的主管司徒元,率領全組總辭,他在 fb 留下八個字:寧化飛灰,不作浮塵。

採訪組、財經組、國際組,主管們一同行動,請辭表態。那美好的仗,你們已經打過;毋須戀戰,瀟灑告別。

有線寬頻以凌遲式、羞辱式炒人、拒絕對話、準則說不清、不徵詢組頭、沒有商量、沒有方向。說要「開源節流」「控制成本」,但早幾個月才請了幾位履歷多為笑料、行內無聲望無地位的四大高層空降,不能服眾、亦無能力領導。

有線新聞的今天,就是香港的縮影。

劊子手們飛上枝頭、穩佔高位、得中聯辦祝福,其實你只要跪低、服從、妥協、不講原則、不談專業,就可以。

他們不需要什麼能力,因為他們的職責是破壞;但他們要懂得辨別什麼是美好,因為他們要毀滅過往的美好。

例如《新聞刺針》,有線新聞皇牌環節,剛剛一星期前踢爆建制派推崇的民意調查,不科學、無意義、誤導,偏偏香港廣播媒體最缺的調查報道,它就全組刪除消滅。

今日香港,就是由這一幫人,操生殺大權,去DQ有才能有理想的人。

有線新聞有風骨的主管們,一一離去,為何一個陣地不去好好守到最後一刻,我明白,我好似明白。

你如果盡力而為,在鐵板一塊中找到空隙,其實也只是點綴,你的佳作只是粉飾太平;一個不小心拿了什麼獎項,你老闆還可以邀功,你只是助紂為虐。更多時間,你在日常新聞運作中苦苦堅持,資源人手老闆不配合,最後效果強差人意,觀眾不會理解背後的角力,又何苦。

又何忍,目睹自己親手建立的「快樂新聞部」慢慢瓦解。

更不能忍的是,天天親歷平庸的人向你指手劃腳,身為太監還要趾高氣揚,新貴老闆們堅持要把自己釘上歷史的恥辱柱,隨你喜歡,就送你一程。

以後的中國組會如何,看看友台,所謂成立中國組,請來深藍評論員日日點評、熱烈翻炒中央台、無底線歌頌大灣區、吹奏一帶一路、帶領群眾膜拜基建、全程追蹤神舟嫦娥上天蛟龍號奮鬥者號下海,然後可以出賣靈魂接生意,迎來「完結香港基金」的贊助,天天國安法、日日自high民族復興,中國人不得了,財源就豐盈,面子就發亮。

有線新聞主管們集體請辭,就是要明明白白告訴香港人,有線新聞已經變樣,大家不再需要幻想。

商業平台易受操控,它們的新聞平台不可恃、不可靠、不可看。香港人,靠自己。

*** *** ***

相關文章:

來自 TVB 的傳媒勝利組

【惡法日誌】如何摧毀一個新聞部

版權: 

有線終變無綫 肅清異己後香港只剩黨媒八卦

$
0
0
內容: 

有線新聞又再裁員,炒掉資深記者、剪片及攝影師外,屢揭內地問題的中國組副採主亦被裁,而曾調查721白衣人襲擊市民事件、多次獲獎的《新聞刺針》組更被連根拔起。「畫字」fb專頁形容得很好,針與線缺一不可,除掉刺破政權面目的針,有線等如無線,新聞真相石沉大海。港共政權要率先徹底整頓的三個範疇,司法、教育及傳媒中,後者的進度已「七七八八」,可見將來,當《蘋果日報》有朝被摘下,港台正式變成一個官宣部門,異己肅清後,傳媒只淪為服務政權的工具,為順民提供八卦的播放器。

個多月前,與中聯辦關係密切的前TVB高層、現任now新聞部主管陳鐵彪,被指下令要求刪去葉建源評論疑似中共黨員出任港大管理層一事之報道,有傳now新聞台多名部門主管質疑根本毋須下架,強調「唔想成為另一個TVB」。言猶在耳,12月第一個早上,有線新聞突然傳出將炒掉約40人,震撼整個新聞界。

中國組助理採訪主任黃麗萍亦是被炒員工之一,中國組總採訪主任司徒元隨即與全組10名編採人員總辭,以示抗議,並在facebook專頁發帖指「在餘下的日子,我們會緊守崗位,全力以赴做好報道,多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這是最令人惋惜的悲壯場面。

至於被全組炒掉的《新聞刺針》,「最後」的報道是甚麼?就是上月這則「民意可『製造』?」的新聞,當中指出建制陣營近來廣泛引用民調去支持中央或者政府政策。該組數日前出街的「採訪手記」,負責報道的記者批評「用騰訊問卷、微信公眾號等來收集民調數據,沒有隨機抽樣,把調查放在只有一種聲音的回音壁內,只是魚目混珠,假裝有代表性」。大家可以想像,在前TVB高層許方輝等數月內先後空降入有線新聞部的「忠誠人士」眼中,這些報道是功還是過?

事實上,國安法訂立後,中共也懶得假裝尊重香港高度自治,西環完全掌握所有「進攻」路線,加速整頓傳媒,絕不手軟。被指安插前亞視高層陳興昌等人入有線、now新聞在陳鐵彪領導下曾傳出擬請民建聯李慧琼主持時評節目,8月又發生警方拉大隊搜《蘋果日報》兼亂取新聞材料事件,然後更高調拉港台記者。

新聞自由一向被極權視為洪水猛獸,政府及警方一邊行禮如儀說「尊重新聞自由」,另一邊廂就搜報館拉記者。可悲的是,惡法加上疫情之下,傳媒整體生存空間已越來越窄,假如《蘋果日報》及港台被清算抄家之日來臨,強烈反對的聲音消失,「一統天下」後,沒那麼親建制的所謂「中間一點」主流傳媒,是否還有價值?

香港陸漸變成一個普通內地小城市,在政權監控下,只容許一種聲音存在,那麼一份報章、一個電視台、一個電台是否已足夠?當然,如內地一樣,主打娛樂八卦食買玩的媒體當然可以百花齊放,而只根據SEO追求點擊做新聞的,應該仍然是會有繼續維穩的空間吧。如果未來只剩「港版新華社」及中央香港電視電台,現在向中共靠攏的一群人,要努力獻媚爭位了。

港人面對每日灰過「太空灰」的日子,要改變似乎已成定局的形勢,最老套的一句,就是「不要放棄」,這是逆境下唯一可以做的。共勉之!

版權: 
Viewing all 196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